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垦荒路,传承奋斗魂”——席麻湾九年制学校2025年秋季学期研学旅行

金角大王

当青春的脚步踏上先辈开垦的土地,当求知的目光触碰岁月沉淀的记忆,一场以“重走垦荒路,传承奋斗魂”为主题的研学之旅,在梁家河与南泥湾的晨光中正式启程。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在历史现场感悟奋斗力量,让红色基因在行走中薪火相传。 早上6点30分,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曹虎宁,副校长白怀龙,叶宇帆以及初中部120多名师生及学生家长代表参加了出发仪式。 曹虎宁校长强调,此次研学活动不是普通的旅行,务必要用严肃的态度对待此次活动。并给全体成员强调必须遵守基地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注意安全提示,争做文明的研学者。 第一站:梁家河——触摸知青岁月的奋斗温度 抵达梁家河的那一刻,泥土的清香与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我们首先走进梁家河村史馆,泛黄的照片、磨损的农具、手写的日记,将上世纪知青们“自找苦吃”的故事娓娓道来。从“土窑洞”到“沼气池”,从“种庄稼”到“办企业”,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奋斗的见证,让我们读懂了“把心扎根在农村”的坚守。 随后,我们前往知青文化遗迹点,站在当年知青们居住的窑洞前,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听见他们深夜读书的灯光下、田间劳作的汗水中,涌动着改变乡村的热忱。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沉浸式”的体验者——学着前辈的样子整理农具、聆听当地老人讲述知青与村民共渡难关的故事,真切感受到“奋斗”二字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 第二站:南泥湾——感悟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力量 离开梁家河,我们奔赴下一站——有着“陕北好江南”美誉的南泥湾。走进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格外醒目。馆内的实景复原、动态影像,生动再现了当年八路军战士在荒山野岭中开荒种地、纺线织布的场景:没有耕牛就用人拉犁,没有工具就自己锻造,硬是用双手将“烂泥湾”变成了“米粮川”。这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深刻明白,幸福生活从不是从天而降,而是靠一镐一锄干出来的。 沿着纪念馆的足迹,我们来到南泥湾炮兵学校旧址。简陋的校舍、生锈的炮架,诉说着战火纷飞年代里,战士们一边练兵、一边生产的热血岁月。在这里,研学导师为我们讲解了炮兵学校在抗战中的作用,让我们懂得,奋斗不仅是“开荒种地”的坚守,更是“保家卫国”的担当。 研学的最后一站,是南泥湾党徽广场。当巨大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全体成员肃立致敬,感受延安红色精神。这一刻,梁家河的知青精神与南泥湾的大生产精神交融在一起,化作我们心中滚烫的信念:先辈的垦荒路,是我们前行的路标;先辈的奋斗魂,是我们成长的力量。 以青春之名,续写奋斗篇章 一天的研学之旅虽已结束,但“奋斗”的种子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从梁家河的“知青梦”到南泥湾的“生产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代代中国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与担当。未来,我们必将带着这份研学收获,把“奋斗魂”融入学习与生活,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垦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