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凌晨六点的园区还裹着雾,草坪上的金属字泛着冷光——“与时间赛跑”,旁边嵌在时钟里的人形,弓着背往前冲,像极了我抱着笔记本电脑狂奔赶早会的样子。那天我踩着高跟鞋崴了脚,坐在雕塑旁的草皮上揉脚踝,越看那尊冷硬的雕塑越觉得刺眼:这哪是艺术,明明是老板贴在园区里的“催命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阵子我像被按了快进键。方案改到第五版时,我抱着咖啡杯蹲在雕塑边掉眼泪,正好撞见实习生小林蹲在旁边,拿笔记本对着雕塑画素描。“姐,你看这个奔跑的人,”她指尖点在时钟的刻度上,“他好像不是在追时间,是在跟着时间一起跑。”我顺着她的笔看过去:时钟的指针没卡在“紧急”的数字上,反而和人形的步伐叠在一起,像并肩往前的伙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后来的项目冲刺期,我总在午休时往雕塑这边跑。有次撞见部门老大坐在帐篷下打电话,挂了线笑着指雕塑:“刚毕业时我也烦它,觉得是资本家的PUA。直到去年赶一个数据设备的方案,凌晨三点看到这雕塑,突然想——我们跑快一点,说不定就能让公司里的人,多‘赢’一点时间。”风裹着草叶擦过金属表面,我忽然懂了小林说的“一起跑”:这雕塑不是举着鞭子的催促,是把“时间”从抽象的倒计时里拉出来,变成看得见的“同行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