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自驾游(三)扎达尔

向往的生活

<p class="ql-block">  离开十六湖国家公园,我们驱车向南,前往海滨城市扎达尔。车子一路在群山之间穿行,秋日的天空湛蓝,云层翻涌,远处高山顶上依稀还留有一点点积雪。</p> <p class="ql-block">  随着道路的延伸,景色也逐渐发生变化:从内陆的森林与山谷,到逐渐逼近亚得里亚海岸线的崇山峻岭。</p> <p class="ql-block">  扎达尔位于克罗地亚中部海岸,西临亚得里亚海,是达尔马提亚北部的重要重镇,也是克罗地亚境内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既有迷人的海滨风光,又拥有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遗迹,是东南欧颇具魅力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2017 年,扎达尔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继斯普利特、杜布罗夫尼克和特罗吉尔之后,克罗地亚第四处获此殊荣的古城,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旅行者慕名前来。</p><p class="ql-block"> 扎达尔的景点主要集中在老城半岛上。这里南侧是宁静优美的滨海长廊,可以远眺亚得里亚海;中部保存着古罗马广场遗迹,以及以文艺复兴风格为主的多座教堂;北侧则由五座古老城门与雄伟的城墙环绕。走在石板路上,仿佛能触摸到不同文明交织的印记:从罗马帝国,到威尼斯共和国,再到近现代的克罗地亚,这片小小的半岛始终见证着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兴衰与辉煌。</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扎达尔的民宿位于老城半岛的对岸,是一间开窗就能看到海湾和对面老城的民宿。虽然不在老城里,但却十分便利:只要步行几分钟,穿过一座横跨海面的步行大桥,就能直接抵达老城入口。</p> <p class="ql-block">  抵达时已近中午,我们把车停好,迫不及待地奔向大海,奔向老城。碧蓝的天空下,海面波光粼粼,码头停泊着各式游船与白色游艇,远处尖尖的教堂钟楼透过树影若隐若现,仿佛在向旅人招手。</p> <p class="ql-block">  走在跨海大桥上,海风拂面,两侧飘扬着克罗地亚的国旗。桥的栏杆上,还挂满了当地孩子们的画作——有灯塔、有小船、有阳光下的亚得里亚海。稚拙的笔触里透着童真,却也洋溢着他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此刻,我们的旅程不仅仅是观光,更像是走进了这座城市的生活日常。</p> <p class="ql-block">  穿过跨海大桥,我们正式踏入扎达尔老城的范围。这里与对岸的现代城区形成鲜明对比:街道不再是宽阔的车道,而是蜿蜒的石板路,两侧的古建筑散发着沉静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我们先登上了一段保存完好的古城墙。站在高处向回望去,整座步行桥清晰地横贯海面,宛如一条通向古城的纽带。桥上人来人往,游客与当地人交织其中;桥下是停泊在港口的游船和白色游艇,映衬着碧蓝的海水。此时再回首对岸的现代城区,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我们脚下则是几百年历史的石墙。现代与古老的景象同时映入眼帘,也正是扎达尔独特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走进老城不久,我们来到了著名的五口井广场。广场上整齐排列着五口古井,据说是 16 世纪威尼斯共和国统治时期修建,用于在战乱或围城时保障城中供水。</p> <p class="ql-block">  从五口井广场往下走不远,就是老城最壮观的入口——陆地之门。它建于1543年,由威尼斯人修建,风格上带有典型的文艺复兴特色,是扎达尔防御工事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城门正中的拱门上方雕刻着一只展开双翼的狮子,这是威尼斯共和国的象征,昭示着当年这里曾是亚得里亚海上威尼斯势力的重要据点。狮子下方的浮雕则刻着一位骑马的人物,他是扎达尔的守护神——圣克里索戈努斯(St. Chrysogonus)。他是公元 3 世纪的殉道者,遗体就安葬在这座城市。直到今天,在老城半岛另一端的海之门附近,人们仍能找到以他名字命名的教堂,纪念这位古老的守护神。</p> <p class="ql-block">  陆地之门外的小码头上停放着很多小游船,船上悬挂着广告招牌,显示各种出海娱乐项目的价目表、时间以及联系方式等。</p> <p class="ql-block">  离开陆地之门,我们没有急着钻进老城的巷子,而是选择沿着城墙边的堤岸散步,一路向西走到扎达尔大学一侧的滨海长廊。</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海水澄澈湛蓝,波光粼粼,不时能看到礁石间的浪花拍打。岸边修有台阶和铁梯,夏季时本地人会直接跳下海游泳,如今已是秋日,依然有人站在海边眺望远方,海风吹来,仿佛时间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长廊边还散落着一些雕塑,其中一尊铜像描绘了一位老人凝神端详手中的海螺壳,静静坐在那里,神态安详。</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忍不住与之合影,甚至背靠着他坐下来,像是与这座城市的居民一同共享片刻的闲适。</p> <p class="ql-block">  离开滨海长廊,我们拐进了扎达尔老城内的街巷。这里的道路狭窄而曲折,两侧是石砌的房屋,木质百叶窗散发着古旧气息,街边的小咖啡馆摆着几张桌椅,三三两两的当地人亦或游客正悠闲地喝着咖啡。</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惊叹的是脚下那一整片泛着光泽的石板路。大理石般的地面被无数岁月和脚步打磨得光滑锃亮,几乎像是“包过浆”一般,映照出天光和店铺的色彩。行走其上,很难不感慨:历史上,这座城市该是多么富足,才会在日常街巷中用上如此奢侈的石材。</p> <p class="ql-block">  逛到中午,我们打算按事先攻略去一家口碑不错的餐厅用餐。结果到了门口,却发现紧闭着大门——或许是因为十月已进入旅游淡季,许多店家开始缩短了营业时间。</p><p class="ql-block"> 无奈之下,我们只好随意在街巷里另寻去处,最后被一家名字颇有趣的餐馆吸引——“Eat Me”。名字简单直接,几乎不可能忘记。店里的环境轻松随意,我们点了沙拉、意面和烤排骨,味道都还不错,算是意外收获的一顿午餐。</p> <p class="ql-block">  午餐过后,我们继续在老城闲逛,很快来到了扎达尔的中心——人民广场。这里自中世纪起就是市民活动的聚集地,如今依旧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分布着市政厅、钟楼和昔日卫队楼等历史建筑,而广场中央则被一排排咖啡馆和餐厅的露天座位所占据。我们到达时正是阳光最温暖的时刻,当地人和游客们或端着咖啡小憩,或三三两两聊天,甚至有人在广场一角弹起吉他。</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扎达尔最核心的古迹——罗马广场。这里自公元前1世纪起便是城市的政治与宗教中心,遗迹虽已残破,但仍能看到石柱与基座散落在广场周围,静静诉说着古罗马时期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在广场的一侧,矗立着标志性的圣多纳图斯教堂。这座圆形教堂由当时的主教兼外交官多纳图斯在公元8世纪末筹建,原名“圣三一教堂”,直到15世纪才改为现名。教堂高约27米,建筑风格深受拜占庭影响,是克罗地亚最重要的中世纪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的旁边还有一座高耸的钟楼,人们常常会把它误认为属于圣多纳图斯教堂,实际上它隶属于紧邻的大教堂——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钟楼始建于15世纪,19世纪才修建完成,因此外观比圣多纳图斯显得“年轻”许多。如今游客可以登塔远眺,从高处俯瞰整个罗马广场、老城屋顶以及蔚蓝的亚得里亚海,那该是另一番震撼的体验吧。只是我们刚吃过午饭,有些犯懒,便没有购票登楼。</p> <p class="ql-block">  走进教堂内部,厚重的石墙和拱券支撑起圆顶,空间简洁而恢弘。透过高窗洒下的光线,与残留的拉丁铭文交织在一起,仿佛将人瞬间带回千年前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在历史上用途多变:曾在威尼斯共和国和奥匈帝国统治时期作为粮仓,也在前南斯拉夫时期一度被用作考古博物馆。而今天,它最著名的身份则是音乐殿堂——凭借独特的共鸣音效,圣多纳图斯教堂成为“圣多纳图斯音乐晚会”的主会场,每年夏季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齐聚于此(现在可看到一些音响器材)。</p> <p class="ql-block">  从钟楼左转,我们就来到了这片古迹群中最恢宏的一座建筑——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也被称为扎达尔大教堂。它不仅是达尔马提亚地区最大的天主教主教堂,更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4—5世纪,但当时规模不大。到了主教多纳图斯时期,教区接受了罗马皇帝赠予的圣安娜斯塔西亚骨灰,如今依然保存在教堂北翼的大理石棺中。1202年的十字军东征曾让这座教堂遭受严重破坏,整个13世纪都在进行漫长的重建,因此今天看到的模样,既有古老的痕迹,又带着中世纪的恢宏气势。</p> <p class="ql-block">  教堂的西侧立面就是正门。它的风格深受当时托斯卡纳地区的罗马式建筑影响。立面最下方由一个大门和左右对称的两个小门组成,大门上雕刻着圣母与圣安娜斯塔西亚的形象,左右的小门则有狮子和公牛,象征福音书作者圣马可与圣路加。抬头望去,正中两个玫瑰窗极为抢眼:下方的大窗是典型的罗马式风格,而上方的小窗则带着哥特式的尖锐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正门的石雕细致而庄重,两侧立柱上雕刻着圣徒像。</p> <p class="ql-block">  推门而入,内部的空间顿时开阔起来。教堂采用中殿加双侧廊的结构,中殿几乎是两侧过道的三倍宽。高高的木质屋顶与石柱拱门相互呼应,显得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  主祭坛正对着入口,抬头便能望见早期哥特式的穹顶。祭坛中央是石制华盖与祭坛桌,整个空间显得格外简朴、肃穆。</p> <p class="ql-block">  走在两侧的过道上,有几个侧祭坛,上面雕刻着《圣经》场景,还有一些残存的中世纪壁画碎片。</p> <p class="ql-block">  南侧还有一座六边形洗礼堂,洗礼池的历史可追溯到6世纪,虽然原件在二战期间被炸毁,如今看到的是1989年的修复品,但依旧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回头望向入口上方,是一架巨大的管风琴,正好嵌在玫瑰窗下方。光线透过彩色玻璃映射下来,与铜管交织在一起,仿佛随时会奏响一段庄严的圣乐。</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圣安娜斯塔西亚教堂,我们继续向老城西侧的海边走去。与方才在罗马广场、古老教堂之间感受到的历史厚重不同,接下来我们要先去“踩点”一下扎达尔近二十年来最具创意的现代地标——海风琴与太阳敬礼。</p><p class="ql-block"> 海风琴的由来颇有故事。二战时,这片长廊曾被严重摧毁,战后修复时一度只是一堵冰冷的混凝土墙。直到2005年,当地政府决定重塑滨海风貌,建筑师尼古拉•巴希奇才在此设计了这座长约70米的“乐器”。海风与波浪推动着隐藏在台阶下的35根风琴管,空气在管中被挤压与抽离,发出低吟浅唱的声音。为了让旋律不会杂乱刺耳,设计团队经过大量测试,只保留了能组成和谐音阶的几组管子。也因此,不论风急浪大还是海面平静,悠扬的乐声都会在滨海长廊上空飘荡。白天我们来“踩点”时,海风琴的旋律显得安静悠远,和眼前湛蓝的亚得里亚海相互呼应,给人一种恍若与大海对话的奇妙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就是另一件巴希奇的作品——“太阳敬礼”。这个由300多块光伏玻璃板拼成的圆形装置直径约22米,白天看上去宛如一面蓝色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与人群,充满了现代设计的几何美感。到了夜晚,它则会转化为灯光舞台,与旁边的海风琴形成声与光的呼应。虽然此刻只是静静铺展在广场上,但已能让人期待入夜后的奇幻表演。</p> <p class="ql-block">  简单踩点过后,我们便回到民宿休整,计划傍晚再度前来,在日落时分好好体验这两处现代奇观与自然景色交织出的震撼场景。</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我们再次走向海滨长廊。夕阳的余晖把身影拉得格外修长,不禁在石板路上玩起了“长腿秀”,为接下来的日落时刻增添几分轻松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顺着长廊一路向前,尽头伸入海面的石栈道上伫立着一座小巧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里,视野顿时开阔起来:回望陆地,一排古老的建筑在金色阳光下格外温柔,其中最显眼的便是扎达尔大学的主楼。</p> <p class="ql-block">  转向另一边,便能望见热闹的海风琴,早早聚集起一群等候日落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加入到了人群之中,坐在海风琴的石阶上,看着太阳一点点沉入远方的山峦。</p> <p class="ql-block">  随着天色渐暗,海面染上一层金色,波浪轻拍岸边,伴随着风琴的悠扬声,整个场景宁静而浪漫。</p> <p class="ql-block">  海上还有一艘小游船迟迟未归,仿佛专为这一刻停留,静静地映衬着余晖。等到夕阳完全没入海平线,它才慢慢调头返航,带走了属于这一天的最后一抹光。</p> <p class="ql-block">  夕阳余晖渐渐褪去,天空由金黄转为深蓝,海风琴的乐声依旧回荡,而另一侧的“太阳敬礼”也在悄然苏醒。白天看上去只是平静的蓝色玻璃圆盘,此刻在夜幕中却焕发出灵动的光彩。脚下的300多块玻璃板逐一被点亮,闪烁的灯光如同星辰般变幻,映照出人们的身影,仿佛大家正置身于宇宙舞台。</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在上面奔跑、打滚,大人们则悠然驻足,享受这场结合科技与自然的奇妙表演。</p> <p class="ql-block">  夜幕彻底降临,海面上只剩余晖的一抹金黄。海风琴的乐声渐渐低沉,太阳敬礼的灯光在脚下闪烁,而在不远处的台阶上,一位老妇人静静地坐着,手中编织着小巧的工艺品。她的摊子不大,几盏小灯照亮了一排色彩斑斓的“手工小树”,在黑夜里闪闪发光。游客们走过时,有人驻足,有人匆匆,但无论是否购买,她依旧专注于手里的活计。这一幕让原本宏大的日落与声光表演,突然多了几分宁静与人情味。</p> <p class="ql-block">  光影与海浪、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扎达尔最独特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  离开海滨长廊,我们沿着夜色渐深的街道走回老城。</p> <p class="ql-block">  中午原本攻略过的一家餐厅,当时遗憾地关门未营业,如今灯火通明,我们又抱着几分“不死心”的心态拐了进去。其实此刻并不算饿,但还是忍不住点了当地人最常推荐、几乎不会出错的一道菜——油炸小鱿鱼,酥脆金黄,搭配柠檬和蘸酱,味道的确让人满意。</p> <p class="ql-block">  餐后,我们慢慢踱步回到跨海大桥。白天时这里熙熙攘攘,夜晚则被另一种温柔的氛围笼罩。栏杆上挂着的孩子们稚拙却真诚的画作,在夜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暖。</p> <p class="ql-block">  离开老城时,本以为旅程就该在日落和夜色里结束。但就在走出城门的瞬间,我注意到紧邻城门内侧有一片空场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带棚的货架。夜里它们静静伫立,显得空旷而安静,让人不由得猜想:这里是不是白天会变成一个集市?于是,第二天一早,在离开扎达尔之前,我特意早起吃过早餐,再次回到这里。</p> <p class="ql-block">  果然,空场摇身一变,成了热闹非凡的市场。摊位上一筐筐新鲜的水果、色彩饱满的蔬菜,被整齐码放在木架上;穿着运动服或带着小推车的当地人穿梭其间,熟络地和摊主交谈,氛围温暖而亲切。</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还有专门的大厅和沿街商铺,海鲜区里冰台上堆满了刚打捞上来的鱼、鱿鱼和大虾,银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  肉类摊位上,牛羊猪肉切面鲜红,整齐陈列在玻璃柜里。</p> <p class="ql-block">  这座市集与古城的厚重历史和海边的浪漫日落不同,却在清晨展现了扎达尔最真实、最烟火气的一面。或许对游客而言只是短暂停留,但对本地人来说,这里才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日常。</p><p class="ql-block"> 扎达尔给我的印象,是一座兼具古老与活力的滨海小城。它有罗马遗迹与中世纪教堂,也有现代的海风琴与繁华的市集;既能在黄昏时分坐在海边吹风,看落日缓缓沉入亚得里亚海,也能在清晨的集市里与当地人一同挑选水果、蔬菜与海鲜,感受浓浓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 这种融合了历史厚重与日常烟火的氛围,让人觉得既悠然又充满活力。虽然这次只是短暂停留一日,却让我对这座城市生出一种特别的喜爱。若有机会,我愿意在这里小住一段时间,慢慢品味它的节奏:在石板路上闲步、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在清晨的市场里与摊主寒暄,体验一回真正的扎达尔居民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