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六年级的科学课堂上,藏着一群“看不见却本事大”的小家伙——微生物。它们有的能治病、有的能做美食、有的还能净化污水……李蓓老师的这堂《微生物与健康》公开课,就带着同学们把这些“小不点”的大本事扒了个明白,还让科学探究的种子在校园里悄悄发了芽!</p> (一)一大“神器” <p class="ql-block"><b>人类是咋发现这些“小不点”的?</b></p> <p class="ql-block">课堂中穿插了卡通风格的教学插画,将复杂的微生物研究过程转化为趣味故事。比如用拟人化的细菌形象讲解其繁殖方式,用流程图展示发酵原理。这些插画不仅降低了理解难度,还让学生在笑声中记住了知识点。李老师说:“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有趣的表达能让知识更易传播。”</p> (二)三大绝活 <p class="ql-block">(1)当“医疗帮手”:小生物能治病</p><p class="ql-block">课件里放出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的照片,同学们都好奇地盯着看。李老师讲了个故事:以前有个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杀死坏细菌,后来就做成了青霉素,救了好多人。大家听完眼睛一亮:“原来这些小生物是‘治病小能手’!”</p> <p class="ql-block">2)当“美食大师”:发酵美食全靠它</p><p class="ql-block"> “酸奶、泡菜、面包为啥那么好吃?”李老师一抛问题,同学们抢着答:“酸奶里有乳酸菌!”“面包发起来是酵母菌的功劳!”课件上的发酵美食图看得人直流口水,再对比发霉的面包、橘子,大家一下就懂了:微生物有的是“美食大师”,有的却会搞破坏。</p> <p class="ql-block">(3)当“环保卫士”:污水垃圾全靠它“消化”</p><p class="ql-block">污水处理厂的短视频一放,同学们都看入迷了:污水里的脏东西,居然被微生物“吃”干净了!李老师还补充,垃圾堆里的微生物能把烂菜叶变成肥料,大家忍不住夸:“这简直是‘环保小卫士’,太厉害了!”</p> (三)互动魅力 <p class="ql-block">在授课环节,李蓓老师站在讲台上,结合PPT和实物教具,与学生频繁互动。她抛出问题:“为什么夏天食物容易变质?”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作用,再通过小组讨论、举手回答等方式,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后排学生也积极参与,整个教室充满了探究的热情。</p> (四)探索总结 <p class="ql-block">最后,李蓓老师用一张总结性图片回顾了课程要点:微生物的多样性、研究工具的发展、应用价值及未来探索方向。她鼓励学生:“微观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等待发现,希望今天的课能点燃你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课堂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学生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教室。</p> <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眼光”看生活;让“爱科学、懂健康”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让科学探究的氛围变得更浓,也让健康生活的理念悄悄融入了大家的日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