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游记之晋陕一周游(三)

大别居士

<p class="ql-block">让我震惊的不是民宿的窑洞,虽然民宿规模不小,有二十余孔窑洞,沿着黄土坎一字排开,绵延几十米,比一般居民窑洞的规模要大得多了,居民窑洞聚在一起的也就三两孔而已;窑洞内其实和普通民宿或者宾馆并无太大区别,据说窑洞内冬暖夏凉,但是夜宿一晚我也没有更多的体验,因为现在都是有空调了。也不是黄土高原,虽然是第一次到黄土高原,但是并没有感觉到高原的高和原,大约是没有高山峡谷等参照物的原因吧,所以第一眼并没有觉得高原有多高,一眼望去,空旷倒是很空旷,但是并没有原的感觉,譬如长江中下游平原,譬如华北平原,这些原是真的原,一望无际的平,而这里的原是支离破碎的原,也许应该是塬,大约很久远的古代这里也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海拔很高的表面是平整的平原,然后经过亿万年的雨水切割和冲刷,平整的原被切割成了塬和谷了。说震惊用词有些夸张了,惊讶吧,吃惊而内心暖暖的温柔的震动或者颤动了一下。</p><p class="ql-block">无论是深度的震惊还是普通的惊讶,其实都只是在那一瞬间而已。沉睡一夜的早晨,打开窑洞门的一刹那,眼前一片耀眼的金黄,光芒四射的明亮,在空阔苍茫的天地之间,朝阳透过云隙将柔和的光涂在金色的向日葵花盘上,人一下子就有些目瞪口呆了。</p><p class="ql-block">“外婆说:‘花开的时候真好看!金光光,亮堂堂。’”“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王国城门大开,鼓乐高奏。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想起外婆孤独的赞美:‘真好看啊!到处都亮堂堂的。’”在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时候看着外婆对向日葵的赞美,就常常幻想着那一望无际的盛开着的向日葵地该是多美的震撼人心。虽然这窑洞外的向日葵地面积并不大,但是对于一个偏南方人来说,在清晨的第一眼也还是足够惊讶的。南方好像种不了大面积的向日葵,记得数十年以前家乡一带稍微讲究一些的人家都会在田边地头种几株向日葵,那时候物产不丰富,种几株向日葵主要是收获瓜子好在春节以及其他重要节日招待客人,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人种向日葵获取瓜子招待客人了。我也曾经隔三差五的年份种植过向日葵,当然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瓜子,瓜子有专业的人和地方种植,我种向日葵主要是为了看花,巨大的花盘,花瓣金光闪闪,向着太阳追寻着光的足迹,觉得很漂亮真好看好励志。当然到了秋季瓜子也是可以成熟的,但是南方的天气往往并不能很好的让向日葵成熟,雨水相对较多湿度较大,所以尚在成熟中的花盘就很容易发霉了,此外可能因为温度高一些,瓜子也很容易长虫子,到得可以收获的时候,大多数花盘或者是发霉了大半或者是瓜子被虫子咬了,所以看看花吧,瓜子买起来便宜多了。</p><p class="ql-block">走入向日葵地,沉浸式的感受着向日葵自然柔和的暖光,跟随花盘的方向遥望着太阳从高原的边缘升起来,穿过朵朵云块的间隙金光洒落,地气升腾,好美的风景啊,心底能不小小的感动一下么!</p><p class="ql-block">民宿提供早点,小米粥和饺子等,不错。吃完,我们沿着昨夜的路返回壶口瀑布景区,那才是真正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十</p><p class="ql-block"> 将进酒·李白</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站在壶口瀑布边上,我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天地玄黄而逝者如斯,应该很多人站到壶口瀑布边上时都会诗兴大发的,只是诗仙有句在前头也就只有就地取材想到这句诗了。想来大约当年李白也是在壶口瀑布边上才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著名诗篇吧。黄河边上几间草房,三五好友一醉方休。视通万里思绪千载,有空间的转换,从天而来的河水奔腾不息直到大海,有时间的流逝,既是朝朝暮暮更是岁月无情,青丝白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有天生我才的豪气,有万古同愁的忧伤,是醉是醒,亦醉亦醒,醉在我材未必用,醒在圣贤皆寂寞,醉多于醒,醒也是醉。一切都不管他了只有喝酒能够放下一切!不要把杯子空了,不要让喝酒停下,不要说没钱的昏话,再去换一些酒来,世间寂寞忧愁太多了,就着奔流不复回的壮丽景色,喝酒吧。</p><p class="ql-block">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诗可以怨,可以怨天尤人,也可以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是对他者不满意怨别人,自怨自艾是对自己不高兴怨自己。李白好像有点和其他人不一样,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大唐盛世,只是晚年才有安史之乱,所以李白诗多是浪漫豪放的,这当然是因为诗也可以兴,不过也有愁怨或者幽怨,“缘愁似个长”是幽怨,暗自叹息时光易逝,与尔同销万古愁是天生我材未被用的怨,看起来的豪情万丈其实心里面透漏着万般无奈的怨。李白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是好侠任勇的,他向往“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好侠任勇而有路见不平的精神,所以希望能够发挥自己天生之才而报效朝廷,但是自由主义的不羁又决定了他不可能进入体制,也玩不了体制内的那些游戏。所以即使如《将进酒》,看起来豪放浪漫,实则是掩盖愁闷,既有怀才不遇的愁怨,也有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所以李白见了壶口瀑布,陡生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但更想与尔同销万古愁。</p><p class="ql-block"> 黄河大合唱(选段)·光未然</p><p class="ql-block">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p><p class="ql-block">站在壶口瀑布,黄河大合唱估计也是很多人想到的。国家不幸,黄河在咆哮,象征意义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站在壶口瀑布边上,我觉得没有比上面两首诗歌更好的其他词语来描绘这种壮观震撼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黄河在咆哮的震撼,一个视觉一个听觉,可以极视听之娱也。</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山西这边进入壶口瀑布景区的,走的应该是北门,北门就在瀑布边上,紧邻黄河一号公路。想来北门是为领导名流开的,因为普通游客都必须先到壶口镇,在游客服务中心乘坐景区的景交车才能到达瀑布景区边上,这也是现在很多景区创收的手段,就是将游客中心放在离景区较远的地方,游客想要游览就必须掏钱乘坐他们的景交车。但是领导或者名流来景区,如果还要让他们下车换乘景交车,那就有些大煞风景了,他们哪能和普通人享受一样的磨难呢,所以景区边这个北门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吧。其实我们是第二次经过这个门边了,前一天晚上去窑洞民宿住宿时就经过这里了,民宿离这里大约有五六公里路程,夜间赶路只知道弯弯曲曲的一直往上走,因为民宿在黄土高原的顶部,第二天我们吃完早饭就沿着黄土高原被切割的沟壑边沿原路一直往下走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北门,一直下是因为黄河就是南北纵贯切割了黄土高原而且是切割最深处。路边沿着切割面可见黄土在亿万年的雨水和沉降作用下,已经形成了岩石,岩石一层一层的,有些层很厚,有些层薄一些,厚的可能是当年雨水充足所以浸润的深厚一些,也可能是当年的黄沙堆积厚一些,然后在积压之下形成了较厚的岩石层,雨水少或者黄沙少的年份就薄一些了,而且可能因为雨水的粘结作用厚一些的岩层也明显质地更坚硬一些,薄一些的岩层质地松软所以裸露在外接触空气就有风化,也是从岩石再次回归成土壤且上面生长了绿色植物,漠北的砾石沙漠风化成沙成尘吹到这里形成高原,在雨水和沉积作用下结成岩石,岩石裸露再次风化成沙成尘,也是一个轮回吧。下到黄河边上,公路就和黄河平行了,停车看,因为混黄的河水所以还是觉得黄河真的很窄小水量好少,这一印象一直到看到壶口瀑布才彻底改变。到得北门,因为不是官家也不是名人,试探着问保安,得到的答复是可以进但只能步行进入,而且并不免却景交车的费用,没法我们同意了虽然电动门是可以打开放入车辆的,毕竟少走一些往返路节约时间,虽然我们看完还是要继续往下回到前一天傍晚经过的山西壶口镇过黄河大桥往陕西去。壶口镇有两个,一个山西的一个陕西的,因为黄河是界河,所以壶口瀑布也就是两边都有开发,然后两边的镇子都以此为名。</p><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走上建在河床上的栈桥,整个河床大约300米宽,通过栈桥不到200米就到了瀑布边上,瀑布的主体是在靠近陕西一侧的,所以山西这一侧的河床就更宽一些,两三百米宽的黄河之水到此在陕西一侧又下切了河床20米多米,形成一个宽约30米左右的狭窄河道,上游平坦河道的来水到此都突然的被汇聚收缩,形成了壶口瀑布,就像电视剧中金角大王的宝葫芦一样,大喊一声“黄河之水”,河水轰隆隆答应了,原来宽阔的水面就被吸入了细小的宝葫芦口,然后又在下游再放大,虽然此壶非彼葫芦,效果还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很多瀑布都是仰视欣赏,站在瀑布下面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美景,壶口瀑布却是站在河床上俯视观看,可以平视看到上游来水奔腾而下,至此才真正体会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水量,河水混合着泡沫黄白相间宛如龙腾虎跃,混黄的河水撞击在崖壁上,或者互相撞击声震如雷,溅起一阵阵的薄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道道,造就了壶口瀑布的四大奇观:</p><p class="ql-block">“水里冒烟”是壶口瀑布的独特景观。滚滚黄河奔流到壶口,急剧收束,倒悬倾注深潭,水浪翻卷激荡,水雾轰然而起,飘散空中,迷罩两岸,犹云似烟。远远望去,恰似袅袅烟云在上空盘旋,游人在烟云笼罩中看壶口瀑布,如同进入梦幻世界,神秘多彩,遐想万千。古诗云:“收来一壶水,放出半天云。”清人刘龙光诗曰:“渴马奔泉近,山雷震谷声,入中不见出,忽有云烟生。”</p><p class="ql-block">“彩桥通天”是壶口瀑布的又一奇妙景观。瀑布飞流直下,注入龙槽,水珠飞溅,云雾腾生,经阳光照射,便会看到一道赤、橙、黄、绿、青、蓝、紫颜色界限分明、轮廓清晰、绚丽夺目的七色彩虹悬在瀑布之上。明人张应春在《咏壶口》中写到:“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长虹。”民间相传这一彩虹是龙的化身:古代有一对青年男女隔河相恋而不能相会,龙王被感动,便化作一架彩虹桥,让恋人每天在桥上会面。</p><p class="ql-block">壶口瀑布坠入深潭,波涛汹涌争先恐后,冲击岩石发出轰鸣,浪花翻卷阵阵怒吼,方圆十里均能听到,如雷贯耳,被称为“谷涧生雷”,又称为“雷首雨穴”。很多游客静静地坐在瀑布岸边,感受着惊涛拍岸之撼,沐浴着绵绵烟雨之柔,倾听着雷霆万钧之鸣,沉浸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昂扬的旋律之中回忆着历史风云,领悟着人生真谛,无不激发出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奋进力量。</p><p class="ql-block">“群龙戏浪”是壶口瀑布最为壮观的景象。滔滔黄河水,由300多米骤然收束为50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条条狂龙,跃入壶口,释放出无穷的神力,激起了千百水浪,沿十里龙槽咆哮翻滚,犹如群龙昂首翘尾,排江倒海,腾云覆雨,直奔龙门。</p> <p class="ql-block">沿着瀑布边缘的河床我们走了一遍,有个龙洞,据说是可以下到龙潭崖壁的平台,在那里可以和瀑布进行亲密接触甚至湿身的,可能因为雨季的原因,为了安全起见洞门是紧闭的,所以就没有和瀑布亲密接触了。</p><p class="ql-block">原路返回,河床上有风化脱落的黄河石,我就捡拾了一小片以作纪念,在景区服务处有个洗刷处,因为河床上干燥细腻的黄土很容易沾在鞋上,在此洗刷一下灰尘,这还是很贴心的安排,入口处有一个作势飞跃的小汽车雕塑,是为纪念某年在此飞越黄河的壮举的,彼时虽是壮举,但现在已经淹没在熙熙攘攘的历史中,路过的游客视若无睹并无停留。</p><p class="ql-block">出了门,路边石壁上方有一座小庙,沿着石壁上凿砌的台阶而上,转角处有一座炮台,名碑上写着“龙王辿炮台”,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左边就是小庙的大门,门牌写着“黄龙寺”,黄龙想来就是形容奔腾咆哮的黄河吧。寺庙不大,门厅边坐着一僧人一居士,兀自说着话,并不理会我们的进出。窗户上悬挂着一个牌子,上面有扫码付款吃饭的字样,但是看厨房并无做饭,看来是时候尚早,如果临近中午,不知道是否可以在此吃点东西。没做过多停留,我们继续赶路,跨过黄河向陕西进发,南泥湾应该有人民公社大食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