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安笑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九、新闻写“新”</b></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p><p class="ql-block">“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新闻才有生命力”。新闻的守正与创新,决定着报道的方向和质量。</p><p class="ql-block">古人讲“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彦博先生在一九八六年三月入职安平县宣传部工作,在之后的十六年内从职员、副科长、科长、副部级调研员、副部长,再到晋升正科、副县级别一路升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台阶,可谓向上人生路,“凭实力立足,以初心处世”。</p><p class="ql-block">无论在那个职级,先生始终坚持扎根一线,初心不改,把工作重心放到宣传报道、文化传承和发扬方面的实践中。先生书写的新闻报道、通讯、新闻评论、特写、专访达3000多篇,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获得全国地市报新闻奖项,其中有些作品获得全国地市报“好新闻”的一等奖,彦博先生却一直自称是一位“新闻爱好者”。</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的新闻创作生涯,非常勤奋,耐心积累和沉淀,在《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报》《衡水日报》刊登的文章不计其数。二、三年的时间内就开始在“大报”发表新闻或通讯报道。先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的主流媒体刊发稿件,在《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媒体日常发表或转载文章,在《科技日报》《中国医药报》《中国工商报》等有先生的新闻专访。</p> <p class="ql-block">《教师在他们心中》安平县马店乡,教师到乡办厂修理自行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律免费;为教师办好事,全乡九个村的干部比着干;乡里还设有“教师接待日”等。1985年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后,马店乡乡政府以实际行动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马店乡“不尊师重教的干部,就是不称职的干部”。“君子之德风”,为马店乡的领导干部点赞。</p><p class="ql-block">《安平县委引导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干四化》安平县委把革命传统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号召全县干部群众珍惜今天的和平稳定形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同心同德干“四化”。党的引导有方向,群众工作有力量。</p><p class="ql-block">《姑娘心里想什么?》河北省安平县,姑娘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俗语“宁嫁十亩土,不找一只虎”已成为过去式,眼光开始投向“重文化、重技能”的人才方向。我国八十年代社会经济转型,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机遇,国家“教育重启”、“个体经济萌芽”、“乡镇企业崛起”,有品德有实力的青年女性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建设,寻求志同道合、有知识懂技术的生活伴侣成为趋势。</p><p class="ql-block">《一个老党员的遗嘱》一九三七年入党的老干部张思杰,向传统观念宣战,可敬、可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引领社会新风尚的决心和模范带头作用。</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孙犁捐资家乡办教育》、《安平县靠实绩档案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今日南王庄》、《牵龙人》、《县长打包票,棉农乐陶陶》、《中国安平丝网大世界正式开工建设》等等,涉及安平县的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数百万字的新闻作品,让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用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入基层,聚焦每次盛会、直击每个现场,倾听百姓声音,把奋进中的安平按时代脉络真实地描写出来;用一篇篇接地气、有温度、确保时效的新闻报道,真实记录民生百态,记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记录城乡振兴的新面貌。先生三十年前的新闻报道、人物专访,文章所倡导的社会风气到今天依然是正向引导,“民到于今受其赐”。</p><p class="ql-block">新闻真实才最有力量,才最具百姓公信力。</p><p class="ql-block">先生的“要闻择报”卷首语写到:“新闻星汉灿,凝目向博陵。浩繁择润要中要,八方四面呈。政经史皆涉,京冀衡均攻,廿载戮力劲依浓,回首心慰平”。涵盖了先生数十年来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新闻宣传工作岗位取得的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新闻写作,兼具专业性与艺术性,需要长期修炼和深刻觉悟,</p><p class="ql-block">有人说宣传部门的“笔杆子”,是站在政治高度上的艺术家,要善于发现亮点,宣传报道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他们手中的笔既是放大器,放大主流声音和榜样力量;也是转换器,将复杂的政策转换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资讯;更是雕刻刀,精心雕琢每一个文字,以文教化人,凝心聚力。</p><p class="ql-block">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变局。我们正进入移动互联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已经不只是发生在报纸头版的重大事件,而是以更快速、更多元、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渗透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新闻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报道了什么,还在于它如何“写新”:用新颖的视角、新的技术应用、新的表达方式,去呈现我们身边、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朝夕之变。</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创作的一系列新闻作品,时间跨越三十余年,一篇篇出彩的报道,不是天才的灵光一现,而是日复一日的职业坚守。“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先生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研判社会形势、抓住事物本质,为我们了解安平县这个时代的发展历程,保存了一份文明底稿,给我们留下了史诗级别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十、雅乐戏韵</b></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饱含着对家乡、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创作的每段歌词、每个音符,多以乡音乡情为主线,抒发对家乡和乡亲的眷恋:《我爱中国的丝网之乡》、《美丽大安平,我为你放歌喉》、《安平我的家乡》、戏曲《安平明天更多娇》等等。</p><p class="ql-block">先生以深厚的家国情怀,讴歌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时代,我们国家在科技、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方面的繁荣发展;歌颂环境优美、富裕舒适、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们的美丽乡村代言;歌颂从安平走出的各界英才,为我们树立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一曲一世界,一戏一人生。音乐和戏曲是能和人类心灵深度共情的“朋友”。</p><p class="ql-block">有一首歌的歌词“语言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灵魂到不了的地方,音乐可以。”感觉这意境真美。文字和音乐是人类情感和思想传递的永恒媒介,就像一首歌的词和曲表达一个主题,或温暖治愈、或励志成长。</p><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很擅长音乐和戏曲,在音乐领域,涉猎过西洋乐的小提,娴熟于民族的管弦乐,痴迷于京评梆等艺术的揣摩。他将文字和音乐相互成就,或敲词或谱曲,或词曲兼为,创作了《我爱中国丝网之乡》、《安平中学校歌》、《圣姑情》、《感恩》、《常常想起你》、《安平等你来》、《评戏是咱家乡戏》、《网乡美》、《向幸福出发》《最爱是红色》等五十多首歌曲,并将作品以多种音乐形式展现,如改编成评剧、河北梆子、京剧、快板律诗等梨园唱腔、或者摄制成MTV。其中《我爱中国丝网之乡》由全总文工团艺术家作曲并演唱,宣传我们安平县的丝网工业支柱产业,“洋洋乎盈耳哉”(美妙动听的音乐充盈在耳边)颇具影响,以词曲双优入选全国总工会评选的“喜迎党的二十大——唱响新时代”优秀作品百首之一。</p> <p class="ql-block">彦博先生的父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创作的剧本场场有戏,是先生最早温习音乐“简谱”的第一位启蒙老师。第二位应该是天津知青杨金华,一位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的青年学生(注1)。彦博先生9岁时,就跟着天津文艺青年杨金华“学管弄弦”(二胡和胡琴),亦师亦友。“知青居”也摇身一变,成了以彦博先生为主的一群孩子们,经常“聚餐”京剧、国画、音乐、书法等多种文化的乐园。先生11岁时考入“安平县文艺宣传队”接受正规的表演、器乐、音乐、曲谱识唱等训练,广泛地吸收各种艺术形式的养分,他多维度学习的过程像“一套组合拳”既练“招式”又修“内功”,形成了这个少年热爱文化艺术的初心。</p><p class="ql-block">1973年,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优秀影片展演有着独特的时代印记,举国上下热播的优秀影片《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青松岭》、《战洪图》等,塑造革命英雄形象,传递着集体奋斗、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王彦博先生和大哥杨金华在知青居的“斗室”里,把自己喜欢的电影插曲及旋律,一小段一小段地抄录和翻写,如“燕山高又高”、“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优美插曲被先生带到学校,学校领导眼前一亮,立刻引导少年“书”之板报,教全体师生学唱,先生的文艺才华在实践中得到提高。</p><p class="ql-block">1985年1月25日彦博先生第一次在《衡水日报》发表歌曲《光荣属于你—辛勤的园丁》,至今已有四十余载。在不同的时代,彦博先生贴合时代的语境创作歌曲,并以多种文艺形式凝聚百姓对社会的认同感,传递正向的价值观。如《向幸福出发》用热烈的节奏和积极的歌词,传递了对家国的赤诚,也给我们普通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音乐的魅力有多大?“三月不知肉味”、“余韵悠长,不绝于耳”,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科学研究发现,欣赏音乐时,我们的大脑会释放大量多巴胺,激活与大脑愉悦、奖赏相关的区域。欣赏歌曲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无需翻译的情感语言,旋律承载情绪,歌词共鸣心事。</p><p class="ql-block">“苍天赋情喜皮黄,廿载操琴亦练腔。五得微言君莫笑,耳际又闻京韵长......”彦博先生的“迷戏”生涯,可追溯到六七岁由父母“托举”着看戏听戏开始,近似于现在的早教,却比现在设计的早教更自然真实,潜移默化。无论是家里还是村外,小学童在一次次耳听目染、拜师学艺的过程中,对中国戏曲的“天爱”愈发浓烈。至十一、二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作为文化导向,被全民学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都是戏剧中的经典作品 ,彦博先生儿时悟性很高,欣赏力也很强,这样的“学戏”环境让小学童痴迷,经典唱段悉数学会,成为全县最小的文艺兵。彦博先生长大后也从未放下对八大样板戏的揣摩,在衡师担任学生会文艺部长时,仍然坚持练弦喊腔,操习皮黄。</p> <p class="ql-block">先生在散文《品照依稀话“春兰”》、《聆听大师教诲》、《碗扔家睦唱和谐》等多篇作品中的“家乡族叔”王敬学(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剧作名家,作品多次获全国及省市大奖。曾任安平县文化馆领导 ),早年间对彦博先生这个“京剧戏迷”有很深的影响,对“京腔京韵”的共同爱好,让叔侄两人成了知音和朋友。在彦博先生的眼中,“京剧艺术的“腕”是几十个春秋才能练就的境界。而剧作家创作剧本,其中对角色、情节、台词、唱腔、配器、舞台表演设计等等细节的把握,更需要创作者的扎实功力。”所以彦博先生比喻“剧本”与“京剧艺术的‘腕’”就像人的骨架和灵魂,缺一不可,彼此依赖又相互成就。</p><p class="ql-block">1976年7月河北唐山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在这次灾难面前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党中央迅速组织社会各方力量进行抗震救援与重建。安平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急派出由医务人员、专业救援人员、志愿者和群众组成的救援队伍,并准备以一场晚会的形式召开鼓舞士气的动员大会,欢送志愿者奔赴唐山救援。那时彦博先生还在学校高二上学,担任班长和学校团委书记。学校领导把节目创作的任务交待给了彦博这个青年学生,要求按照“政治艺术品位双高”的起点创作节目。接到任务后,彦博先生用两天的时间,词曲双抱,创作了评剧联唱《任重道远赴唐山》。并带领大家一起排练,一起为志愿者演唱,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赢得村中众长者的交口称赞。</p><p class="ql-block">1976年12月,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为迎接县里汇演,彦博先生这位刚刚走出校门的高中生,凭借少年时期在县文艺宣传队学习锻炼,学到的真本事,为父亲创作的剧本《出售爱国猪》、同乡王万根创作的《春回大地》创写了评剧唱腔。一同演出的节目还包括,先生的父亲创作的河北梆子选段《祖国一片新面貌》、《喜看安平换新天》等,王胡林村的所有演职员加班加点认真彩排,这年在县里的演出非常成功,王胡林村一举成为县里的文艺先进村,剧本获得了全县“剧本编著奖”,成了庄户剧团的“样板戏”,纷纷被各村借去学习排练。</p><p class="ql-block">1986年到党政机关工作后,工作和生活相对忙碌,戏曲成了彦博先生的业余爱好,工作之余,常常唱上“几段”拉上“几曲”用以调节生活乐趣。</p> <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初,国粹京剧在安平县广泛传播,1992年3月18日,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推动下,由县老干部局、计生委、总工会、文体局等联合成立“安平县京剧戏迷协会”,时任中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乔文艳、安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梁盼和、闫占位出席成立仪式。彦博先生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在领导的支持下兼任“戏迷协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戏迷协会”以“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为目标,先后组织开展了多种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艺术活动。“戏迷协会”队伍不断壮大,大家怀着对国粹艺术的深爱,每个周日相约在一起切磋京胡、唱腔,聊到兴奋时一起放喉高歌“今日同(痛)饮一杯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杨子荣这段豪迈的经典唱腔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歌词强烈的感染力,至今被引用或改编到一些歌曲里,赋予其新的时代气息,激励着后代人树立远大抱负和奋斗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因为喜欢京剧艺术,彦博先生也曾是“追星”一族,奚派弟子张建国、袁派领军人物杨赤、梅派弟子梁维玲,都是先生这个“高水平戏迷”仰慕的名家。先生曾对这些名家拜访学习,了解各个艺术门派的特点。数十年来一直坚持对戏剧的热爱,可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先生的戏剧才华也得以更好地展示和精进。</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彦博先生:“我们戏迷协会每次组织活动,你费心费力、淡泊名利,图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先生坦然笑到:“没想过图什么。愿望还真有,一愿全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二愿国粹京剧持续地普及和提高;三愿戏迷朋友们的演唱技艺与时俱进;四盼有更多的人喜爱学习皮黄梨园;五想建立完善一个戏迷朋友圈日常切磋戏曲。”</p><p class="ql-block">注1:彦博先生在《知青居》一文记载,王胡林村有16名知青。相关资料记载南王庄村有20位天津音乐学院毕业的知青,应该是同一批天津知青。</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