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思考

涛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为什么要思考?</p><p class="ql-block"> “业精于勤荒于嬉,</p><p class="ql-block"> 行成于思毁于随。”</p><p class="ql-block"> 思考是成就任何事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哲学上讲:“世界观决定方法论”,看法决定做法,看法一旦错了,做法自然也就错了。明明是个好人,你却把他看成了坏人,你还会怎么对待他呢?</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下棋,</p><p class="ql-block"> 多谋则多胜。”</p><p class="ql-block"> 多谋就是多思考,多谋划,你如果想多胜,就得多思考。</p><p class="ql-block"> 反之,心不想,则事不成,正所谓:</p><p class="ql-block"> “途虽尔,不行不至。</p><p class="ql-block"> 事虽小,不为不成。”</p><p class="ql-block"> 懒于思考的人,根本不能指望取得什么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仓库理论”原理:</p><p class="ql-block"> “仓库里的东西,要分门别类,有序堆放,才能方便随时取出来用。”</p><p class="ql-block"> 如果仓库里的东西胡乱堆放,这仓库就装不了多少东西,而且,当我们想从仓库里取东西时,根本就找不到东西在哪。</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脑,就象是一个“仓库”,放在头脑里的知识也同样需要有序定点的储存,这样才能存得多、找得出,而这一切分门别类,定点储存的工作,都在“入库”时就必须完成。</p><p class="ql-block"> 知识入库时,要进行归类整理,这东西究竟是好在哪儿?在什么情况下适用?适用于那一类事情?怎么个用法?</p><p class="ql-block"> 这有点象农村里存放玉米棒子,一串串的挂上去,取下时,也是一串一串的取出来。</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们学习兵法,有许多方法,如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走为上计,调虎离山,…,等等,就应该归在“方法类”里,一提到“方法”,立即就有一串串知识如玉米棒子捆一样放在那里,一下就可以提溜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知识入库时的认真思考,虽然会感到非常的麻烦,也很慢,很费神,要花很多时间去分类整理,但功夫是不会辜负有心人的,一到用时,其优势就立马显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有个数学家的叔叔,他曾教过我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p><p class="ql-block"> 读书时千万不能着急,一定要静下心来,细细去品味其中的意义,弄清楚其中的道理,不能马虎,不能满足于似是而非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受他的影响,我读书时,就非常慢,读第一遍时,发现了好东西时,就会用铅笔划上记号,当我读第二遍时,会仔细阅读这些有记号、有看头的东西,当我觉得对未来有很大借鉴意义时,这时会标上三角形的重点,有些特别重要需要牢记的东西,我会打上五星符号,并且,反反复复地琢磨,记忆,做到能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复述出来,并且,用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还会设想出今后使用它们的具体方法。</p><p class="ql-block"> 经过这样读过的书,即便几十年过去了,其重点仍会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老话:“书到用时方嫌少。”</p><p class="ql-block"> 啥意思呢?不是真说的书少了,而是平时学的东西一到用时就找不到了,所以有读书读得太少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勤于思考”,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它是如何培养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有一个方法很管用,就是“记日记”。</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说法:</p><p class="ql-block"> “讲不清楚,是因为你没弄明白,只有想清楚了,才能说明白。”</p><p class="ql-block"> 记日记,就是帮我们弄明白“是咋回事”的最有效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我曾记过多年的日记,真正尝到了其中巨大的好处!</p><p class="ql-block"> 当你每天对着日记本时,你会想,今天我经历了些什么呢?有没有值得一记的东西呢?</p><p class="ql-block"> 当你回忆遇到的问题时,你会去想这究竟是那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问题?有什么应对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当你整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时,你会去细想这事情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对未来产生什么影响?谁对此事有最大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就象前面说的,大脑储存前的前处理工作,都可以通过记日记的方式督促自己完成。</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经过日积月累,你会完成大量的信息处理工作,使你的大脑储量丰富,推码整齐,准确无误,记忆犹新,并且,可以随提随用,信手拈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定要学习逻辑学</p><p class="ql-block"> 逻辑是思考的基本方法。我们在认识任何事物时,都要使用逻辑的方法,比如:</p><p class="ql-block"> “下定义”,描述清楚这东西究竟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作判断,”你是根据什么东西得出结论的?这依据可靠吗?是否足以支撑我们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搞推理”,把普遍规律拿来举一反三。</p><p class="ql-block"> 没有任何思考离得开逻辑方法的,它帮助我们把事情弄明白,还可以发现并纠正逻辑混乱之类的思维的技术性错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思考要以目标导向</p><p class="ql-block"> 人要做有心人,要有功利心,要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目的的做事。</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段切身的体验,很有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开始学医时,感到无奈之极,从解剖到生理,从病理到药理,从成千上万的处方到成千上万的药品及药性,…,全都是需要背下来!而我,从来未背过书!如此庞杂的工程,如此杂乱无章的内容,把我完全搞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困惑不解之时,学校安排了两周去医院“见习”,去体味一下今后如何当医生,这个过程让我产生了一个“顿悟”——我忽然就知道究竟怎样叫学好了?</p><p class="ql-block"> 能“看得准病,开得出正确的处方”,不就是学好了吗!</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来,我一下就明白了学习的终极目标了。</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就以目标为导向,为了“看病治病”的目标而学,我把整个医学体系,以每一种疾病为中心,把这病的病理、症状、诊断、治疗思路、所选择的药品及其药理,通通串成了一串,学和记起来也就条理分明,贯通一气,一目了然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