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IIXRR</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2901036</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由于今年的寒露是“早寒露”,也预示着今年冬季可能会更冷。希望大家及时增添衣服,注重保暖,保护好自己。</p><p class="ql-block">最近我看了一些视频,是讲一些同龄网友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他们在视频中说自己平时工作朝九晚五,尤其是孩子出生的头一两年,他们还要去上班打卡,下班后才能回到家里去陪孩子。他们觉得这样是错过了陪伴孩子的好时机,所以他们很后悔,甚至说“宁愿辞工也要陪孩子”之类的话。</p> <p class="ql-block">我暂且不去猜测这些网友在网上分享这些的目的,其实他们确实面对很多烦恼,一边是工作的责任,一边是对孩子的愧疚,换谁都是矛盾。但这些矛盾的背后,也说明他们陷入了一种“记忆的困境”。</p><p class="ql-block">这种“困境”是怎么产生的?就是他们不知不觉就把对缺少陪伴孩子的事情无限放大了,从而产生了内耗。就比如视频中的家长,他们把本应该涌入“如何更好地陪伴子女”的精力和情感,全部消耗在“过去的自己”身上,甚至出现“如果”之类的片面判断。但他们不知道,其实人类的记事能力萌芽通常出现在3至4岁之间。孩子在3岁以前的记忆是模糊的,他们不可能对父母的陪伴有太深的印象,至少我们的成长经历,也能体现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我说这些,并不只是安慰这些家长。其实我觉得,他们需要给自己的记忆力一条“活路”。这个“活路”怎么走?就是要尝试把自己的注意力从“后悔过去没做什么”,转移到 “我现在能做什么来加深亲子连接”。年轻的家长可以试着提高下班后陪伴的质量,或者从现在开始多和孩子进行深度交流,慢慢缓解自己的那种后悔、埋怨、矛盾的情绪,一切都还来得及。</p><p class="ql-block">当然,我这篇不只是讲“育儿”的,其实我们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种矛盾,我们也会有那种“如果当初”之类的想法。我们要学会给记忆力一条“活路”,接纳这种情绪,接纳过去的局限性,谅解那个当时认知和能力受限的自己,从而把注意力用在当下。虽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我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平静和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