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8日上午9:32,我们从介休火车站,乘K609次列车,继续沿“同蒲铁路”南下,火车运行2小时22分钟,抵达“临汾市”。</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古称平阳,山西省辖地级市,是山西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山西西南部,黄河中游东岸。</p><p class="ql-block">因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p><p class="ql-block">面积约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400万人。 </p><p class="ql-block">【临汾】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它是感受华夏古老文明和自然奇观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临汾】历史非常悠久且震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悠久的是:十多万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此生活;</p><p class="ql-block">震憾的是:公元前约四千年(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临汾】称为“平阳”,是帝尧都城,为最初的中国,有“华夏第一都”之誉。</p> <p class="ql-block">1•临汾市襄汾县的“丁村遗址”,是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完美地填补介于北京猿人(旧石器早期)和山顶洞人(旧石器晚期)之间的人类化石存在的缺环,为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提供了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 丁村遗址”代表了远古的人类起源,是华夏大地上古老血脉的见证。</p><p class="ql-block">“丁村遗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21年,丁村遗址入选全国“<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百年百大考古发现</span>”。</p> <p class="ql-block">2•陶寺遗址(临汾.襄汾陶寺村)</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900年,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p><p class="ql-block">·最早的“中国”:许多权威考古学家认为,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平阳”。它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作为国家形态的“中国”概念,就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这两个遗址一脉相承,共同将【临汾】的历史纵深从十多万年前一直延伸到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奠定了其无可撼动的“华夏根祖”地位。</p><p class="ql-block">我们来临汾,拜谒了“尧庙”,又瞻仰了“洪洞大槐树”,就是来“寻根问祖”的。</p> 一、尧庙 <p class="ql-block">【尧庙】位于临汾市区南3公里,是中国首座 国祭帝尧,民祭尧、舜、禹三位华夏先祖的庙宇,俗称"三圣庙"。</p><p class="ql-block">因其崇高的历史地位,它被誉为“中华祖庙”。</p><p class="ql-block">它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山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尧庙】始建于西晋,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民间祭祀帝尧的庙会是临汾的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庙内松柏苍苍,气氛肃穆,主要有广运殿、五凤楼、虞舜殿、大禹殿、寝宫、尧典壁廊、尧字壁廊、祭祖堂、仪门、钟楼、鼓楼、尧井、元代石碑等,古建筑群气势雄伟,庄严肃穆,蔚为大观,柏抱楸、柏抱槐、鸣鹿柏、夜笑柏等古树历经千年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尧庙】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帝和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p> <p class="ql-block">入宫内,中间甬道是由龙凤图案雕刻而成,全国庙宇中也只此一家,图案采用传统的升龙降凤,雕刻古朴拙厚,全长200余米,系供君主走的。</p> <p class="ql-block">路两侧的“文物雕塑”是陶寺文化遗址出土的尧时期生活器具和文化遗迹的复制展示。包括饮酒器、食器、礼仪乐器、厨具、炊具等,为后人了解远古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丰富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诗歌,出现在【临汾】。</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围棋,出现在【临汾】。</p> <p class="ql-block">仪门。</p> <p class="ql-block">道路东侧的钟楼内有"中华帝尧钟",重达21吨,高366公分。</p> <p class="ql-block">道路西侧的鼓楼内有"天下第一鼓",直径3.11米,高1.2米,寓意"敢谏鼓", 2000年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五凤楼”亦称"光天阁",意为尧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方民之福。后人把尧与四位大臣誉为"五凤"建楼纪念,遂称"五凤楼",为尧与四大臣议事之地。</p><p class="ql-block">五凤楼始建于唐乾封年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二楼有边梯可上,面宽七间,围廊二十间,楼下三孔砖券门洞直通广运殿。古代祭尧时,君主从中间步入,大臣由两侧通行。</p> <p class="ql-block">【尧庙】元代独联.甚为珍贵。</p><p class="ql-block">"王春正始放怀舜日尧天"为下联,系元代制品,现复制展示,广征上联。</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第一口井——尧井台</p><p class="ql-block">井,使人类可以远离河流而居;</p><p class="ql-block">井,是人类生活由依赖自然走向文明的重大发明。</p> <p class="ql-block">【尧】开凿水井,开始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人类逐渐以井而居,形成村落,由此产生的聚居文化被称为“市井文明”。</p><p class="ql-block">为纪念帝尧的历史功绩,宋元时期在尧庙凿井建台,以示纪念,清代又增建井亭。现又恢复元代格局,重新修建。</p> <p class="ql-block">“柏抱楸”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后古柏中长出楸树新枝,形成柏抱楸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柏抱槐”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传说后人从慈恩寺移植回一株槐树,栽在柏腹,形成柏抱槐,与柏抱楸比翼成趣。</p> <p class="ql-block">“鸣鹿柏”植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相传唐代建好广运殿,画师正为帝尧塑像,有一对梅花鹿欢蹦而至环绕此柏,长鸣如歌,此后人们称之“鸣鹿柏”。</p> <p class="ql-block">“夜笑柏”植于晋代,相传高僧法显从印度引种而来。此柏昼歇夜长,树寿绵长。</p><p class="ql-block">时逢腊月夜晚遇风会发出笑声故曰“夜笑柏”。</p> <p class="ql-block">“诽谤木”,尧帝为了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及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和朝政的弊端,下令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之外树立起木柱征求意见,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华表”,就是“诽谤木”进化而来的。</p><p class="ql-block">(诽谤的词意与今天不同,是中性词)</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又名尧殿,是主体建筑和核心大殿,也是祭祀尧帝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因尧功德齐天,遂取天为广,运以配地,故名“广运殿”。</p> <p class="ql-block">“龙盘” 彩陶,原通高8.8厘米,口径37厘米、放大比例为2.7:1。</p><p class="ql-block">出土于襄汾陶寺文化遗址,为尧时期的蟠龙图象,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龙"</p> <p class="ql-block">殿前匾额“广运殿”为乾隆皇帝御笔亲书。</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始建于唐显庆三年,后历经十六次毁废与重建。广运殿面宽十一间,进深七间,高二十七点五米,围廊三十二间,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殿内气势宏大的拜祖台庄严古朴,高达2.8米的尧帝及其四位大臣的塑像,气势恢宏,巍然屹立,光彩照人,再现民族先祖形象。</p> <p class="ql-block">4300多年前,【尧】定都平阳,划定九州,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推进农耕,实行禅让,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奠定了中国最早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尧】被尊为"五帝"之一,是炎黄之后华夏上古文明的开创者,为中国第一部史书《尚书》的开篇首载帝王。</p> <p class="ql-block">“禅让政治”尧帝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开创了“禅让制”。</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西侧是“虞舜殿”,又名重华殿,因舜名重华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战火损毁。</p><p class="ql-block">新建的虞舜殿,面宽七间,高十五点五米,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p><p class="ql-block">殿内虞舜塑像,取材于"舜耕历山"的故事,造型古朴自然,展现了民族先祖对农业文明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广运殿”东侧是“大禹殿”,又名文命殿,因禹名文命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后因战火损毁。</p><p class="ql-block">新建的大禹殿,面宽七间,高十五点五米,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殿内大禹塑像,取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突出了民族先祖对农业水利的历史贡献。</p> <p class="ql-block">“寝宫”是帝尧夫妇居住休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唐麟德年间。距今一千三百三十余年,历代屡遭废毁都得以重修。</p><p class="ql-block">寝宫面宽五间,前置廊檐。</p><p class="ql-block">宫内正中供奉着帝尧和鹿仙女的座像。</p> <p class="ql-block">【尧庙】的西院墙是"尧字壁",壁上镌刻尧字1000个,为全国最大的尧字书法长廊。</p> <p class="ql-block">【尧庙】的东院墙是"尧典壁",壁上镶有碑石380块,镌刻3万余字,图文并茂,是我国第一座镌刻有关尧舜禹重要历史文献的大型纪念壁。</p> <p class="ql-block">寻根者,此对联总结了一切。</p> 二、洪洞大槐树 <p class="ql-block">在中国2843个县份中,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洪洞县”,那里有一棵大槐树。</p><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之所以闻名全国,甚至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因它是“家”的象征与“根”的标识。</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天灾,中原地区人口锐减。明朝政府决定从人口稠密的山西,特别是平阳府(今临汾)一带,向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移民。</p><p class="ql-block">而洪洞县是当时重要的山西移民聚集地,高大挺拔的古槐下就是当时的移民登记处和迁徙出发处。</p> <p class="ql-block">【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3-5年不征税赋,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长达五十年之久,【洪洞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之多…</p> <p class="ql-block">移民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26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保守地计算也在百万人之上,也有人说达两百万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p><p class="ql-block">至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我们按导览图的红线顺序参观。</p> <p class="ql-block">“根雕大门” 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移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根字影壁” 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p> <p class="ql-block">移民情景雕塑</p><p class="ql-block">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p><p class="ql-block">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我们叫它“朝堂决议”。</p> <p class="ql-block">这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p> <p class="ql-block">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解手”一词出自大槐树移民</p><p class="ql-block">为避免移民逃跑,官府下令将所有人从背后捆手,用长绳联结在一起。在押解途中,要上厕所,只能向押解的官兵请求“解手”,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用“解手”来称呼上厕所。</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你能看到把厕所,称为“解手场”。</p> <p class="ql-block">背手:这个习惯也是大槐树移民的后裔们特有的。 在向外地移民时,官兵们为了防止百姓逃跑,将他们的手反绑着走路。久而久之,这些人走路时习惯性地背着手,觉得这样走路还挺舒服的。</p><p class="ql-block">连手:在洪洞县,很多人把朋友称为“连手”。这源于移民外迁时,大家的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手连着手,长途跋涉,同甘共苦。后来,“连手”这个词就被用来形容极其亲热要好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过厅。</p> <p class="ql-block">移民浮雕图</p><p class="ql-block">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牌坊。</p> <p class="ql-block">碑亭(古大槐树处)</p><p class="ql-block">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p><p class="ql-block">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民国初期的旧照。</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千年槐根</p><p class="ql-block">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p> <p class="ql-block">一代大槐树(仿)</p><p class="ql-block">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p><p class="ql-block">“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鹤窝”。</p><p class="ql-block">这棵万民为之萦怀的大槐树是移民聚集地,官方办理移民手续、队伍集结出发的处。</p><p class="ql-block">当移民们背井离乡、渐行渐远时,最后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棵高大挺拔的古槐。它因此成为了亿万移民后裔心目中“家”和“根”的终极象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时,这里正在上演着大槐树下,登记入册,告别出发的一幕。</p> <p class="ql-block">台湾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来此寻根问祖时,栽下的一颗槐树。</p> <p class="ql-block"> 景区每天都会举行多场 《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通过戏剧的形式,再现当年官府颁诏、移民告别故土等情景,让历史变得可视可感。</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祭祖广场。</p> <p class="ql-block">中间是“祭祖堂”,左侧(西)是“中华姓氏苑”,右侧(东)是“移民实证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 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p><p class="ql-block">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内景。</p> <p class="ql-block">1230个姓氏的牌位都供奉在此。</p> <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去【洪洞大槐树】,我们看的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史;祭拜的不仅是祖先,更是自己心中那份对“根”的眷恋与情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