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去看中医,中医生对你这么解释,脂溢性皮炎看似是皮肤油脂分泌过多、头皮屑增多等“表面问题”,实则与脾胃火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生,熏蒸于上,会导致皮肤油脂分泌异常,诱发脂溢性皮炎。因此,治疗时不能仅关注皮肤表面,还需从调理脾胃入手,清热祛湿,恢复脾胃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div>这句话是不是晦涩难懂?怎么理解呢?</div><div><br></div> 我们可以从中医 “湿热内生” 到现代 “肠道微生态失调”:解码脂溢性皮炎的内在关联 中医所指的 “脾胃”,并非单纯解剖学上的器官,而是涵盖了人体消化吸收、代谢水湿、输送营养的核心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 “消化系统 + 代谢调节系统” 的综合作用。当 “脾胃运化失常” 时,水谷精微无法正常转化为身体所需能量,反而蓄积成 “湿”,湿邪久郁又易生 “热”,形成 “湿热内生” 的病理状态 —— 这与现代医学中 “肠道微生态失调” 的初始环节高度相似。<br>现代医学认为,肠道内存在数千种微生物,健康状态下,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与有害菌(如某些梭状芽孢杆菌)维持动态平衡,它们不仅参与食物消化、合成维生素,更能调节肠道屏障功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当饮食辛辣油腻、作息紊乱或免疫力下降时,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大量繁殖会产生内毒素(如脂多糖),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导致 “肠道渗漏”;同时,菌群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糖的正常代谢,使体内炎症介质(如 IL-6、TNF-α)水平升高,这与中医 “湿热内生” 中 “代谢失常、邪毒蓄积” 的病理过程完全对应。 中医强调 “湿热内生” 后,会通过 “熏蒸于上” 的路径影响皮肤 —— 脾胃功能失调产生的湿热之邪,随气血上行至头面、头皮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刺激皮脂腺过度分泌,同时引发局部气血瘀滞、肌肤失养,最终形成脂溢性皮炎。<br>这一 “内生邪毒影响体表” 的过程,在现代医学中可通过 “肠 - 皮肤轴” 机制解释:肠道微生态失调时,肠道渗漏产生的内毒素和炎症因子,会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进而作用于皮肤组织。一方面,这些有害物质会激活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引发局部慢性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泛红瘙痒;另一方面,它们会调控皮脂腺细胞的活性,促使皮脂分泌异常增多,为马拉色菌等致病菌繁殖提供条件,进一步加重头皮油腻、头屑增多等症状 —— 二者均指向 “内在失衡是外在病症的根源”。 这种 “调理内在以改善外在” 的思路,与现代医学 “调节肠道微生态治疗脂溢性皮炎” 的干预方向不谋而合。现代医学常通过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制剂)、益生元(如低聚果糖)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修复肠道屏障,减少内毒素和炎症因子的产生;同时建议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规律作息,避免进一步破坏肠道微生态 —— 这些措施本质上与中医 “健脾祛湿、改善内生环境” 的目标一致,均是通过恢复内在平衡,从根本上降低脂溢性皮炎的复发风险。 欢迎评论区留言,说说你对中医西医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