<p class="ql-block"> 近日,明德小学开展了一场以“观察与表达”为核心主题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研讨活动。活动通过三节精彩的课例展示与深入的集体评议,全景式地呈现了学校在探索语文教学改革、构建精彩课堂方面的思考与实践,展现了语文课堂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华丽转身。</p> <p class="ql-block"> 霍娟老师执教的二年级《日月潭》,如同一场开启于低年级的观察启蒙。她巧妙创设“小导游”情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与图画中捕捉日月潭的形状与周围环境,通过“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等词语积累,将“观察什么”的种子悄然播下。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走进文本,初步建立起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意识。</p> <p class="ql-block"> 宋亚茸老师的中段课程《搭船的鸟》,将学生的观察力从静态引向动态。课堂聚焦翠鸟的外形与捕鱼动作,引导学生圈画关键词、看清连贯动作,在细致品读中掌握观察方法。最精彩的是迁移运用环节,学生观看大熊猫吃竹子的视频后,尝试用准确的动词描写其吃竹子的过程,实现了从“学会观察”到“学会表达”的自然过渡。</p> <p class="ql-block"> 王青丹老师在高年级组执教的《松鼠》读写结合课,则实现了观察与表达的螺旋式上升。她通过对比平实说明与生动描写的不同段落,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说明文多样的语言风格。学生在品味“拟人”“打比方”等表达效果的同时,尝试运用这些方法仿写动物外形,完成了从“观察发现”到“个性表达”的能力跃升。</p> <p class="ql-block"> 在随后的集体评议中,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这三节课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清晰地勾勒出“观察”能力在不同学段的培养路径: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感知表象;中年级重在学习方法、关注细节;高年级则重在品味语言、学会运用。这种基于课程标准、贯通各年级的大单元设计,避免了教学的碎片化,使语文要素的培养实现了序列化、系统化。评议聚焦于如何进一步优化情境创设,让“观察”更自然地融入真实生活;如何更精准地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可见、成果可测。</p> <p class="ql-block"> 语文组负责人周娜表示,本次教研活动是学校在语文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入探索。她指出,当课堂真正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整合为富有生命力的学习主题时,语文便不再只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成为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会表达——这正是语文课堂赋能学生成长最美的图景。</p> <p class="ql-block"> 撰稿:宋亚茸</p><p class="ql-block"> 摄影:各年级组</p><p class="ql-block"> 审核:李树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