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探明舟

老秋

<p class="ql-block">  今年的金秋时节,恰逢国庆与中秋双节同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天南地北奔涌到来,汇聚我们千年瓷都景德镇。我的一位文友也在熙攘的人流中。请他早餐吃过本地的饺子粑、冷粉,他兴趣盎然,眼睛泛着光:忽然引用名作:“汪曾祺在《豆汁儿》一文开篇写道:没有喝过豆汁儿,不算到过北京。”我接过他的话:“未赏瓷器,不算到过景德镇。”哈哈!我俩对视一笑。</p><p class="ql-block"> 念及市区旅游景点人流如织,我在手机上搜索城市周边的陶瓷工业园区,想避开拥挤的人群,连续翻了几页推荐,倏然间,“景德镇明舟瓷文化有限公司”几个字跳了出来。不得不说“明舟”二字就俘获了我的心。“明”象征光明、明晰,呼应陶瓷的莹润光泽。“舟”代表载体与航程,暗喻以器物为舟承载瓷文化。恰好,合了我带文友赏瓷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凭借高德地图锁定了位置,我用电摩载着文友,跑了二十几分钟的路程,站到了这家瓷文化有限公司的门前。最先闯入我眼帘的便是满场制造瓷器的设备,它错落排布,超出了我对一般工坊规模的想象。好一个庞大的制造阵仗。</p><p class="ql-block"> “欢迎光临!”携窑温的暖意,飘入了我的耳朵。他眼睛里的笑意忽的顿了顿,我也亦然。哦!你是周总,我立刻记起来了,十年前我曾经陪朋友找周总买过瓷器。他专注制造酒店用瓷,特别是那句“美食美器”,我依然记得,很有内涵。我与朋友调侃:你做绝味的美食,周总造最好的美器,俩人属于天然的盟友。</p><p class="ql-block"> 周总抬手热情邀我俩参观他的瓷器展示厅。推开展示厅厚重的门,灯光柔和,静静洒满厅内的每个角落。当满眼的瓷器扑入我眼眸的刹那,我的脚步骤然停止,下意识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眉峰高高扬起。喉咙里刚要冒出一声“呀”,又被我用手赶紧捂住。清一色的酒店用瓷,与我见过的酒店用瓷相比自有他的特色。追根溯源,虽同属酒店用瓷的制造基因,却在装饰、器型上做了精心的“基因重组”,每处细节都透着不一样的用心。以响应美食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边走边看,见得一只别致的瓷碗。碗身淡青釉色,摸着滑溜溜的似玉。碗沿如绽放的向日葵花瓣,弧线柔美;碗腹饱满圆润,底部收束精巧,实用与观赏价值兼具。它巧用了金缮工艺思路(以金饰裂),突破传统锔瓷“修补破损”的功能,将金线作为设计元素,在完好瓷碗表面模拟裂纹形态加以装饰,把修复工艺转化为艺术创作手法,赋予器物“破而后立”的美学张力。这是东方“惜物”文化的演绎,既致敬旧物修复美学,又以现代设计重构传统工艺精神,让复古与创新在器物中相融,契合当下审美趋势,使传统工艺在新器物里焕发时尚感。</p><p class="ql-block"> 移步赏瓷,兴致愈浓。一款茶器,器型线条流畅,欧式宫廷典雅风格。工匠以洁白瓷胎为底色,用细腻的笔触,勾勒朵朵絮花,将自然花卉的柔美气息融入瓷器艺术。同时运用金色描边工艺,温润亮眼的金色线条,与洁白的瓷胎形成雅致对比。一杯在手,回味悠长,全身心地投入到品茶的过程中,品味茶汁的香气、口感,在心理上获得满足感,提升品茶乃至生活品鉴体验。可见,美器的价值远不止于“盛物”。</p><p class="ql-block"> “来了就是我的客人。”周总伴我二人左右,事事有问必答,还嘱咐夫人端来月饼。三只苏式月饼静卧瓷盘,外皮金黄油亮,衬着盘沿金色纹理,恰似将月光揉进瓷釉。一口甜香漫溢,满盘瓷光流转——原来不必等窗外月圆,瓷盘里的月饼与美器相映,已藏尽中秋意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刻,中秋的一轮明月正于我的心中悄然升腾。</p><p class="ql-block"> 景德镇携两千余年冶陶、千年制瓷、六百年官窑史,瓷与食自古相伴。瓷承千年窑火、融当代创新,早已超越盛物之器,成为焕彩美食、文化的桥梁。美瓷遇佳肴,品的是滋味,见的是传承,念的是瓷都文脉在烟火中生生不息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夕阳把最后一捧金红揉碎在天际,橘粉到琥珀的渐变漫过千年瓷都。展示厅的瓷器太多,看也看不完,只好买了几件心仪的。我俩与周总挥手再见,便匆匆返回。途中我问文友,算到过景德镇啵?算!算到过景德镇!他语气笃定,应声而答。</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秋平,笔名老秋,男,祖籍都昌,景德镇市作协、市网络作协和珠山诗词学会会员。偏爱于本土书写,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