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理工乐山校区的“核气”景色

J路向阳

<p class="ql-block">沿着校园小路往深处走,阳光斜斜地洒在石砖上,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远远就看见一块灰白色的石碑静静立在绿树之间,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走近了,那几个字格外醒目:“首座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我站在碑前,指尖轻轻掠过石面,仿佛能触到一段被时光封存的热忱。这里没有轰鸣的机器,也没有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匆匆而过,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和远处学生谈笑的回响。可正是这份宁静,让“核聚变”显得更加厚重——它不在喧嚣里,而在历史的沉淀中,在一代人用智慧点燃星辰的梦想里。</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幽静的小径,脚下的石板被雨水洗得发亮,两旁绿草如茵,石块错落堆叠,像是随意又似精心安排。最让我驻足的是悬挂在树枝间的竖幅,一条条垂落如卷轴,上面写着遒劲的书法:“聚变之光,始于足下”“核以载道,工以精诚”。字迹或苍劲或清秀,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树影斑驳,风一吹,纸页轻颤,仿佛那些笔墨也在呼吸。走在这条路上,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了,生怕惊扰了这份沉静的文化气息。原来“核聚变”不只是科技的冷光,也是人文的温热。</p> <p class="ql-block">我停下来看一幅写满核物理公式的艺术化书法,旁边还配了一句:“以原子之心,燃万丈之光。”忍不住笑了——这分明是理工生的浪漫。在这里,科学与艺术没有界限,公式可以是诗,石头也能成为思想的载体。</p> <p class="ql-block">校区绿草如茵,假山错落,几棵树上还挂着小巧的装饰灯,像是为夜晚准备的星光。黄色的围墙静静立着,与满园翠色相映,显得格外温暖。我坐在长椅上,看夕阳把树叶染成金色,忽然听见几个学生在讨论“托卡马克”和“等离子体约束”。他们声音不大,却透着一股笃定。那一刻,我仿佛看见“核聚变”具象化了——它不在遥远的未来,就在这片土地上,在年轻人的眼里,在他们谈论梦想时微微发亮的眼神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