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山层叠,似岁月褶皱里藏着的斑斓诗笺;牛爪踏过,于秋的画卷上印下深深浅浅的足迹。那秋韵,如陈年佳酿,在时光的陶罐里静静酝酿,愈发醇厚绵长。它裹挟着山风的清冽、果实的香醇,穿透岁月的烟尘,在每一个回眸的瞬间,唤醒我们心底最柔软的乡愁与对自然的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深秋的风,带着几分萧瑟与清冷,吹散了夏日的燥热,也吹开了千山深秋的画卷。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里,我们怀着对千山大牛爪峰的向往与对自然的敬畏,于公元2025年10月21日踏上了攀登大牛爪峰的征程。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千山的山脚下,我们站在圣仙宫山门处,仰望着这座神秘而雄伟的山峰。大牛爪峰,因其山形酷似一只巨大的牛爪而得名,此刻在晨光的映照下,更显出一种独特的威严与神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说,牛爪峰并非天生如此,而是与一条贪恋宝珠的青龙有关。斗姥宫旁的石龙庵,曾住着一位得道高僧。他夜夜诵经,一盏由日月精华凝成的宝珠照亮石棚,光芒穿透山雾,引来洞中青龙的窥视。青龙盘踞石洞多年,见宝珠光华流转,妄图吞食后飞升为仙。一日,趁老僧外出化缘,它潜入石棚,一口吞下宝珠。刹那间,山风骤起,青龙腾空而起,却因贪念过重,身形僵直如木,重重摔落山崖,龙身化作嶙峋怪石,鳞甲皲裂成峰脊的沟壑,这便是牛爪峰最初的形态——巨象峰旁那只蜷曲的“石龙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牛爪峰的险峻,还与积翠仙子的传说交织。上古时,东海恶龙敖来兴风作浪,积翠仙子以偷来的日月金丝绣成千朵金莲,沿太子河岸铺展,以金链串联,镇锁恶龙。 鲤鱼精盗取金莲时,链断莲飞,一朵金莲坠入千山,化作飞莲池的奇景;而残留的金链碎片,在牛爪峰岩缝中凝成金纹,至今阳光下仍泛着微光。 当地居民说,月圆之夜,牛爪峰的岩壁会渗出淡金雾气,似仙子余威未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步入圣仙宫后门,一条被驴友踏出的蜿蜒的小道向山上延伸,两旁是茂密的树林。深秋的树林,宛如被打翻的调色盘,五彩斑斓。山的树叶有的红得似火,仿佛燃烧着整个秋天的热情;柞叶黄得耀眼,像一把把金色的小扇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树木,叶子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黄色和橙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沿着陡峭的岩面缓缓上行,脚下的胶鞋底与岩面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秋天在低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感受着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偶尔,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鸟鸣,在树林间回荡,为这寂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高度的逐渐提升,山间的景色也愈发迷人。来到山腰,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丹青。山腰的树林更加茂密,树木也更加高大。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在地上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光影图案。我们沿着岩面水道前行,水道两旁是各种树木,虽然已经过了生长的季节,但依然顽强地向上伸展着,散发着淡淡的树木芬芳。突然,一阵微风吹过,树叶纷纷飘落,像一只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我们伸出手,接住了一片片飘落的柞叶,仔细观察着它的纹理,那清晰的叶脉,仿佛是大自然精心绘制的一幅地图,记录着它成长的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继续向上攀登,我们来到了大牛爪峰下的一座峰头。峰头上,已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落叶,踩上去软软的,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仿佛是大自然在低语,诉说着秋日的私密。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丝丝凉意,却也夹杂着草木的芬芳,让人心旷神怡。随着我们向上攀爬的脚步,山路愈发陡峭,我们的步伐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每当我们抬头,看到那壮美的山景,心中的疲惫便瞬间消散。远处的大牛爪峰宛如仙境一般,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终于,我们来到了“一步跨”的所在。这是一处极为险峻的峡谷,东侧是陡峭的悬崖,仿佛被巨斧劈开一般。峡谷底部,秋风撞击着岩石,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演奏着一首欢快的交响曲。站在千山大牛爪峰“一步跨”的险峻处,脚下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前方是大牛爪峰的峰顶,那一刻,我们仿佛触摸到了人生的某种隐喻。这看似简单的一步,实则是勇气、决断与自我超越的凝练,它教会我们:人生如登山,真正的跨越,不在脚步的丈量,而在心灵的飞渡。站在悬崖边,我们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准备跨越。那“一步跨”的距离看似不长,但在这万丈深渊之上,却仿佛有着千钧之重。同伴有的双腿微微颤抖,心跳也加速起来,仿佛要跳出胸膛。我们紧紧抓住旁边的岩石,小心翼翼地迈出了第一步。脚底下的岩石光滑而冰冷,让我们不禁打了个寒颤。我们每个人努力保持平衡,眼睛紧紧盯着对面的岩石,心中默念着:“我能行,我一定能过去!”就在我们即将迈出第二步的时候,一阵山风吹来,带着丝丝的凉意,吹得我们几乎站立不稳。我们紧紧闭着眼睛,感觉自己的身体在风中摇摇欲坠。但我们知道,不能放弃,必须完成这“一步跨”。我们咬紧牙关,再次迈出了脚步。这一次,我们更加小心谨慎,每一步都踩得稳稳当当。终于,我们成功跨过了这“一步”,来到了对面的岩石上。站在这里,我们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喜悦。回头望去,只见那“一步跨”的峡谷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我们仿佛跨越了一道天堑,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挑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步跨”的起点,是双腿的颤抖与内心的挣扎。峡谷的深邃放大了恐惧,仿佛每一步都可能坠入虚无。这种畏,是人性对未知的本能抗拒,也是成长必经的试炼。正如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畏,不是懦弱,而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勇,不是鲁莽,是在清醒认知后的毅然前行。站在崖边,我忽然明白:人生的许多“一步跨”,都始于对畏的承认与对勇的唤醒。当心理的博弈达到平衡,那看似不可能的跨越,便成了必然。“一步跨”的刹那,没有退路,唯有向前。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仁者不忧”,真正的勇者,不在无畏,而在决断。生活中,我们常困于“一步之遥”:是选择安稳还是冒险?是放弃还是坚持?在千山之巅,我领悟到:决断的智慧,在于看清方向后的果断。它不是盲目的一跃,而是心灵对目标的确认。正如登山者不会因脚下的深渊而退缩,只因心中的峰顶已清晰可见。那一刻,我跨出的不仅是物理的距离,更是对自我局限的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步跨”的终点,不仅是身体的位移,更是精神的解放。站在对岸回望,曾经的恐惧已化作脚下的风景。这种超越,让我想起庄子“逍遥游”的境界——真正的自由,不在无拘无束,而在对“外物”的超越。人生亦如此:我们常被“千山”所困,名利、恐惧、偏见……而“一步跨”的勇气,正是打破这些枷锁的钥匙。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峰顶,不在海拔的高度,而在心灵的高度。每一次跨越,都是对自我定义的重新书写。跨过“一步跨”,我们并未急于登顶,而是驻足回望。这让我联想到人生的“归途”:所有的跨越,最终都要回归本心。在喧嚣中,我们常忘记为何出发;在跨越后,我们更需沉淀。千山的险峻,终将化作脚下的泥土;而“一步跨”的勇气,却会内化为生命的底色。它提醒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征服多少峰峦,而在每一次跨越中,如何保持对自我的清醒认知,如何以谦卑之心面对未知。“一步跨”的体验,让我们深刻领悟: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跨越。每一次“一步跨”,都是对畏的克服、对决断的考验、对超越的追求。千山大牛爪峰的险峻,不过是人生的缩影;而真正的“一步跨”,不在山巅,而在心间。当我们学会以勇气为翼,以决断为舵,以超越为舟,便能在人生的峰峦间,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跨”,抵达心灵的彼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翻过“一步跨”,我们登上了小鹰嘴崖,其形制与主峰浑然天成——一块巨型花岗岩经亿万年风蚀水切,形成一道斜向突起的悬空岩脊,前端如淬火钢钩般下坠,恰似雄鹰俯冲时绷紧的喙。崖壁断面可见清晰的节理纹路,如同凝固的鹰翼骨节,在阳光中泛着青灰冷光。当地居民传说此崖是远古神鹰与恶龙搏斗时遗落的喙,每次暴雨后崖缝渗出的水珠,被视为神鹰未干的泪痕。明清时期,此崖成为千山古道的重要地标。山腰处残留的Z字形石径,宽不足尺,外侧即百丈深渊,商旅需紧贴崖壁缓行。崖顶现存三处人工凿刻的凹槽,据《鞍山故事传说》记载,清光绪年间为防土匪劫掠,当地工匠在此架设过可拆卸的悬空木栈道,槽痕至今清晰可辨。更隐秘的是岩壁阴面一处模糊的“牛”字石刻,疑似采药人留下的标记,与山脚"牛栏坪"的地名形成时空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民国时期,小鹰嘴崖以盛产野山参闻名。采药人需在黎明前攀上崖顶,用绳索垂降采药,腰间仅系一根浸透桐油的麻绳。崖下散落的瓷片与铜钱,是当年药客祈愿平安的祭品。最惊险的是“鹰嘴挂”采药法——采药人悬在崖腰,用特制铁钩勾住岩缝,如同鹰隼捕食般精准采摘草药。如今崖缝间仍可见当年固定的铁环,锈迹斑斑如凝固的岁月。1948年鞍山解放战役期间,解放军侦察兵曾利用小鹰嘴崖的险要地形设伏。崖顶遗留的弹壳与弹痕,与主峰“将军峰”的摩崖石刻形成时空对话。当地老人回忆,曾有部队在此崖布设“鹰眼哨”,用铜镜反射日光传递信号,其反光点恰似鹰眼闪烁。这段历史虽未被官方记载,却化作当地居民口口相传的“鹰崖烽火”故事。小鹰嘴崖的沉默,是地质运动与人类文明共同书写的立体史诗。当山风掠过崖顶,那声悠长的呜咽,或许是远古神鹰与当代攀登者的跨时空和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小鹰嘴崖下来,对面就是大牛爪峰的百米大岩面,大牛爪峰如一只巨兽的利爪,直插苍穹,威严而神秘。从大岩面攀登至飞来石,这段旅程,是一场与自然力量的激烈碰撞,更是一次心灵与意志的深度洗礼。站在大岩面下,抬头仰望,那巨大的岩壁如同一面光滑的铜镜,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冷冽的光。岩壁上布满了细小的裂缝和凹凸不平的纹理,仿佛是大自然刻意留下的挑战密码。我们将背包里的装备一一检查,登山绳、安全带,每一件都承载着我对安全的期许和对未知的敬畏。我们用双手紧紧抓住岩壁上凸起的石块,指尖传来一阵刺痛,那是岩石与肌肤的亲密接触。同时,我们用力蹬腿,身体缓缓向上移动,每一步都像是在与重力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岩壁上的秋风呼啸而过,吹乱了头发,却吹不散我们心中的坚定。随着高度的增加,脚下的景色渐渐变得模糊,只有那无尽的岩壁和头顶的一线蓝天,让我们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渺小。攀登到一半时,突然遇到一处陡峭的岩壁,几乎呈垂直状态。我们停下脚步,心跳如鼓,汗水顺着额头滑落,滴在岩石上,瞬间消失不见。我们紧紧抓住岩壁,身体紧贴着岩面,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稳住,稳住!”我们在心中默默为自己打气。将身体的重心慢慢上移,双脚寻找着可以支撑的点。终于,我们找到了一个凸起的石块,用力踩了上去,身体终于恢复了平衡。继续向上攀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经过一段艰苦的攀登,我们终于接近了飞来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块巨大的岩石,静静地矗立在峭壁之上,散发着一种神秘而威严的气息。我们站在飞来石下方,抬头仰望,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我们沿着岩壁的边缘,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爬。脚下的岩石面光滑,每一步都让我们感到心惊胆战。但当我们终于站在飞来石上时,所有的疲惫和恐惧都烟消云散了。我站在飞来石上,俯瞰着脚下的千山美景,群山连绵起伏,红、黄、青的秋季色彩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从大岩面攀登至飞来石,这段旅程虽然充满了惊险和挑战,但也让我们收获了许多。明白了,人生就像攀登一座高峰,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地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站在飞来石边上,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奇,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但正是这种渺小和不足,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攀登机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攀登,不断挑战自我,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牛爪峰以险峻岩壁与奇石闻名,而这尊悬于崖畔的飞来石,始终萦绕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相传,此石并非凡物,而是天外仙迹的遗落。远古时,一位云游四方的仙翁途经千山,见此地灵秀非凡,却少了几分仙气,遂从袖中取出一块温润如玉的灵石,轻拂尘袖,石便如灵鸟般振翅而起,直落于大牛爪峰之巅。仙翁言道:“此石镇守山灵,护佑一方水土。”自此,石纹间似有云气流转,每逢月圆之夜,石影与月光交织,恍若仙翁遗落的符咒,守护着山谷的安宁。另一则传说则与山间生灵息息相关。古时,一条修炼千年的青蛇盘踞于大牛爪峰下,常化作人形游走山林。一日,它窥见峰顶飞来石光华内敛,心生贪念,欲窃石助己飞升。青蛇趁夜攀岩,石却突然轻颤,一道金光迸射,青蛇顿觉鳞甲灼痛,慌忙遁入深谷。此后,石上似有蛇形裂痕蜿蜒,山民视为天罚印记,告诫后人:灵石认主,非德者不可妄取。每逢雨雾弥漫,石缝间似有低吟,仿佛在复述着这古老的警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最动人的版本,则牵系着人间情缘。据传,明代一位采药郎与山间狐女相恋,狐女为助郎君采得仙草,化作飞来石镇守峰顶。一日,郎君误触山神禁制,山洪暴发,狐女以灵力托起飞来石,化为屏障护住村落。洪水退去,狐女却因耗损元神,与石融为一体。如今,石面斑驳处似有少女轮廓隐现,当地居民常于石前供奉野花,祈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秋风掠过时,石隙间似有轻语,如狐女低诉:“石在情在,山不老,缘不绝。”。这些传说,如岩上苔痕,经年累月,渗入千山的肌理。飞来石静立崖畔,似在倾听风中的秘语,将仙缘、惩戒与痴情,凝成一道永恒的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告别了飞来石,我们正式踏上了攀登大牛爪峰峰顶的征程。我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山间小道前行,两侧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山路变得越来越陡峭。脚下的小道也变得不规则起来,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上去。我们紧紧抓住旁边的岩石,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滑倒。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下,浸湿了衣衫,但心中的那份对峰顶的渴望,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越往上攀登,我们不得不放慢脚步,弯下腰来,迎着风一步一步地前进。树枝在风中摇曳着,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我们加油鼓劲。偶尔,有几只小鸟从头顶飞过,它们的鸣叫声在山间回荡,为这艰难的攀登增添了几分生机。攀登到一半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段更为险峻的路程。这里的山崖陡峭如刀削,只有一条狭窄的石缝可以通行。我们互相搀扶,小心翼翼地向上攀登,脚下的石头光滑无比,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我紧紧地贴着石壁,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峰顶的曙光。前方的道路变得开阔起来,视野也变得更加清晰。我们加快了脚步,奋力向前冲去。当我们终于踏上大牛爪峰的峰顶时,一股强烈的喜悦之情涌上心头。我们站在峰顶,极目远眺,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的眼前。蓝天白云下,千山的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山峦,则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美。深秋的山林,色彩斑斓.红、黄、绿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彩色地毯。山风吹动着我们的衣襟,仿佛在为我们庆祝这胜利的时刻。我们张开双臂,大声地呼喊起来,声音在山间回荡,久久不息。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烟消云散了,只剩下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攀登大牛爪峰,从飞来石到峰顶的这一段路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攀登的意义。攀登不仅仅是一场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场意志的磨练。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同时,攀登也让我们更加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欣赏到平时难以见到的风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这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千山大牛爪峰的攀登之旅,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我们人生中一段宝贵的经历。它让我们明白,只要我们有勇气去追求,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到达那属于自己的高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最后一枚红叶挣脱枝头,大牛爪峰的秋天便完成了它最壮丽的仪式。那些被牛蹄踏出的凹痕,在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下,竟成了大地的年轮。忽然明白,秋韵的绵长从不是自然的恩赐,而是生命与时光的博弈:牛爪印是抗争的伤痕,亦是生长的印记。就像这千山,用亿万年的沉默,把每一道沟壑都谱成了诗篇。原来所谓永恒,不过是无数个瞬间的叠加,而每一个脚印,都是通往永恒的阶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2025年10月23日于耕读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总编:张振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副总编:曲德家、刘明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监: 孙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主编: 孙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审:聂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执行编辑:孟文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责任编辑:聂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美术编辑:丹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编委:陈红梅、李素宏、聂金萍、何玉敏、郭亚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摄影:何玉敏、唐莉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校对:金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音乐:云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撰文:耕读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版式设计: 慎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期制作:辽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点:千山国家级风景区:大牛爪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2025年10月23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