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像一对亲兄弟》曲作者—记四师老兵张喜鹏

琴岛荷柳

<p class="ql-block"><b>  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曲作者张喜鹏, 编印了 《张喜鹏音乐作品选》, 现将书中部分内容摘编如下。</b></p><p class="ql-block"><b> 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得,张喜鹏干事在创作《真像一对亲兄弟》时,我睡在办公室的里间,他在外间办公室哼唱编曲,一夜曲成, 我也一夜未眠。 (刘苏) </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前言</b></p><p class="ql-block"> 久久以来,战友及朋友对我昔日作品成书的嘱托,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事桩。值耄之年,这册音乐作品选集才终得编印付梓,的的确确是姗姗来迟了,敬希大家见谅!</p><p class="ql-block">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叙事的表述和传播是演唱(奏)。藉此,作为曲作者,我向演唱(奏)过自己音乐作品的诸多歌唱家、演奏家及广大爱乐大众表示至诚的感谢!正是得益于你们精彩地演绎,才使这些沉寂在乐谱上默默无闻的音符,焕发出了无限生机,成为可听可视有声有色的动人音乐情景。</p> <p class="ql-block">  张喜鹏1944年9月6日生于西安。1962年7月,弃考音乐学院当兵,同年11月奔赴喀喇昆仑山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3年冬至1965年春,先后参加师、新疆军区、全军战士演出队文艺汇演并辗转天山南北部队、哨卡、兵团及地方巡演。1966年,任四师文化干事、演出队队长,专事作曲、歌舞编导。1978年,转业陕西省音乐家协会,曾任党组成员、副秘书長等,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92年,开启音乐文化企业创建,曾任中国乐器协会琴行分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创作音乐作品百余部(首),诸多作品获奖。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欢乐的巴札》《甜甜的葡萄沟》《卖炭翁》《扬眉剑出鞘》;歌舞《聋哑人高唱“东方红”》《驼铃声声向哨卡》;歌舞剧《代代传》《父子爭先》《罗光燮》等受到军内外广大群众喜爱并流传。撰写发表音乐评论、随笔约计八万字散见于《人民音乐》《解放军报》《音乐天地》等。曾组织接待俄、美、英、法、德、奥、日、意、印、港、台等国家、地区音乐团体在西安举办音乐会及学术交流活动。1989年组织陕西民间音乐艺术团参加了加拿大温哥华民间音乐艺术节。参与负责组织了“贝多芬九大交响曲音乐会”“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海峡之声音乐会”等大型音乐活动。</p> <p class="ql-block"><b>  新疆部队里的民族团结之歌</b></p><p class="ql-block"> —吴记者与张喜鹏访谈录</p> <p class="ql-block">  记者:男声二重唱《真像一对亲兄弟》,是上世纪70年代唱红大江南北的歌曲,直到今天还是不少部队晚会的保留曲目,这首曲调欢快的男声二重唱曾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解放军经典歌曲。1972年第一次参加全军专业宣传队(兰州片)文艺会演便成为最受瞩目的节目,一直传唱至今。请您谈谈这首歌曲的整个创作过程?</p> <p class="ql-block">  张喜鹏:创作《真像一对亲兄弟》初衷,那还要从我亲自编排晚会说起。当了文化干事后,部队每年的晚会节目都得由我们完成,包括文字、音乐、排练到最后的演出。我们在新疆地区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部队与民间的联络,维系维吾尔民族地区的军民关系。在部队的生活中,有维吾尔族的战士和汉族战士(现在仍是这种编制),所以这首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民族战士和汉族战士心连心、肩并肩的团结友谊和战斗生活,是点燃这首歌曲的音乐火种!</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是1972年创作的,我一直有这样的愿景,于是就找到了我的西安老乡,同为战友的郭延光。我让老郭写歌词,我来谱曲。我俩商量了几个小时,就一拍即合。这首歌很快就写出来了,也就用了一晚上的时间。之所以能写的这么快,真的是有感而发,绝不是灵感,而是创作激情,是部队生活带给我们的真实体验,是真情实感!如果是为了创作而去创作,那这首歌是不会成功的。另外,新疆的民族音乐与汉族的五声调式是不一样的,虽然歌曲写的是部队生活,但我坚持将维吾尔族的音乐语言元素与具有时代特征的歌曲音调融合在一起,强化音乐感情的和谐度去表述这首歌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记者:“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真像一对亲兄弟》有深刻的政治思想,也有生动的艺术表达,歌曲所塑造的鲜明而生动的部队生活,战士形象,经哈米提和姜炳正两位歌唱家的深情演唱而锦上添花,给大家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张喜鹏:这真的是机缘巧合,天公作美!《真像一对亲兄弟》能传唱至今,我要好好地感谢这两位歌唱家。哈米提是新疆哈萨克族人,姜炳正是从北京来的汉族学员。俩人最早是新疆军区足球队的队员,后调至新疆军区文工团。哈米提有着纯天然的民族嗓音,高音特别的漂亮,而姜炳正是纯正的男中音,音质浑厚</p> <p class="ql-block">饱满。这首歌感觉就像是为他们俩量身打造的一样,简直太合适了!这就叫机遇,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碰到了最合适的演唱者,结果一唱成名。后来,这首歌成为了新疆军区文工团不可或缺的保留节目。</p><p class="ql-block"> 新疆的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站在这个基点上,这首歌曲的歌词生动形象,曲调维汉相融一体,表演形式新颖、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获得了成功。应该说:是写对了,唱好了,传开了!今天,《真像一对亲兄弟》的曲谱和创作故事,在“新疆当代音乐陈列馆”布设专栏展示,供人们参观浏览,载入当代音乐史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者:这首歌曲是否还被改编成其他演奏形式的不同版本?</p><p class="ql-block"> 张喜鹏:对,现在演奏最多的有大提琴独奏与重奏,还有单簧管和大管的重奏等。陕西歌舞剧院也曾把这首歌改编成器乐重奏来演出。而今,电视节目中和媒体中,亦有数十种版本的演唱和演奏。</p><p class="ql-block"> 保家卫国,那是当时的主旋律。郭延光当兵前准备报考中文系,张喜鹏因为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准备报考音乐学院,但都在1962年响应征兵号召,远赴新疆军区,跟随所在部队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 当时因为很多学生兵的加人,给部队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学生兵边学习边锻炼、边为部队贡献力量,部队的各种文化活动空前活跃。郭延光和张喜鹏积极参加“兵演兵”,自编自演反映部队生活的文艺节目,他们所在的战士演出队很受部队官兵和当地群众欢迎,张喜鹏和西安高中的校友姜培吾等8人,1964年随部队战士演出队进京汇报演出,演唱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成为全军文艺亮点。</p><p class="ql-block"> 一晚上创作成功不靠灵感靠激情,现在郭延光和张喜鹏都已近古稀之年,半个世纪之前的那段部队生活依然历历在目,谈及写这样一首歌的原因,他们一致认为歌曲来自他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2年,28岁的张喜鹏想要创作一首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在部队中有很多维族战士,他们从最开始的语言不通到建立起战友情谊,这样的生活基础触发张喜鹏,来反映部队的生活。“我让老郭写歌词,我谱曲,商量了几个小时后,一拍即合,然后用了一晚上,就写成了。”张喜鹏回忆道。对郭延光来说,他想要塑造两个鲜明的战士形象,要表现民族团结,概念化的说教不容易打动人,而且不能用空泛的语句,而是要通过细节,刻画出他们各自的形象,于是诞生了买买提和王小义两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买买提是一个在新疆很有代表性的名字,王小义则是为了合辙押韵塑造出的汉族小伙名字。张喜鹏将维族民乐的特色融入歌曲中,买买提与王小义各有一个声部,一个高声部,一个低声部,各自有旋律主线,又并行展。“当时只是有感而发,我想不是灵感,而是创作激情,我们有部队生活体会,要是坐在房间写,就没有这个体验。”张喜鹏说。歌曲创作出来后,很快被选送到新疆军区文工团,由汉族歌唱家姜炳正和哈萨克族歌唱家哈米提排练演唱,没想到到</p> <p class="ql-block">兰州参加汇演后,成为当年最突出的演出节目,短短几个月,这首歌传唱大江南北,哈米提和姜炳正两位歌手家喻户晓。2007年,《真像一对亲兄弟》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歌曲。</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他们俩相继从部队转业回来,一直在西安工作。郭延光在陕西省政协工作,张喜鹏在陕西省音协任职,创作过许多音乐作品,不少作品获奖。但是,在西安,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创造了“王小义”和“买买提”,不光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新疆时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p><p class="ql-block"> 哈米提和姜炳正唱红了这首歌后,1977年获得解放军总政治部大奖,工作人员才问起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张喜鹏和郭延光才浮出水面,总政治部向他们每人颁发了一张奖状,这是他们俩获得的唯一奖励。他们同学、战友姜培吾说:“那个年代,光荣就足够,根本不需要物质奖励。”</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首歌仍是新疆军区保留节目,张喜鹏说到,这首歌的风格和现在流行音乐相比有时差,但依然还会得到人们热爱,因为歌曲表现的民族团结、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是永恒的主题,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这种正能量。</p><p class="ql-block">歌词节选:我叫王小义,我叫买买提,今年都是18岁,个头差不离,嘿,个头差不离,爹爹在旧社会当长工,达当给巴依当奴隶,两个苦瓜一根藤,保卫祖国到一起,两个苦瓜一根藤,保卫祖国到一起。</p> <p class="ql-block">郭延光获建军五十周年文艺会演歌词创作奖</p> <p class="ql-block">张喜鹏获建军五十周年文艺会演作曲创作奖</p> <p class="ql-block"><b> 库车,我的音乐阿嬢</b></p><p class="ql-block"> (阿嬢:维吾尔族语——母亲)</p><p class="ql-block"> 张喜鹏</p><p class="ql-block"> 古时之龟兹,今日之库车,北枕天山,南临大漠,是古西域红土斑驳丝绸之路上,文经昌盛赫赫有名的王国,也是当今祖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文化璀璨风光秀美的绿洲。而库车在我心中,则是人生憧憬乐梦追寻乐魂、至尊至崇至高至美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我很庆幸,自己曾头戴红五星身着绿军装在这块土地上,战斗过十二个激情燃烧的春夏秋冬;我很庆幸,自己曾作为部队专职文化干事军旅音乐人在这块士地上,与淳朴善良可爱可亲的维吾尔族同胞,同吃同住,共歌共舞。正是库车这块神奇瑰丽光彩夺目的歌舞天地,盛情慷慨地接纳了我,涓涓无私地滋养了我,才使我情不自禁地吟诵出《真像一对亲兄弟》《欢乐的巴札》《甜甜的葡萄沟》动听的歌,谱写出了富于边关特色、饶有民族风情的百余部(首)音乐作品。</p><p class="ql-block"> 库车是迷人的、绚丽的、令人神往的。库车的音乐情景色彩斑斓,库车的音乐印象回味无穷,彷佛盛夏葡萄架下挂满串串珍珠般的葡萄,颗颗晶莹剔透,珠珠甜蜜醉人。</p><p class="ql-block"> 每当周五,是维吾尔人赶巴札的日子,我总是天不亮起床,搭坐老乡的小毛驴板车前往库车老城,去亲睹和聆听维吾尔人原生态的音乐盛会。大清真寺拱形屋顶 </p> <p class="ql-block">平台上,咚吧克鼓威震八方,唢呐长鸣响彻云霄,伟貌长髯的沙塔尔老艺人,手指行云流水般地在指板上上下游走,“木卡姆”激奋昂扬的旋律荡气回肠。闻乐而动,蜂涌而来,沙土地上成千上万逛巴札的男女老少,顿时隨之击节踩拍载歌载舞,人人热情奔放,个个嬉笑颜开,信仰和希望交织,祈福与欢乐共享……维吾尔人与生俱来的歌舞天赋,尤如草原上的玫瑰魅力四射,仿佛天山峡谷中的清泉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巴札天的夜晚,是维吾尔人最为愜意放纵的时刻。当太阳西下明月出天山之时,一群一群老乡盘坐在果园,地毯上摆满各自带来的油馕、烤包、抓饭、美酒和瓜果,便开启了通宵达旦的麦西来甫。月光下,悦耳动听的“库车赛乃姆”一曲曲奏起,人们手执束束鲜花,相互鞠躬盛邀翩翩起舞。鼓声、歌声、乐器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撼头”“弄目”“跷脚””弹指”万般风情;四周烧烤全羊的火把熊熊燃烧,肉嫩鲜美,满园飘香。火光映雪山,果树冲天红,待到雄鸡一唱天下白,迎来崭新的黎明。库车十二载,每每应邀参加麦西来甫,浓如美酒的库车音乐浸润着我的肺腑,撞击着我的心灵,欣欣然把自己带进了维吾尔人幸福梦幻般的音乐天堂!</p><p class="ql-block"> 库车的民间音乐活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库车的古老民歌渊源流长绚丽多彩。“库车赛乃姆”“库车民歌”是库车乐苑中两枝铿锵玫瑰,被当之无愧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保护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标志性的丰功伟绩,是库车人的骄傲和荣光!值得国人钦佩,值得国人点赞!自远古到今天,从龟兹到库车,千百年来,风云变幻,战爭、杀戮曾使维吾尔人饥饿过罹难过,飞沙走石曾逼使维吾尔人迁徙过流浪过,而唯有视音乐如命的库车人与库车音乐却紧紧骨肉相连,世代永不分离!库车的音乐历程即是库车人用生命和鲜血倾心倾情浇灌的历程!这即是我心目中的库车人和库车人的音乐使命和情怀!人在歌在,歌人合一。</p><p class="ql-block"> 优秀的音乐文化造就优秀的音乐人物。北周隋代龟兹有大名鼎鼎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苏祇婆,当代库车則有家喻户晓受人爱戴的“库车民歌”传承人——尼萨汗阿嬢。在上世纪六十多年岁月里,尼萨汗阿嬢每日里怀抱着心爱的嘟塔尔,</p> <p class="ql-block">携带着小手鼓,骑着自己的小毛驴,孜孜不倦地奔走在库车的田园、村野、乡镇、城廓,把数百首库车民歌传唱给数十万维吾尔同胞,使库车民歌在库车的山山水水间、在浩瀚戈壁的大漠中,生根开花而誉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尼萨汗阿嬢是库车民歌活字典、著名传承人,拜尼萨汗阿嬢为师是我今生的福份!是这位慈祥善良的维吾尔老人,像母亲一样携着我这位来自三秦长安的汉族学子之手,步入了“库车民歌”温馨芬芳的百花乐苑。</p><p class="ql-block"> 在库车,我时常带着大米、土豆、菜籽油和羊肉,去老城看望拜访她老人家,而对我的到来,她总是先让孙女为我端上烫好的奶茶和切好的哈密瓜,然后一曲曲弹唱让我仔细听录。她盘坐在铺着花毡的土炕上,头冠花帽,身着白裙,右手弹着嘟塔儿,左手敲击着手鼓。琴弦铮铮鸣响,曲调悠悠绕,嗓音苍劲通透,歌声起伏跌宕。她时儿凝神,时儿闭目,时儿点头微笑,时儿悲恸欲绝,泪珠夺眶而出,掉落在毛毡上吧哒吧哒地响……一曲曲、一声声、每次次、每回回,我陶醉在库车情歌的海洋里……浸染、熏陶、体味、感动!尼萨汗阿嬢的人格风范令人钦佩,催我奋发;“库车民歌”的艺术魅力燃我豪情,乐思飞扬……</p><p class="ql-block"> 库车十二年的音乐经历,把我的音乐之根深植于新疆广袤无垠的大地,使我的热血溶注于维吾尔人温暖融融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 创作源于生活,音乐来自人民。库车是我音乐人生成长的福地,库车是我音乐创作丰收的绿洲。因当年热血报效祖国,奔赴中印边界抗敌入侵,自已憾失错过了跨入音乐学院的良机,但库车得天独厚的音乐沃土,却为我开拓出一条奔向音乐艺术殿堂的金光大道。我在这条大道上爬山涉水,我在这条大道上披荆斩棘,我在这条大道上挑战自我,我在这条大道上梦想成真。库车呵库车,库车即是我无法言表的感慨万分的风景这边独好的最高最爱的音乐学府!库车,您好!我爱您并由衷地感谢您!面对巍巍天山,面对滚滚塔河,面对万万千千维吾尔族同胞,我要大喊一声:库车,我是您赤诚的学子,库车,您就是我的音乐阿嬢!</p> <p class="ql-block">1964年四师十一团战士演出队参加全军汇演,演出的《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获大奖,张喜鹏是其中演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新疆当代音乐陈列馆馆长接收董纪华代送的《张喜鹏音乐作品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