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故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大概是这样的,只关注自己、周围的亲人和几个好友,社会中的人与事几乎做到了纯粹的不管不问不知。混入人间,便是懵懵懂懂,给人的印象便是憨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偶尔写几个小字,成一段感悟的话。2017年,心情愉悦,正式写了有生以来第一篇文章,题目骑自行车的快乐,大着胆子,鼓足勇气发了朋友圈,也想展示一下除了憨痴以外的自己。接连的两年,又写了父亲母亲,写了“忆”,写了“精神病”,都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与自己有关的事,然后写自己就写烦了。</p><p class="ql-block">深知自己阅读的局限,没有文化与知识的支撑,更没有对周围世界的顿悟,笔止于此。</p><p class="ql-block">大概因为关于故乡的“忆”发过村群微信吧,2019年7月,村里委托我写村史。虽说不能胜任,但村里一再坚持,推托不得。好在我与故乡十几年的相伴相依,堪是情深,再加上自己一贯做事认真的个性,完成了村史的写作。</p><p class="ql-block">之后,又受托写了“王氏祠堂碑记”。因为“村史”的完稿,2023年冬天县里老李又鼓励我写村志。得益于老董帮忙抄写并译了东会和河南村的古碑文,老李帮忙查资料,及伴侣的相随。工作之余十万字的村志初稿接近尾声。而此时,我进入了深度的思考。</p><p class="ql-block">我十三岁时因求学离开了故乡,之后工作、出嫁,多少年并未融于村中的人与事。而无论村史、村志或族谱,都是建村至今的社会及村人的历史,它的历史需要追寻,需要所有人的参与,需要慢斟细酌。而我仅仅是故乡历史中的一段的一粒尘埃,有情感却不胜全,无乡人参与,“村志”嘎然而止。</p><p class="ql-block">今借美篇把以往关于故乡的部分记述汇于此,若有缘得完善,稍作修改为故乡。</p> <p class="ql-block">村志目录 </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村落溯源</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地理全貌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聚落形态演变 </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村名嬗变 </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隶属关系 </p><p class="ql-block">附 牛家庄村</p><p class="ql-block">第二章 自然环境</p><p class="ql-block">1.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 </p><p class="ql-block">2.第二节 地形地貌 </p><p class="ql-block">3.第三节 地层岩性 </p><p class="ql-block">4.第四节 地质构造与地震 </p><p class="ql-block">5.第五节 水文地质条件 </p><p class="ql-block">6.第六节 土层结构与岩性特征 </p><p class="ql-block">7.第七节 地名流考 </p><p class="ql-block">8.第八节 自然灾害 </p><p class="ql-block">9.第九节 自然资源 </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姓氏人口</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家族姓氏</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2010年东会村人口普查数据分类</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2010年东会村人口普查数据总结</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东会村委会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东会村委会2020年人口普查结构化分析</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所有制变革</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所有制变革</p><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自力更生与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农业经济</p><p class="ql-block">1.第一节 农业经济变迁与多元化发展 </p><p class="ql-block">2.第二节 主要作物种植史 </p><p class="ql-block">3.第三节 生产工具 </p><p class="ql-block">4.第四节 农业生产过程 </p><p class="ql-block">5.第五节 化肥农药 </p><p class="ql-block">第六章文化古迹</p><p class="ql-block"> . 第一节 古迹</p><p class="ql-block">第七章 碑碣</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流芳)重修官房碑记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万斯年)重修官房记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重修王氏祠堂碑记 </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文化教育</p><p class="ql-block">1.第一节 教育发展纪实 </p><p class="ql-block">2.第二节 业余教育与扫盲运动 </p><p class="ql-block">第九章 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1.第一节 灯节文化 </p><p class="ql-block">第十章 医疗卫生</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概况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村民就医与健康保障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县城内的医疗机构 </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常见症状与对应科室对照表 </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帮助村民网上挂号的详细步骤 </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 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住宅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八十年代前饮食文化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八十年代后村民的饮食 </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生活用具 </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服饰与发式演变史(清末 - 今) </p><p class="ql-block">第六节 游戏:从传统到电子时代 </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 东会村组织纪略</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东会村建筑队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东会村红白理事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东会村医疗互助基金会 (空)</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 党政群团</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东会村党支部发展史(2)新</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东会村历任支部名单</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东会村政沿革与成效</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已故党员名录 </p><p class="ql-block"> 2025年党员登记表</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党政群团 群团成员名录</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军政记述</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 人物简介</p><p class="ql-block">(空,可待后续补充具体内容)</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 礼仪习俗</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婚嫁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丧仪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传统习俗 </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 岁时习俗</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传统时节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纪庆节日 </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 方言、谚语、歇后语、民间小调</p><p class="ql-block">第一节 方言解意 </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谚语解意 </p><p class="ql-block">第三节 歇后语 </p><p class="ql-block">第四节 童谣 </p><p class="ql-block">第五节 民间小调 </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大事记(需核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9 蓝天飞燕</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建置沿革</p><p class="ql-block">第一节东会(北会/东庄)村落溯源</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神州大地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吾乡昔阳,时称乐平,地处太行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红巾军与元军、明军与元残余势力在此反复争夺,经年战火让这片土地荒芜不堪,人口锐减,昔日生机荡然无存。而此时的中原地区,除战乱外,更遭黄河泛滥、蝗灾与瘟疫侵袭,冀鲁豫一带村庄多成废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西晋南,西依吕梁山、东靠太行山,地势险要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风调雨顺的年景又让此地五谷丰登,周边灾民纷纷涌入,人口稠密。明太祖朱元璋定鼎中原后,为恢复中原生机、巩固统治,一场大规模移民由此展开,吾族王氏的迁徙故事,便始于这一历史洪流。</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年间,王氏始祖齐公作为百万移民中的一员,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启程。彼时,朝廷在洪洞县城北广济寺设移民机构,以寺前大槐树为集合点,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编排移民队伍,发放凭照与川资,还免除移民三年劳役、发放银两助其置办房屋农具。齐公随移民队伍,经平定州被遣送至乐平郡(今昔阳县),他们告别亲人,在棍棒喝斥与绳索相连中,翻山越岭踏上陌生路途,最终抵达这片土地,开启了垦荒置业、重建家园的历程,为王氏家族在昔阳的基业埋下了一粒种子。</p><p class="ql-block">王氏先祖最初的聚居地,名为牛家庄,坐落于松溪河畔。如今,牛家庄虽未见于县志,石碑亦无牛姓记载,但其存在有确凿实证:河南村现存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王公讳如、赵氏墓碑》,明确标注“乐平县黄岩都牛家庄村”;河南村官房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南会村创建□房碑记》,也提及“昔此村自古无□苑,万历辛丑岁(1601年)因□□名曰牛家庄村者坍圮河水”,足证1601年前牛家庄已存在。只是“牛家庄”的命名成谜,碑文与族谱中无“牛”姓踪迹,亦无相关传说,推测其或是早期移民暂居地、原住民姓氏失传,或是因地形似牛、方言谐音所致,真相仍待考证。</p><p class="ql-block">从地理位置来看,结合古井分布与河道传说,牛家庄原址应在今河南村与东会村之间的现河道中心区域——古河漫滩地带。彼时松溪河规模不大,河两边是高起的土丘,河上有阁,河从阁下穿行,北井(今东会村山脚东侧某某院落街门口)、大小南井(今东会村南面农田间)三口古井跨河分布,既是村民饮水之源,也暗示着牛家庄范围覆盖今两村外围,后因洪水冲毁,地貌彻底改变。</p><p class="ql-block">万历年间,牛家庄遭遇特大洪水袭击,据世代相传的说法,此次水灾与和顺县温源村改造河道有直接关系。汹涌的河水冲毁了牛家庄的土塄与房屋,家室俱损,王氏族人被迫分南北迁徙。</p><p class="ql-block">北会村:一支在距原址较近处建立“北会村”,该村依山而建,层层向上延伸于山间,小道陡峭,生活颇为不便。因地处险峻、生活条件艰苦,北会村早期开发程度有限,现存最早碑刻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所立,此前历史缺乏文字记载。 </p><p class="ql-block">南会村:另一支原址南面山谷间建立“南会村”,其选址在相对平坦开阔的区域,发展初期便具备较好自然条件,能较快吸引人口聚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河南村官房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的《南会村创建□房碑记》,明确记载“昔此村自古无□苑”,证实南会村为洪水后新建村落。 </p><p class="ql-block">北会村建立后,王氏族人虽面临地势所限的发展挑战——层层向上的山间地势导致居民出行不便、平坦耕地有限,且古代交通不便下与外界交流受阻,村庄早期发展速度缓慢,但仍持续辛勤劳作,人口渐增。康熙年间(1662 - 1722年),王氏先人王满保捐献房屋三间作为村中公共设施,为村庄公共服务奠定基础,既体现王氏家族对村落发展的关键贡献,也反映出人口增长下村庄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到清乾隆年间,北会村以“东庄”之名作为村级行政单位,正式载入昔阳县志,获得官方认可。清嘉庆二十二年重修公房时,碑碣上已能见到族谱中多数13世、14世王氏先人名讳,表明经数百年发展,王氏家族在此地已形成庞大体系,此时村尚无后来迁入的余姓记载。</p><p class="ql-block">清中后期以来,单、李、霍、焦、潘、史、陈等多个姓氏陆续迁入东庄村,形成多姓共居、和睦相处的格局。各姓氏或因联姻结缘、或为谋生立业,先后迁入此地,在岁月流转中与王氏家族及其他姓氏相互交融、彼此扶持。不同姓氏的迁入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习俗和技能,增强了村庄的社会活力和稳定性,各姓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共同推动了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1982年“东庄村”正式更名为“东会村”(详见本章第三节)。</p><p class="ql-block">纵观东会村发展历程,自明初王氏迁徙定居,到万历年间灾后重建,再到清代捐建公共设施、获得行政独立,王氏族人始终是当地开发建设的重要力量。全村王姓均可在族谱中找到清晰的世系传承,而各姓村民世代相承,共同谱写了东会村从古老村落发展为多姓和谐家园的历史篇章。这一发展历程不仅是王氏家族扎根太行、绵延发展的见证,也是明初大移民以来中国北方村落形成与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基层乡村社会的生动实践。</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 2025.9</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p><p class="ql-block">第二节 自力更生与集体记忆</p><p class="ql-block">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东庄村和全国人民一样,积极投身到大炼钢铁的热潮中。当时,东庄村人与河南村、青岩头村的乡亲们一起,前往青岩头后山,采回石矾投入炉中,炼出的钢铁被送往城里,支援国家建设。</p><p class="ql-block">公共食堂时期,村里在学校院子里架起大锅,全村人告别自家灶台,拿着碗筷在食堂有序排队盛饭,那场景至今仍让许多老人记忆犹新。除四害(苍蝇、老鼠、蚊子、跳蚤)行动开展得热火朝天,大家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齐心协力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学毛选、学“老三篇”的热潮也蓬勃兴起,村民们在吹拉弹唱的间隙,抓紧一切空闲时间背诵,不怕困难、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语录深深的印记在一代人的心里。</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时期,村民们打下粮食后都要上交到公社。那年,三寸金莲的她大娘,迈着碎步挎着篮子,装上饱满的玉米穗,和大伙一同去交公粮。回来时,脚疼得厉害,实在走不动了,只好骑着毛驴,和大伙说说笑笑地往村里赶。这段经历,成了村里父老乡亲一段亲切的回忆。</p><p class="ql-block">1964年,“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传遍全国,东庄村积极响应,开启了学大寨的新征程。大寨公社和城关公社相邻,都在县城周边,东庄村隶属城关公社,与大寨村相距约20里。大寨村经过多年努力,将七沟八梁一面坡变成了层层梯田,还建起了独具特色的火车头窑洞式新农村,不仅足额上交国家公粮,村民自己的存粮也很充足,生活日益富足。大寨人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地走集体化道路,成为勤劳致富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东庄村积极响应号召,全身心投入农业和水利建设。他们披星戴月,早饭和午饭都在田间解决,一年到头劳作270至300天,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久。夏日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冬日寒风凛冽,冰冷刺骨。除了春播、秋收的忙碌,他们还要修整土地。除了老弱病残,其他劳动力都辛勤劳作着。他们靠双手、双肩,用笸篮、镢头、扁担,里切外垫、填沟筑坝,凭借坚韧的毅力,把南峪沟谷地和鏊垴整出一堰又一堰的平地。蛤蟆池改称胜利沟,鏊垴地叫红旗田。他们还修地道通平车,整修出30亩地,相当于每户200平米的宅基地建的60户人家的面积。此外,他们修了30眼窑洞,自己烧灰、搬砖窑、填土坯、烧制砖。砖窑在小峪口西边土塄,那两个土窑和三十眼窑洞的位置,就是如今从办公室到东面居民区及阁筒后面的一排窑洞,都是村民们用辛勤劳动一点一点打造出来的。东庄村焕然一新,村庄住宅区从山坡延伸到山脚下,西面窑上的房子成了后来的学校教室和大队库房,秋天时,大家在这里领取各种秋收果实。</p><p class="ql-block">劳动时,村民们不用多思考,全靠懂土地的队长精心安排,全村100个左右的劳动力齐心协力,创造了不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农业学大寨的岁月不只有艰辛。六十年代,村里的供销社应运而生,摆满了各类生活用品。供销社建在搁台台与学校间孤立的台地上,对着祠堂又低于祠堂一个台地,门外是窄小且垒着砖墙的院落。供销社不只是大人们生活必去的地方。八十年代时,从这里居高临下,能看到办公室院的电视和教室院人家墙上放的电影,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乐趣。。</p><p class="ql-block">村里还办了粉房制作粉条,供应村民食用,也为大队创收。</p><p class="ql-block">村里有自己的菜园,在大南井边。大南井附近,河南村也种着菜园。大家都靠这井水灌溉。大南井的水不仅甜,而且水位足够深。上午浇东庄的菜园,下午就浇河南的菜园。菜园的菜供全村人食用,也会为集体创收。大队给种菜的人记工分。</p><p class="ql-block">村里有自己的裁缝,过年时,大家拿着布料到裁缝家,给裁缝也记工分;也有木匠,盖修窑洞时,用的就是本村木匠,活也是村民自己干。村里还有果树园、饲养院以及属于自己的树林。</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村里的保健站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保健站的医生那时的称呼为“赤脚医生”医生医术全面,仅拿着一个听诊器、一个药盒,就能做到小病不出村。村民们吃药打针不用掏钱,费用由村里承担。有吃奶的孩子,大队也会安排人照顾,该去地里劳作的去劳作。</p><p class="ql-block">除了劳作的辛苦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村民们也有欢乐时光。闲暇时,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能说会道的人讲鬼故事,或者敲锣打鼓围着身手不凡的村民舞枪弄棒、表演绝技,跟着情节或紧张或欢笑;也会唱样板戏;还在饭场上吃饭逗趣,笑声回荡在村庄上空。</p><p class="ql-block">六七十年代的东庄,邻里情深。一家有事,全村帮忙,不要工钱,一顿饭就行。</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人、错落的房屋、精耕细作的土地、可爱的家禽牲畜,连绵的山、清澈的河、马路上行驶的车辆,构成了东庄村浓浓的生活气息。</p><p class="ql-block">东庄村的人内敛、朴实,老辈人常说,东庄人勤恳种地,日子过得殷实,没有不良风气,没有大是大非,任凭社会变化,始终如一平平和和地生活。</p><p class="ql-block">小小的东庄村,满满的人,满满的人间烟火气。</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 2025年9月</p> <p class="ql-block">第七章 第三节 重修王氏祠堂碑记</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石碑立于 2022 年 月,位于王氏祠堂院内西房间。石质为青石,平首抹角,长方形,长[此处原内容缺失]厘米,宽[此处原内容缺失]厘米,高[此处原内容缺失]厘米,碑文为楷书字体。石碑完整,字迹清晰。</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p><p class="ql-block">碑阳</p><p class="ql-block">参天之木,因根深而叶茂,怀山之水,必源远而流长。修德而家必有兴,积善而世必有延。东会村王氏先祖王齐,大约于明万历年间定居此地(民间传说为大槐树移民后代),生二子希荣,希成。繁衍生息,开辟建业,村庄原名牛家庄。村前一河流名松溪河,曲折蜿蜒,滋养着沿河儿女。据先人碑文记载松溪河曾发生洪灾。河畔之牛家庄被洪水冲击,后族人分南北而居。松溪河之北改名为北会,河之南为南会。清乾隆年间北会又改名为东庄、南会改名为河南,直至公元一九八五年由昔阳县政府主导,改名东庄村为东会村至今。</p><p class="ql-block">东会村依山而建,栉比鳞次,与河南村隔松溪河相望。建筑多为石窑,冬暖夏凉,庇护了代代村人的寒暑。先辈们建官房,盖祠堂,搭戏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鸡犬声相闻,田畴富黍稷。</p><p class="ql-block">官房和祠堂建于村半山之腰,坐北朝南,一东一西,相隔百十米,脚下松溪河水潺潺之声,不绝于耳。乃先辈们精心选择之结果,后辈当悉心看管,善加维护。</p><p class="ql-block">东会村王氏四百余年生生不息,如今已繁衍至二十二世。宗族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阁股、山东股、井阳股、棱股等股。(先人们习惯把文学意义上的家族称之为“股”。)有一小部分王氏族人因各种原因迁至建都、青岩头、王家山、朱石铺、崔富垴等地。</p><p class="ql-block">想我王氏先辈,初到此地,艰辛应对社会变革、瘟疫病患、灾难饥荒、兵戈战乱,但先辈们行世久远,先人功德风范,并无典籍详细记载之,嗟乎!然王姓子嗣,承载先人优良传统,勤劳善良,胸怀宽广,旁姓入内,和睦相处;民风淳朴,亦无不良习俗;修身、齐家、崇文尚武、报效国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中均有族人踊跃参战,保家卫国。公元一九八零年(改革开放)以后,学习之风日盛、东会村很多后辈们继承先辈们刻苦努力,坚忍不拔之精神,走进了高等学府,走向了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王氏族人虽散居各地,然追宗溯祖,敬香虔拜之心益盛。王氏祠堂,旧房三楹,有院落大门。只因年湮代远,历经雨蚀风剥,已变得苍夷满目。公元 2014 年,东会村王氏子孙 倡导修葺, 筹资施工。历时一年,耗资[此处原内容缺失]。 王氏祠堂焕然一新。祠堂正房奉供世代先祖灵位,俨然庄重,大门朝东,气势恢宏。从此先祖得以安详,恩情浩荡。后世祭祀宽敞,团结一致,继往开来。</p><p class="ql-block">先祖之风,山高水长。如今,祠堂祥气壮旺,家族发福悠长,王氏子孙自应诗礼传家,放飞理想,幸福延绵之永远。是为记。</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1年12月</p> <p class="ql-block">王氏族谱:传承、共建与亲缘纽带</p><p class="ql-block">王氏族谱体系严谨、源远流长,以宗谱形式系统记载了自一世祖齐公至二十世先人名讳。此谱共收录715位故人,涵盖本村及河南村、青岩头村等外迁支系所提供的王姓先人信息。谱系自一世祖齐公始,延续有序:一世1人、二世2人、三世4人,其名讳在族谱中依世次排列,形成清晰的牌位式布局,体现对早期先祖的尊崇。</p><p class="ql-block">族谱排版规整,1至9行为空行,自第10行起记载先人名讳,文字内容分布于第3至20列(目前21至26列为空列),整体呈现庄严的牌位式结构。谱载两旁题写“祖宗功德千载吉庆,子孝孙贤世代继承”,昭示家族崇尚祖德、重视孝贤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名讳体系严格遵循辈分用字,如12世“世”字辈(世贵、世富)、13世“玉”字辈(玉绣、玉珠)、15世“山”字辈(青山、泰山)、16世“选”字辈(选库、选仁)、17世“贤”字辈(讲贤、道贤德贤 说贤仁仁义贤)、18世“茂”或“锁”字辈(茂永、银锁),体现了儒家伦理与农耕文化影响下对血脉秩序与吉祥寓意的重视。虽近代命名习俗渐有双字化趋势,然辈字传统仍为核心延续。</p><p class="ql-block">该谱历经劫难与重建。昔因水患分支迁村,旧谱一分为二,东会村存其半,经 、 、等族人相继续修;另一半河南村藏本失传。至2015年,本村族人联合外迁河南村、青岩头村、崔凤垴等宗亲,共同捐资兴祠修谱、立碑铭事,并于新祠正壁悬供此谱,供后世子孙跪拜追远。如今王氏已传至二十二世,宗谱所录故人至二十世。每至正月,本村与外来宗亲祭祖扫洒,同护宗祀,深厚情谊与族聚之力得以彰显。</p><p class="ql-block">尤为重要的是,王氏通过世代联姻,与村中余姓形成了或远或近的亲属关联——诸如外姓亲属姻亲祖辈等,皆可通过谱中王姓先人的记载追溯关联。血缘与姻亲的交织,既深化了情感融合,也让族谱承载的宗族文化,成为凝聚全村、维系和睦的重要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新修族谱以原牛家庄村半部旧谱为基础,及后人续修,又经多方走访、核查外村故老信息与口述资料整理续编而成。此现行谱本信息截止于2025年10月,未来族中若有先辈辞世,后人当依实情补填其位于谱上,代代接力延续此谱,确保宗族血脉清晰可溯、家乘传承生生不息。该谱已成为追溯源流、凝聚宗亲与外姓亲缘的重要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 2025.9</p> <p class="ql-block">村史</p><p class="ql-block">东会村</p><p class="ql-block">一、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东会村位于昔阳县城东4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13°44′39.02″北纬37°37′09.42″,海拔836米。整个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昔(阳城)九(龙关)公路穿村而过,昔阳县母亲河松溪河流经东会村。北面山坡与李家庄乡王家山村接壤,西面与青岩头村相接,东面与建都村毗邻,南面与大寨镇河南村相望。村域面积较小,现全村在册125户,365口人。耕地面积442亩,其余为山林、荒山、荒坡和沟渠,是以农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的农业村。东会村依山傍水,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景色怡人,是昔阳县乐平镇的文化村之一。</p><p class="ql-block">二、建村始末:</p><p class="ql-block">东会村何时出现人类居住,无据考察。目前村街旁可散见石臼三个,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的最有力凭证。石臼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出现于1万年--四千年前。东会村是否在这期间出现人类,到目前尚无文字记载或考证。</p><p class="ql-block">现村中心官坊立有大清嘉庆(1817年)22年石碑一块,碑文所记载:东庄、河南本为一个村庄,名为牛家庄村,古牛家庄村被洪水冲成两截,分立于松溪河两岸,松溪河北岸名曰北会村,南岸曰南会村。后来,北会村更名为东庄村,南会村更名为河南村,何时更名,因何更名,不详。另据居住于此的村民们代代相传,元末战乱和灾荒,村庄城邑多成废墟,人口稀少,中原许多地方成了无人区。明朝山西洪武大移民,即600多年前,在洪洞县大槐树下,王氏先祖王齐被迫迁到了此地定居。</p><p class="ql-block">先民们初到此地居住有两种说法,推理论证都比较成立。一种说法是先民们在松溪河滩上修造房屋居住,另一种说法是先民们在村中心修造房屋居住,随后被洪水冲毁。失去安身立命之地的先民们生产自救建设家园,以河为界,分居两边,繁衍生息。东庄村先后有李姓、单姓、霍姓、焦姓、潘姓、郝姓、史姓迁来,逐渐扩展为一个大村。于1982年更名为东会村, 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三、村名演变:</p><p class="ql-block">据收集的史实资料,王氏家谱承书及碑文考证再现建村始末。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会村村名历经四次变更。</p><p class="ql-block">如碑文所记,原名牛家庄,大河冲毁牛家庄后改为北会村,康熙11年(1672)《乐平县志》载:乐平县划四乡统十都。建都村、青岩头村属仙游乡昔阳都所领,尚无牛家庄,南(北)会或东庄,河南村名。乾隆十八年(1753)《乐平县志》记述6都辖村210个,居于建都村及青岩头村之间的东庄村首次在历史记载中出现。</p><p class="ql-block">东庄村村名沿用至1982年,为了区别与闫庄乡东庄村和李家庄乡东庄村,改名为东会村,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四、建制沿革:</p><p class="ql-block">春秋,本地域为晋国领辖。</p><p class="ql-block">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后,本地属赵国。</p><p class="ql-block">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郡县制,本地属上党郡沾县辖。</p><p class="ql-block">汉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本地属乐平郡治。</p><p class="ql-block">晋,泰始元年(公元266年)本地仍属乐平郡治。</p><p class="ql-block">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废乐平郡,本地属太原郡治。</p><p class="ql-block">孝昌二年(公元526年)重设乐平郡,并置乐平县,本地归乐平县辖。</p><p class="ql-block">北齐(公元550年)本地属沾化城领。</p><p class="ql-block">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乐平郡降为县,本地归并州辖。</p><p class="ql-block">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辽州,本地归辽州辖。</p><p class="ql-block">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州、县俱废,以乐平县归太原郡本地属太原府辖。</p><p class="ql-block">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重设辽州,本地归辽州辖。</p><p class="ql-block">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本地仍属乐平郡辖。</p><p class="ql-block">宋、金元时期,本地属平定州乐平县管辖。</p><p class="ql-block">明嘉靖戊申年《乐平县志》记载:乐平县化为四乡统十都,称为乡都制。建都村、青岩头村属昔阳都,尚无牛家庄、北会村或东庄村记载。</p><p class="ql-block">乾隆十八年(1753)《乐平县志》:因兵荒马乱屡年荒欠,昔阳都并入黄岩都,黄岩都辖村32个,东庄村隶属其中,东庄村首次出现在历史史册。</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全县分为1镇3乡系501个自然村。东庄村属“沾城镇”共辖的199村之一。</p><p class="ql-block">民国六年(1917年)11月,阎锡山在山西实施“村本政治”,推行编村制规定5户为邻,5邻为车,300户编为一村。次年本县改“一镇三乡”分为四个区,东庄村尚不足300户未归区。</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昔阳分为昔东县和昔西县,昔东县一区驻地石子峪,辖23村,建都村、青岩头村属23村之一,东庄村归建都村管辖。</p><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22日昔阳县城解放,9月1日,昔东县昔西县合并为昔阳县,全县划为14个区,东庄村属于东关一区。</p><p class="ql-block">1953年7月,全县的行政村划为七个区80乡。东庄村属于建都乡。</p><p class="ql-block">1956年1月,取消区级县制,将全县500个自然村重划为46个乡,东庄村属于建都乡。</p><p class="ql-block">1958年8月开始实行行政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全县 原7户行政区置7社,东庄村属于城关公社。</p><p class="ql-block">1961年和1962年两次调整,全县定为20个人民公社,辖415个生产队,东庄村仍属于城关公社。</p><p class="ql-block">1984年实行政社分设的体制改革。全县改为四镇16乡,辖423个行政村,此时,东庄村已改名东会村,东会村属于城关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1年,昔阳县合并乡镇为“五镇”、“七乡”。城关镇改为乐平镇,东会村属于乐平镇管辖至今。</p><p class="ql-block">五、姓氏渊源:</p><p class="ql-block">现在统计东会村共有七个姓氏。</p><p class="ql-block">王姓:是居住在东会村历史最久远,人口最多的一大家族,王氏家族谱已记载故人十九世,随王齐祖先家族兴旺繁衍,主要分三大股,分别为阁股、山东股、井压股和一些散股,目前繁衍至21世。部分王姓人家因各种原因迁出至河南村、青岩头村、建都村,李家庄乡王家山、孔氏乡朱石铺,西寨乡、李家庄乡胡峪村等地。</p><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又有一户王姓人家从界都乡麻地峪村迁来,现已居住40余年。</p><p class="ql-block">李姓:于1850年左右从本县乐平镇下讲堂村迁入本村,约近二百年的居住史。官房光绪年重修碑文所记,已有李姓捐资。</p><p class="ql-block">单姓:于1850年左右从河北井陉单家庄迁入本村,近二百年的居住史。官房光绪年重修碑文所记,已有单姓捐资。</p><p class="ql-block">霍姓:于民国年间从河北井陉迁入本村,居住近百年。</p><p class="ql-block">焦姓:于民国年间从山西晋城迁于本村</p><p class="ql-block">潘姓:于民国年间年从河北邢台巨鹿县迁来定居于本村。</p><p class="ql-block">郝姓:七十年代从大寨镇许峪村迁来后又迁出。</p><p class="ql-block">史姓:八十年代从大寨镇许峪村迁来,居住30余年。</p><p class="ql-block">六、经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东会村山地多,平地少,以农业收入为主。先民们祖祖辈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自产自给、勤俭持家。东会村在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部分村民学得手艺,谋求副业,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 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逐渐定居县城,村里居住的人口逐渐减少。</p><p class="ql-block">生活生产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随着科技的发展,农耕从人力到牲畜又到拖拉机作业。通讯事业也由原来的邮递、电报,到电话、大哥大、小灵通发展到现在的智能手机。电视机的接收发展迅猛,(二十世纪)60、70年代通了电,80年代有了电视机,从电视接收机、电视差转台、卫星地面接收站发展到有线电视,如今又有网络电视,(村)民接受外面的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p><p class="ql-block">生活居住条件逐渐优越。1980年到1981年,昔九公路(昔阳县至河北赞皇县九龙关)改建路基,全线用沙砾石铺装路面,通行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村边的公路向外移出近百米。伴随而来的是村民们开始由村中心向村两侧的平地修建房屋,大多数村民近公路建起了新房,从半山腰搬到公路边居住。如今,村中心散住居民不足十户。居住人口十余人。从1982年到2000年,全村共修窑洞216眼,房室300多间。2000年以后,东会村村民在城里购买楼房40多套,</p><p class="ql-block">二十一世纪初,东会村建设村医疗站1所,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个,建起了沼气,形成了以村部为核心的集政治、文化、教育、体育、服务于一体的新农村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东会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人畜吃水已经解决,彩电入户率达到99%,固定电话入户率96%,移动电话用户达70%;接受义务教育率达10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0%以上。</p><p class="ql-block">七、人文地理特色:</p><p class="ql-block">1.东会村是一个安静祥和的小山村。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东庄的武术队,村民称之为武故事、历代口传不绝。解放前东庄村民请师傅传授武术,习武之人逐渐增多, 过年、庙会、赶集等场合常见东庄武术队表演献艺身影。刀、枪、棍各种器械皆有擅长者。东会村武术师主要有王德祥、李怀录、王茂秀、王德义、王盛先等人,后又传于王怀柱、王进先、王永盛、王银柱、李贵周、李怀义等人,主要表演形式有三步叉、大刀对大枪、三枪打一棍、白手夺刀等,经常在本村演练。 60年代到90年代昔阳县城八一庙会,东庄武术队年年参加,或到平定张庄等庙会演出,小有名气。为全县人民和东庄人民增添了精神食粮。 </p><p class="ql-block">2.东会村历来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贤孝传家已成乡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移风易俗,东会村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自古就有东庄有钱置了地……的古话。1964年四清运动,盂县上社党委书记张元有入我村指导工作,当时,我村贫下中农占全村人口不足百分之六十。张元有入村后即把成分纠正了过来。使很多村民免去了由于成分问题而受到的冲击。</p><p class="ql-block">3.东会村民在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人民翻身解放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参军参战,抗日战争时期,一名持外地口音的姓胡的八路军地下工作者,经常入我村工作。一次,胡同志在我村王茂艮家主持群众工作会议时,被外村汉奸告密,日本人包围了王茂艮家,把胡同志带走,不知下落。日本人在撤离时用刀刺向王茂艮腿部,后留伤疤。东会村有2名英雄男儿为国捐躯。王豆小,1948年入伍,三八支队战士,同年12月在太原黄沙岭战斗中牺牲。王福锁,1965年入伍,1913部队战士,共青团员,1967年4月在北京因公牺牲。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村民有,王茂依(转业到昔阳县供销社工作),王茂盛(转业到昔阳县商业局工作),王贵明(转业到沈阳市工作),王锁小(转业到河南省工作)。</p><p class="ql-block">4.“王氏祠堂”位于村中心,何时修建,无文字记载,祠堂为典型院落,整座院落坐北朝南,三间正堂,大门典雅庄重,正堂内供奉着历代先祖牌位,是祭祀缅怀先辈的的场所。“王氏祠堂”于2014年由 主持维修。 </p><p class="ql-block">5. “官坊”位于村中心,现存建筑为坐北朝南,三间正堂,曾放置过习武兵器,短暂作为学校使用。“官坊”什么年代修建已无据可查,无法考证。据“官坊”处现存的两块碑碣所记载,“官坊”分别于1817年6月及1887年5月经过两次重修,于2012年, 等村民进行第三次维修。 </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完稿于2019年12月</p> <p class="ql-block">附:《(流芳)重修官房碑记》(1817年6月)</p><p class="ql-block">正文:</p><p class="ql-block">曲礼曰:有其举之,莫敢废也。今神房损坏,不敢弃其举矣。东庄、河南本为一村,古名“牛家庄”,被大河冲成两截,呌南会、北会,后改名东庄、河南。此村旧无官房,王氏先人满保□□房三间,作为神所,是其举也。凢春祈秋报皆寓于此,彼时並未刻石。今不敢废,重新修整,不願□祖上善行,湮没无传承,今注载明白,以垂不朽。</p><p class="ql-block">邑痒生 王均 撰并书</p><p class="ql-block">经里列于左:</p><p class="ql-block">王有贵 王凤 王玉珠 </p><p class="ql-block">王义生</p><p class="ql-block">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六月中浣 穀旦</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曲礼.礼记》上这样讲:凡是祭祀神灵是有常规的,有的神被前代废掉了后人也不敢恢复,有的神一直受前代奉供,后人也不能随便废止。所以,今天的神房虽然损坏了,但我们不敢轻易废弃。东庄村和河南村本来是一个村庄,古时候叫“牛家庄”,后来被一场大水冲成南北两半,南边就叫南会,北边叫北会。后来北会改名称东庄,南会又改名称河南。这个村过去并没有官房,有王氏先辈王满保施舍了三间房,作为供奉神灵的场所,让村人敬神祭祀。凡是春耕时祈祷风调雨顺,秋季报答神功的典礼,都在这里进行。那个时候,并没有刻石立碑记载,但那种祭祀活动今人不敢废止,所以对官房的祭神场所重新修整,不能使先祖的善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漠和没有传承。今天特记载明白,以使这件事传之不朽。</p><p class="ql-block"> 大清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六月中旬 立</p><p class="ql-block">附:《(于万斯年)重修官房记》(1887年5月)</p><p class="ql-block">此碑分正反两面。</p><p class="ql-block">正面:</p><p class="ql-block">当诵诗曰:神之弔矣,贻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东庄村古名牛家庄,距城八里,许与河南古刹一社。旧有神房创于康熙年间,补修于嘉庆丁丑,迄今多历年所,庙貌之颓,风雨所漂摇,难虔春祈秋报,弗肃燔柴瘗薶。乙酉冬,耆老公议补修,众皆悦之,慨然相同,量力输貲,计田効工,照旧整飭,從时规模,不日告竣,焕然一新。孰不谓一乡之光明,工加于时,德垂后裔。</p><p class="ql-block">王化南 撰并书</p><p class="ql-block">王大造 鐫(xie)</p><p class="ql-block">经理:王威蕙 王泰山 王冠山 李 银 王峯山 </p><p class="ql-block">王迎福 王选忠 王逵德 王玘来 </p><p class="ql-block">泥匠:李东玉 李生花</p><p class="ql-block">木匠:张彦保</p><p class="ql-block">瓦匠:宋广懋(mao)</p><p class="ql-block">画匠:李洲小</p><p class="ql-block">王益锦 先祖施戏台西截地基</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榴月 穀旦</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人们常诵诗说:神灵受祭降下土,送给君王多福庆,人民淳朴又善良,有吃有穿真高兴。神灵或祖先接受人们的祭祀而感动,就会降临人间,赐予君王鸿运,给予百姓吃穿,而后国泰民安。东庄村古时叫牛家庄,离县城八里地,传说与对面年代久远的河南村为一社,旧时有一处神房,是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嘉庆丁丑年间(1817年)补修过一次,至今经历了数年,庙的容貌倒塌成颓垣断壁,加上风雨傾吹剥蚀,很难恭敬地祭祀天地神灵。前年冬天(1885年),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共同商议实施补修,大家都很高兴,一致同意并量力出资,或者根据地亩的多少出工,按照原样有计划地复原,没过几日便竣工了,庙貌焕然一新。大家哪一个不说是一乡之光明?功绩施于当时,德行却传之后人而久远。</p><p class="ql-block"> 大清光绪十三年岁次丁亥五月 立</p><p class="ql-block"> 背面:附《(百世流芳)重修乐楼碑记》(1914年3月)</p><p class="ql-block"> 当闻距城八里东庄,村前台截,不知创建何代。六月十七日虔神演戏,雨水大发,难从遮盖。今合村恭议,同有补葺之心。募化本村五十余千地亩,起钱四十余钱,鸠工庀材,不日告竣。立碑刻名是为序。</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年三月上浣 榖旦</p><p class="ql-block"> 译文:</p><p class="ql-block">常听说离城八里地的东庄,村前有唱戏的舞台,不知建造年代。六月十七日村人祭祀神灵唱戏,突然大雨瓢泼,难以遮盖。今日,全村人认真地商议,大家都有修葺的意思,所以就按照全村募集五千余,地亩起钱四十余,安排好砖瓦木料就动工了。不几日就竣工。所以立碑记录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年三月 上旬 立</p> <p class="ql-block">本文中古碑抄写及译文为老董,余所有文字均为蓝天飞燕创作,图片多数来源于微信群。文章必然存在因个人视野局限而带来的偏颇与不足。我深知,任何个体的思考都难免存在盲点,因此格外需要您的智慧加以照亮。无论您是对文中的逻辑链条、引用的数据,还是最终的结论持有不同见解,都万分期待您能不吝赐教,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灿烂的思想火花。</p><p class="ql-block"> 蓝天飞燕 2025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