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绮春园成园于乾隆时期,虽然乾隆皇帝最早着手建它,绮春园的主要营建工作却是在嘉庆皇帝手里完成的。嘉庆皇帝曾经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园归纳为“绮春园三十景”。不过,“绮春园三十景”远没有“圆明园四十景”那样名头响亮。从用途上来看,道光初年以后,绮春园便主要成为了大清国太后太妃们的园居之地。</p> <p class="ql-block"> 绮春园早期曾是清怡亲王允祥的御赐花园,名为“交辉园”。到乾隆中期该园又改赐给大学士傅恒,易名“春和园”。乾隆三十四年(1769)春和园归入圆明园,正式定名为“绮春园”。</p><p class="ql-block"> 乾隆时期的绮春园除宫门和正觉寺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大型建筑,只有一些小型的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如浩然亭、涵远斋、知乐轩、联晖楼、竹园、双寿寺、庄严界、环秀城关等。乾隆皇帝甚至连一首描写绮春园的诗句也没有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1774年设置管园总领。当时园内殿宇间有倾圮[pǐ],仅做零星修缮,乾隆帝尚未在此园居。从1795年(乾隆六十年)起,进行大规模改建和增建。至1805年(嘉庆十年)共约建成十余处园林风景群,嘉庆帝题咏"绮春园三十景"。1809年(嘉庆十四年)建成新宫门,至1814年(嘉庆十九年)绮春园达到全盛规模,成为嘉庆帝长年园居的主要处所之一。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xīng]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经过百十年不间断的营建,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终于成为一个完整的皇家园林,三园“名虽三而实则一”,彼此之间都互有门径相通,在行政上,也划归管园大臣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 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xiè]、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1821年(道光元年),对绮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进行改建增饰,专供皇太后、皇太妃园居之用。西路诸景仍属道光(1821-1850年在位)、咸丰(1851-1861年在位)二帝园居范围。嘉庆帝《绮春园记》云:此园"较圆明园仅十分之三,而别有结构自然之妙趣,虽荆关大笔引未能窥其津涯,而云林小景引亦颇有可观之道也"。</p><p class="ql-block"> 1860年该园毁于英法联军劫火时,曾幸存宫门区、庄严法界、惠济祠、湛清轩、绿满轩等少量建筑。同治年间择要重修时,本园改称万春园,并修复个别建筑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彻底毁于战乱中。至今唯存正觉寺十余间破旧屋宇。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遗址公园,继福海工程之后,1986年全面整修了绮春园山形水系,并陆续修复绮春园新宫门及鉴碧亭、浩然亭、仙人承露台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蘋 香 榭</b></p><p class="ql-block"> 碑之背面,刻有介绍蘋香榭之文字,其内容如下:“蘋香榭,约建于清嘉庆年间。在此景居绮春园中部,境僻幽秀,疏林倒影,曲径回环。泛舟游赏,殊多情趣。1860年10月,毁于英法联军之火,现仅存方池遗址。1986年春,清理遗址。1992年夏,刊石以纪之。朱清譔并书。”</p><p class="ql-block"> 《圆明园百景图志》一书,其中对蘋香榭的介绍,较之碑文,更为详实。该书称:蘋香榭“东临庄严法界,西、北为冈阜,南临清溪,占地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至于它的始建年代,《圆明园百景图志》认为:“蘋香榭一景,从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一幅草图看,疑与庄严法界同期添建。”</p> <p class="ql-block"> 圆明园博物馆是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正觉寺内的专题博物馆,2023年10月13日正式揭牌成立。馆舍依托正觉寺建筑群布局,展览分布于正觉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五佛殿、三圣殿、文殊亭、东六大金刚殿、最上楼等区域,通过“正觉沧桑”“圆明重光”“追迹圆明”“寻古长春”“匠心圆梦”“万园之园”“聚散流离”“圆梦之基”等八大主题展区,系统展示圆明园历史文化及文物保育成果。</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常设“传承·守望”文物保护展、“百年梦圆”马首回归展及石柱回归展三大主题展览,展出5件兽首、7根汉白玉石柱等回归文物及230余件(组)文物。2023年10月18日,牛首、虎首、猴首、猪首与马首共同亮相特别展览,实现五首重聚。馆内运用VR、AR技术打造《梦回圆明园》等沉浸式体验项目,并联合中小学开展“一日馆员”等社教活动,强化文化遗产活化传播功能。</p> <p class="ql-block"> 正觉寺是一座典型的皇家佛寺,位于圆明园绮春园的西侧,共占地14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49平方米,包括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五佛殿、三圣殿、文殊亭、六大金刚殿、最上楼等建筑,是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建筑群。1860年和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时,正觉寺均幸免于难。</p><p class="ql-block"> 历经百余年沧桑,正觉寺曾先后作为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私人别墅、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北京海淀机械制造厂等三家企业的厂址。几经人为破坏,三圣殿等建筑消失,其他建筑被不同程度地毁坏。</p><p class="ql-block"> 由于正觉寺是圆明园唯一幸存保留至今的古建筑,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和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有着重要意义,上世纪90年代,正觉寺的保护问题得到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圆明园等单位的重视。2002年,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和海淀区委区政府启动正觉寺的保护、修缮和复建工作。这也是文物主管部门到目前为止批复的圆明园整体复建的惟一古建筑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