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

诗咏

<p class="ql-block">国庆中秋双节前后,连阴雨持续了半个多月,害了乡村种粮人,这几天总算停了雨,散了云,我和摄影家协会的万春老师相约,今天到乡下访农去,用光影记录下他们的生活,了解一下今年的收成情况。</p><p class="ql-block">多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到了收获的季节,就到乡下转,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沿路看到有收获的地方,摘苹果、收地瓜、大姜、…………就停车拍摄记录。</p> <p class="ql-block">雨歇了,天光终于透出来,我们一早出发,车子拐过几道弯,就进了村。远远看见一片开阔地,石墙斑驳,上面写着“风里雨里 我在…!”,字迹被雨水冲得有些模糊,却透着股倔强的劲儿。场地上堆满了玉米,金灿灿的,像是把整个秋天都铺在了地上。几个农人弟兄姐妹正忙着翻晒,他们在仔细地去除发霉玉米,有人用木耙轻轻拨开,让每一粒都晒到太阳。一辆白卡车上还沾着泥,显然是刚从地里回来,车斗空了一半,旁边堆着几袋刚卸下的玉米。远处树影婆娑,围栏外的山坡在阳光下泛着青灰的光,像一幅刚晾出来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广春老师单膝跪地,不断地拍摄,抓住每一个动作细节,认真地拍摄记录。这种敬业精神一直使我非常敬佩的。</p> <p class="ql-block">风里的玉米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村的日子。那时每到秋阳正好的时节,村里的人们便陆陆续续把收来的玉米摊开在场地上,任日头一寸寸晒透它们金黄的籽粒。我也常跟着长辈们一起翻动玉米,一粒粒饱满的黄灿灿,在阳光下像撒了一地的小太阳。</p><p class="ql-block">晾晒的日子是忙碌的,也是安静的。没有机器轰鸣,只有偶尔翻动玉米时发出的沙沙声,像是大地在低语。老人们坐在一起一边剥玉米皮,一边闲聊着今年的收成和各家各户的家长里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问一位老人:“一粒一粒的一瓣一瓣地晒这些玉米,不累吗?”他笑了笑,手掌摊开又合上,像在掂量岁月的重量:“一粒玉米,从种下到收,要经多少风雨?不晒干,存不住;不珍惜,就白忙活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粒粒皆辛苦”不是书上的句子,是落在泥土里、晒在阳光下、藏在皱纹中的真实。</p><p class="ql-block">如今走过乡村,那句“风里雨里 我在银…”依旧挂在头顶,但等的或许不只是某个人,而是那段弯腰拾穗、亲手翻晒的时光。每一粒玉米,都裹着汗水与期待,它们沉默地躺在阳光里,却讲着最动人的故事———关于土地,关于坚持,关于一口饭背后的千辛万苦。</p><p class="ql-block">我们总说节约粮食,可真正的珍惜,是从看见那一粒玉米背后的风雨开始的。</p> <p class="ql-block">我蹲下,用手里抓起几瓣的玉米,笑着说:“快看,这颜色,像不像阳光熬成的糖?”脚边那堆玉米粒饱满得发亮,风吹过来,带着谷物特有的干香。</p><p class="ql-block">山丘在远处静静躺着,树梢被照得通透,整个田野像是从一场漫长的潮湿里挣脱出来,终于能喘口气。手里的玉米是凉的,却让人心里发暖。这哪是晒粮食,分明是在晒命——一场雨能浇垮庄稼,却浇不垮人。</p> <p class="ql-block">“风里雨里”刚刷完最后一遍漆,橙色的大字在阳光下像一团不灭的火。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风里有雨气,有泥土翻身的声响,有庄稼低头时的私语。</p><p class="ql-block">字很醒目,来往的人看得见。可我知道,有些东西比看得见更重要。比如风,比如雨,比如一年到头地勤恳,换来的是田里不荒,仓里不空。</p><p class="ql-block">我在祝福,在期盼———盼着风调雨顺,盼着春种秋收,盼着每一场雨都落在该落的地方,每一阵风都吹向该吹的方向。</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日子,才最接近丰收的本质——不是喧天锣鼓,不是高台颂词,而是有人默默把墙砌好,把路铺平,把希望一砖一瓦地垒进泥土里。</p><p class="ql-block">风还在吹,竹叶沙沙地响。我轻轻说:</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祝福家乡莱州风调雨顺,年年丰收”,</b>一句古老的祝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三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牛世勇于山东省莱州市堐上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