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3)

花叶各半

<p class="ql-block">车到雩都城己十一时。教斌的手机响起,按下健纽传来海珍会长寻问车到何处,回曰:己到红军长征第一渡的大桥上。</p><p class="ql-block">坐在副驾上的我被大桥所震撼,高大的桥梁如巨龙横卧江面,两边网状的护栏,如大鹏展翅气势恢宏。虽已深秋桥头的植被仍青翠欲滴,鲜花绽放。我迫不及待开启车窗,一阵清风,芬芳馥郁。眺望远方,起伏的山峦,如诗如画,仿佛诉说峥嵘岁月的故事。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宛如一条银带,高大的桥梁镶嵌在青山绿水中。车在红军第一渡大道上缓慢行驶。二百米左右青翠的大树下,海珍会长与华攸河正翘首以盼,迎接京一郎的后裔,来到先祖之地。我立马对族侄说:“海珍会长在那等。”拐过弯往回走,在林荫道上会长快步向我们走来,其高大的身躯,稳健的步伐,虽己八十有余,看上去似花甲之年。</p><p class="ql-block">会长家的对面便是红军第一渡渡口,跨过公路便可到达。走进会长的家,仿佛进入了古代的书香门第,客厅内古香古色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充分显示主人浓浓的民族之情。除了各种古件外,柜中摆放的一蹲红军长征雕塑,引人注目,显示海珍会长,富而不忘红军先辈们的艰难长征路。一杯清茶一缕清风,会长以他温和的言语,简单地聊了下:“我是土生土长的禾丰人,从小家境贫穷。记得有一年家中实在是太困难,想请本家一公务员帮忙解决下,不料此人来到家门囗,看了下房子连大门也未进扭头就走了。”从此他立志要靠自己的聪明,改变自己,改变家乡。从事医学工作以后,发奋努力,勤恳工作,不论工作多忙,都不忘自己的理想,为此努力,努力,再努力。凭在医药部门几十年的摸爬滚打,凭自已聪明才智,凭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终于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从此便如决堤的河水,闯出了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越过公路来到红军第一渡渡口,宽阔的雩都河码头停泊着,由六只小船串在一起,船上铺满了木板的浮桥。岸边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伸向四周,仿佛见证着当年红军夜渡雩都河,壮士一去数十年的壮观。站在树下,眺望对岸,昔日荒芜之地,如今己是高楼林立,充满生机,充满未来。</p><p class="ql-block">碧波荡漾的河水,斑驳陆的木船,向人们诉说着九十一年前,八万六千中央红军,告别赣南的父老乡亲,踏上艰难險阻茫茫长征路。曾往返河中帮红军渡过的木船,如今静静地停泊在昔日码头,似乎在询问:生活在歌舞升平的今人。</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在赣南闽西的大地上,有那么一群将生死置之度外之,跟随共产党,跟随毛委员,为穷人,为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祖国,拿起枪鏖战在井冈大地,为实现耕者有其田,而奋力拼搏。</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由于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失误,使中央苏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长征中的红军将士,血战湘江,损失惨重。衣单食薄,靠辣椒水,翻越数十座白雪皑皑的雪山。</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茫茫草地,沼泽遍布,英勇的红军将士啃树皮,嚼草根,吃皮带,九死一生。</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突破卢定桥,勇闯腊子口。到达陕北,中央红军锐减到七千人。红军长征三十万人马,三军会师后仅三万余人。</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长征路上,躺下了多少英勇的红军将士,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才换来如今的太平盛世,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没有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那有今日改革开放的国富民强。</p><p class="ql-block">是否还记得;红军将士靠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忘初心,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又有多少人牢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屹立于雩都河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长19.34米,底坐边长10.18米,碑身为双帆船造型,碑座上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雩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围栏四周雕刻看中央红军各军团渡河的八个主要渡口。海珍会长,攸河宗亲此时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听父辈祖辈们讲;红军集结雩都时,城乡几十里都住满了红军,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完全不像打了败仗的样子。纪律严明,除正常的军事活动外,一有时间,就帮老乡干活。数万红军要远征,不少老百姓眼含泪花,舍不得红军离开,想方设法给战士们送吃的,送衣物草鞋。当时的雩都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事迹没得说。15个日日夜夜,雩都百姓用八百多条木船,帮红军架设了远征之路。一到傍晚沿河的八个渡囗,便走来了架桥的红军,他们在老百姓的帮助下,忙而不乱。鱼民们先将木船一只接一只依次排列好,岸上的红军,百姓忙将木板垫上,并钉好,以利大部队能在宽阔的河面上通过。通宵达旦,次日早上五点撤离河边。军民齐心,硬是在半个月的夜晚,将八万六千名中央红军渡过了雩都河。</p> <p class="ql-block">我饶有兴趣问道:“当时有没有我们华家人参加架设浮桥”。海珍回曰,据老一辈人讲;1934年有一华姓人居住东门,当时被红军做为渡河的师指挥部。要知祥情,萧华上将的回忆录中曾提到过。当时架设浮桥,一时缺少木板,于是人们便将大门小门拆来铺在船上。当时雩都城内基本家家无门,有的老者甚至连自已的寿材拆为几块,亲自送来铺在船上,才安然地坐在岸边,看红军安全到达对岸。</p><p class="ql-block">广场纪念碑的旁边,矗立着一块黄白相嵌,花纹清晰的巨石,上面撰写着周总理题词: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一题词,苏区人民铭记在心,不忘中国工农红军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时针滴答滴答已到下午。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沿着数十级的阶梯朝纪念馆走去,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十一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两旁的绿化带,郁郁葱葱。迈过玻璃门,正厅正播放中央红军第一渡的影像,我们肃穆而立宁静的观看。祥实的史料,将每位参观者带入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红军血洒疆场,分秒必争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夜渡雩都河的壮观场面:红军与百姓紧张地往船上铺设木板。桥下河水奔流,桥上军民融洽合作。架好了的浮桥上,战友们互道珍重,有的远征,有的留下掩护大部队。桥头上父亲与儿子洒泪而别,这一远征,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聚。远征的战士在军旗引导下,扛着枪挥手向百姓告别走向远方。有的战士挑着箩筐,担着给养。各种雕塑给人沉重而又难忘;有赤卫队员含泪送战友;有妻子背着襁褓中的孩子给丈夫送行;有孩童站立父亲脚下含泪送行;有丈夫抱着孩子,妻子坐在身边,一家相聚在一起,尔后天各一方。这动人的画面令人潸然泪下。我们英勇的红军,为天下穷人,为了未来,为了一个新中国,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参加长征,几多儿郎征战归,马革裹尸洒疆场。</p><p class="ql-block">望着曾经数万将士渡河的地方,心中沉甸甸。如今生活在无战乱,世界最安全,衣食无忧的我们,应永远不忘那些长眠在长征路上的红军将士;应永远记住;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永远怀念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永远想念那支从这里岀发的人民子弟兵。长征精神必将激励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p><p class="ql-block">到十四时,雩都河畔的华氏馆餐馆内,大家仍兴致勃勃,意犹未尽,被展馆内的感人画面所震撼。丰盛的餐桌上,会长,会长夫人,华攸河,华明德,华教斌,华勇军及笔者,七人围桌而坐,会长说:己快二点了,肚中肯定饥饿难忍,我们边吃边谈。”他又説到:“他的孙子考上了澳门科技大学,现正攻读博士”。听到此消息,大家纷纷向会长夫妇表示祝贺。夫妇俩情不自禁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接着会长又说道:“现在社会上的年青人,有股歪风要不得,不愿生孩子,这怎待起红军先辈们的期望。我对儿孙们讲每生育一个孩子,不分男女,统统予以奖励。一个家族人丁不旺,有再多的钱也枉然。”接着他又充满伤感地说道:“你们即将返回,此次能与三百多年未回家,奕江公的后裔见面,我特别高兴,心情特别舒畅,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次见到你们,祝各位一路顺风。”</p><p class="ql-block">笔者抓住最后的机会询问:“红军时期,始祖京一郎公的后裔有无参加红军的族人。”会长见问沉思一会:“京一郎公的第二世祖九郎公,被朝迋封为大将军,镇守福建,广东。传至九郎四子(二郎)配邱氏居姑田,即上杭白沙里,改名华家亭,今雩都,会昌,龙南,瑞金及湖广皆为其子孙。红军时期瑞金叶坪乡有个华屋村,有十七位青年参加红军,参加长征。”回家查阅百度,果有其事。</p><p class="ql-block">瑞金县叶坪乡有个客家自然村,全部姓华。苏区时期全村43户,均有成员参加革命。1930年扩红运动中,有17名青年参加红军,最小的14至15岁,最大的华钦才26岁。1934年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逼战略移。长征前17名战士返乡与亲人告别,几经商量在蛤蟆岭,每人种下一棵松树。约定“见松如见人。”后全部牺牲于长征路上。长征前华钦才的妻子还有一个月就要临盆了。出发时妻子挺着大肚子,送了丈夫十几里路,他们都知道,这一别很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妻子望着丈夫的背影喊道:“为了孩子,你可一定要早点回来。”可是远征的丈夫和同村的红军战士,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这些二郎的后裔,或许战死在湘江,或许冻死在雪山,或许陷入大草地的沼泽中,或许牺牲在腊子口。多少个或许,他们年青的生命,永眠在长征路上。华钦才这位年轻的父亲没能听到孩子叫他一声阿爸。青山依旧在,不见儿郎归。</p><p class="ql-block">华质彬;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政治保卫局文书。</p><p class="ql-block">华崇煌1908年生,1932年参加红军,1934年随红一军团长征,途中牺牲。</p><p class="ql-block">华钦仓,华钦柏,华钦梁,华钦遥,华钦才,华钦思,华崇沂,华崇松,华崇球,华崇生,华崇宜,华桃生,华树生,华德和,华德思。你们是华氏族人的骄傲,我们将永远怀念你们,英雄的红军烈土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每一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他们义无反顾,告别乡亲,辞别父母妻儿,为了苏维埃,为了伟大的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年青而又宝贵的生命。如今十七棵松树,已长成参天大树,每棵大树都有他的名字。华质杉,华崇煌等。17棵松树它不仅仅是一棵棵的树,是后代祭拜前辈的所在,是华屋村人对红军烈士的思念,更是一种信仰,它将激励后人,前进的路上,不畏艰难,跟着共产党,心向毛主席,为了祖国的富强,永远向前。</p><p class="ql-block">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才有如此空前绝后的长征,它所经历的苦难九死一生,只有经历的了人。才真正懂得它的含义。正如毛岸青与邵华为长征写的歌词</p><p class="ql-block">《难忘雪山草地》</p><p class="ql-block">白恺恺的雪山哟,</p><p class="ql-block">挨着那个天边边,</p><p class="ql-block">都说是天險啊,</p><p class="ql-block">胜过那鬼门关。</p><p class="ql-block">都说是天險,</p><p class="ql-block">胜过了那鬼门关哟。</p><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爬雪山哟,</p><p class="ql-block">寒风凛冽斗志坚,</p><p class="ql-block">吞冰咽雪不说难哟,</p><p class="ql-block">笑对死神腿不颤,</p><p class="ql-block">哎嘿嗨,</p><p class="ql-block">苍茫茫的草地哟,</p><p class="ql-block">一眼望不到个边,</p><p class="ql-block">遍地是泥潭啊,</p><p class="ql-block">生死一悬念哟,</p><p class="ql-block">当年红军过草地哟,</p><p class="ql-block">沼泽泥潭意志坚,</p><p class="ql-block">吃完草根啃树皮哟,</p><p class="ql-block">红旗招展永向前。</p><p class="ql-block">长征己过去九十一年,如今仍在苏区闪耀光芒,红军长征的英雄事迹,被一代又一代传颂。现华家屋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红色的华屋村,变成了漂亮的新农村,蛤蟆岭上的松树,高大挺拔,不少游客前来祭拜。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近一个世纪的风烟,有很多东西犮生了变化,但华屋村17位红军,不畏艰險,笑对死神,参加长征的精神不变。</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