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双星耀苍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科学星空》中的杨振宁诗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龙学孝先生以《七律二首·科学星空》为杨振宁先生铸就了一座巍峨的诗碑。两首七律如双璧辉映,其一聚焦学术成就与赤子归根;其二着墨清华育才与晚节生辉,经纬交织间,一位科学巨匠的百年人生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典象熔铸:古典诗魂与现代科魄的交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人将杨振宁的生命轨迹深植于中华文化根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弱冠离家八秩回”化用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时空压缩中尽显游子沧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使愿无违”承陶渊明归隐之志,赋予科学报国以田园诗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间重晚晴”借李商隐暮年心境,升华杨公归根的哲学意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代科学术语被点化为璀璨诗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宇称理论划时代”** 以雷霆之笔刻下物理学革命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规范场中树丰碑”将抽象理论凝为永恒雕塑; </p><p class="ql-block"> “诺奖惊俗彰自信”将个人荣誉升华为民族精神图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诗用典对照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弱冠离家八秩回,贺知章《回乡偶书》,学者漂泊与归根的时空张力; </p><p class="ql-block">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 科学报国如归隐田园的精神纯粹;</p><p class="ql-block"> 人间重晚晴,李商隐《晚晴》 暮年归根的生命哲思与历史厚重。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格律精工:平仄经纬间的精神雕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诗严守平水韵,平仄铿锵如科学定律般精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一押微韵(回/违/碑/威/飞),悠远余韵似归鸿长鸣;</p><p class="ql-block"> 其二押庚韵(情/英/兴/诚/晴),清越声腔如清华荷塘月色。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仗工巧处见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诺奖惊俗彰自信,大师骇世显仪威”。专有名词“诺奖”与敬称“大师”相对,动词“惊俗”与“骇世”互文,科学家的民族自信与学术威仪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恪守拙朴无巧华,推崇俊彦有真诚”。“宁拙毋巧”的治学箴言化作诗行,形容词“拙朴”与“巧华”形成道德张力,动词“恪守”与“推崇”勾勒育人者的精神肖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诗史互证:百年答卷中的生命诗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诗人以史家笔法熔铸注文与诗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生百岁仍答卷”呼应翁帆悼文,将科学家一生升华为哲学命题;</p><p class="ql-block"> 。“国士重燃再奋飞”以“3421”小行星编号作隐喻,使肉身消亡转化为宇宙永恒;</p><p class="ql-block"> “高张绛帐聚精英” 复现八旬教授执教的场景,讲台化作精神祭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归根居”的东篱菊香漫入“水木清华赤子情”的诗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与李商隐的晚晴霞光,共同照亮了一位科学家跨越世纪的灵魂返乡之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龙校长以诗铸剑,劈开俗世对杨公的误解迷雾—— 在“自古人间重晚晴”的结句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落叶飘零,而是恒星归位:那清华园中的归根居,分明是中华文明星图中的新坐标。当科学精神与诗性智慧在此交融,一个民族对智慧的最高礼赞,从此有了永恒的文学丰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组七律的精彩之处,正在于将公式的冰冷转化为文字的温热,让规范场的抽象升华为精神星空的可视。在平仄的经纬间,在典故的森林里,杨振宁的生命轨迹被锻造成超越时空的诗学符号——这是古老格律对现代科学的最高致敬,亦是中华诗教对世界文明的永恒馈赠。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律二首·科学星空,3421已归航</p><p class="ql-block">——怀念杨振宁先生 </p><p class="ql-block">龙学孝(2025年10月2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弱冠离家八秩回②,</p><p class="ql-block">丹心未改愿无违③。</p><p class="ql-block">宇称理论划时代④,</p><p class="ql-block">规范场中树丰碑⑤。</p><p class="ql-block">诺奖惊俗彰自信⑥,</p><p class="ql-block">大师骇世显仪威⑦。</p><p class="ql-block">人生百岁仍答卷⑧,</p><p class="ql-block">国士重燃再奋飞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p><p class="ql-block">①杨振宁(1922.10.1––2025.10.18)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p><p class="ql-block"> 3421:“杨振宁星”小行星的国际编号。该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1977年正式命名。 ②弱冠句:此句化用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二)“少小离家老大回”。弱冠:杨振宁1945年赴美留学时23岁;八秩:杨振宁2003年从纽约回国定居时81岁。 </p><p class="ql-block">③愿无违:语出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指杨振宁不违背本心,心怀家国、情系故里的人生志向。 </p><p class="ql-block">④宇称理论:即“宇称不守恒定律”。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该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p><p class="ql-block">⑤规范场:即“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该理论被学界视为现代物理学 三大里程碑之一。 </p><p class="ql-block">⑥彰自信:杨振宁曾在30年前的一次访谈中说:我一生最大的贡献,是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充满自信的杨振宁影响了中国好几代科学家。 </p><p class="ql-block">⑦显仪威:1999年国际物理学会议顶尖物理学家合影,杨振宁站在前排C位上,威仪赫赫,当之无愧。 </p><p class="ql-block">⑧人生句:杨振宁夫人翁帆10月19日在《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他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悼念文章。文中说:“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p><p class="ql-block">⑨国士句:指重新激发或弘扬国士精神,以涌现出更多的具有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杰出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木清华赤子情①,</p><p class="ql-block">高张绛帐聚精英②。</p><p class="ql-block">培荫育艳中心起③,</p><p class="ql-block">献策建言科苑兴④。</p><p class="ql-block">恪守拙朴无巧华⑤,</p><p class="ql-block">推崇俊彦有真诚⑥。</p><p class="ql-block">莫说诺主归根晏⑦,</p><p class="ql-block">自古人间重晚晴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 </p><p class="ql-block">①水木句:指杨振宁“一生走了一个大圆”。他自清华园出,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刘备我祖《史记 杨振宁传》:“既居归根,杨公叹曰:‘吾之一生,犹如寰转,始于斯,终于斯。’”诚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p><p class="ql-block">②高张绛帐:指2004年9月13日,82岁的杨振宁走上讲台,为130余位清华大一新生上课。此后整整一学期,每周上两节课。 </p><p class="ql-block">③中心起:杨振宁1997年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并担任名誉主任,2009年更名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他把此事当成“这辈子最后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④献策句:杨振宁曾向中国领导人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先后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组织成立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协助设立“求是科研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等,使得中国科坛风生水起,繁荣兴旺。 </p><p class="ql-block">⑤恪守句:化用杨振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 </p><p class="ql-block">⑥推崇句:指杨振宁引进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延揽密码学专家王小云院士;请来翁征宇、张首晟、文小刚、欧阳钟灿等各领域顶尖人才一道工作。其用心良苦,真诚可鉴。 </p><p class="ql-block">⑦归根:杨振宁晚年定居于清华园,将自己的住所取名为“归根居”,并专门赋诗一首,以“东篱翁”自勉。多年来,网上有一帮人攻击和抹黑杨振宁,其中有一条是:“杨振宁老了,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到中国来养老。”说这话的人不是坏,就是无知。杨振宁百年人生,心系祖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大先生。“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杨振宁的颁奖词说得好:“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p><p class="ql-block">⑧人间重晚晴:语出晚唐诗人李商隐《晚晴》“无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