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在基层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推动乡村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使命,应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在基层实践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br>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各民族血脉相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基。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族先民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你来我往,频繁互动。从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到秦代徙民戍边、汉代屯边、明代“屯民实边”等,各民族的迁徙流动从未间断,血脉联结不断加深。我们在村里工作,能深刻感受到这种血脉相连的关系。村里的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同劳作,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br>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内生动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大一统传统深入人心。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在基层,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信念,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我们共同的责任。<br>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铸就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从唐代《霓裳羽衣舞》融合汉乐胡乐,到宋词中常见的“胡马嘶风”“万里戎羌”意象,都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在村里,我们可以挖掘和整理当地各民族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br>作为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各民族的需求和利益,促进各民族经济相依,共同发展。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各族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做到情感相亲,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br>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作为到村工作的大学生,我们要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以青春之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div>郭正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