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箭楼

跃进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0号我来到北京正阳门箭楼,看到“铛铛车”来了,那清脆的铃声一响,仿佛把时光拉回了老北京的街巷。我站在正阳门大街的轨道路边,看着这辆米黄色与蓝色相间的电车缓缓驶来,头顶的圆弧形电线像一根根连接过去的线索,牵动着这座城市的记忆。车轮碾过铁轨石板路的声响,和树影间洒下的斑驳阳光,都让人觉得,这不是一趟普通的通勤,而是一段穿行在历史里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是灰瓦红饰的老屋,一座彩绘牌坊横跨中央,行人穿梭如织,提着菜篮的老人、拍照的游客、推着孩子的母亲,各自演绎着市井的日常。远处高楼林立,塔吊缓缓转动,新与旧在这条街上悄然对话。一辆黄色电车叮叮当当驶过,像从泛黄的老照片里开出来,载着旧日的声响,驶进今日的喧嚣。我站在正阳门箭楼影子里,感觉到,正阳门不只是地标,更是时间的渡口。</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下的街道上,那辆蓝黄相间的电车正缓缓前行,司机专注地握着操纵杆,车窗映出路边的屋檐与行人。树影斑驳,洒在车身上,也洒在等车的人肩头。游客们站在铁轨台的两边,望着车来的方向,眼神里像是藏着几十年前的某一天。这车不快,也不新,但它走过的每一段路,都像是在重述一段被遗忘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看到北京大碗茶,老二分,奉献丹心,献爱心。</p> <p class="ql-block">宽阔的街道铺展在正阳门箭楼前,红柱彩檐的中式建筑静静伫立,中央的红色牌坊上蓝纹蜿蜒,像一条凝固的河流。行人来来往往,有的驻足仰望,有的低头拍照,孩子们在父母身边跑跳,笑声清脆。电车叮当驶过,自行车铃声轻响,远处工地的轰鸣隐约可闻。新与旧在这里并不争抢,反而像一对老友,各自说着不同的话,却共享同一片天空。</p> <p class="ql-block">那座飞檐翘角的古建在广场尽头巍然矗立,红墙映着蓝天,层层屋檐如鸟展翼。我站在石板路上望它,仿佛听见了百年前的鼓声与马蹄。如今车流穿行,行人如织,它却依旧沉静。正阳门箭楼不只是守卫过去的哨岗,更像是城市记忆的锚点,任时代风浪翻涌,它始终稳稳地立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座古老的石拱门,视线豁然开朗——那正是正阳门城楼的背面,红墙绿瓦在晴空下格外庄重。几位游客慢步而行,仰头细看飞檐下的彩画,有人轻声念着解说牌上的文字。我停下脚步,没有急着往前走。有时候,走进历史,不是靠脚步,而是靠那一刻的静默。</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城楼静静矗立,飞檐下挂着几盏复古路灯,一游客撑伞的妇人缓步走过,伞面映着午后微光。行人三三两两,有的低头看手机,有的抬头拍建筑。从前的人们游玩正阳门箭楼小时候,说不定还在楼下见过皇帝出巡,见过百姓赶集。如今他们看的,是匆匆上班的人、打卡拍照的游客,还有像我这样,想从砖缝里听出故事的傻子。</p> <p class="ql-block">这座绿瓦红墙的城楼前人来人往,孩子们在父母身边追逐,游客举着相机寻找最佳角度。一辆红色巴士缓缓停靠,车门打开,又是一批人涌向这座古老地标。我倚在栏杆上,看阳光斜照在城楼的砖石上,那些凹凸的痕迹,像是时间亲手刻下的年轮。正阳门箭楼不说话,但它见过太多,也包容太多。</p> <p class="ql-block">一辆复古电车静静停在街心,蓝黄相间的车身像一幅老广告画。行人围着它拍照,有人模仿旧时乘客的姿势,笑着比出剪刀手。电线从头顶蜿蜒而过,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这车若真能穿越,会不会载着穿长衫的商贩、提鸟笼的闲人,还有那些时候匆匆赶考的书生,一起驶回这条街?</p> <p class="ql-block">古塔静静立在街边,红墙绿瓦,层层飞檐如莲瓣展开。车流在它面前奔涌不息,像一条现代的河。我站在斑马线前等绿灯,目光却始终没离开那塔尖。它不喧哗,也不退让,就那样站着,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正阳门一带,从不缺少这样的存在——它们不声不响,却让整座城市有了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