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散文诗韵,探教学之美——云山镇中心小学《白鹭》公开课教研活动 序章:期待中的静谧 <p class="ql-block"> 秋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洒在学校多功能教室里,语文组的老师们齐聚一堂,探讨并期待着黄水淼老师执教的郭沫若散文《白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专注而宁静的气息,仿佛在等待一首精巧的诗篇缓缓展开。</p> 第一幕:课堂风景——一首精巧的教学诗 <p class="ql-block">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黄水淼老师温润的声音响起,瞬间将全场带入郭沫若所描绘的意境之中。这堂课本身,也正如一首结构精巧、韵味悠长的诗。</p><p class="ql-block"> 起——以读入境,初识其美: 课堂伊始,黄老师并未急于解析,而是让学生们自由朗读,用声音去触摸文字。随后,她亲自范读,声音抑扬顿挫,将“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一段读得极具画面感。学生们闭眼聆听,仿佛已看见一只素净的白鹭独立水边。</p><p class="ql-block"> 承——品词析句,解构其精: 黄老师巧妙地将“精巧”二字作为支点,引导学生们从“色素搭配”和“身段大小”两方面寻找依据。学生们很快发现,作者笔下“雪白”“铁色”“青色”的和谐,以及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对比,无一不在印证着“精巧”二字。黄老师适时点拨:“作者为何不直接写‘很美’,而要说‘一首精巧的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学生对“诗”的抽象美与含蓄美的初步思考。</p><p class="ql-block"> 转——想象画面,感悟其神: 课堂的高潮在于对“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低飞”三幅画面的品析。黄老师不仅是讲解,更是引导创造。她问道:“如果你是那位‘钓者’,在清清水田,看见白鹭伫立,心中会泛起怎样的涟漪?”一位学生轻声回答:“我觉得很安静,时间都慢下来了。”多媒体上适时呈现的水墨画与悠扬的古筝曲,更是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烘托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合——联结生活,升华其情: 在课的尾声,黄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白鹭,在我们身边或许常见,为何在郭沫若眼中却成了‘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生们联系生活,谈到路边的小草、窗台的蜗牛,发现了“平凡之物因被用心审视而显珍贵”的道理。最后的小练笔“为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一首小诗”,则将本课所学的语言与情感,进行了扎实而有效的输出。</p> 第二幕:思想交锋——一场深入的教研对话 <p class="ql-block"> 课后,研讨在教研组长的主持下热烈展开。评课环节,不仅是评价,更是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p><p class="ql-block"> 胡碧娟老师: 黄老师的课堪称散文教学的典范。他对文本的解读深刻而独到,特别是对“诗”这一文眼的把握贯穿始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建议在小组合作环节可以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让思维的碰撞更激烈一些。</p><p class="ql-block"> 饶清娇老师: 我特别欣赏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他不是简单地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而是通过具体的语速、重音和停顿指导,让学生真正“因理解而朗读,因朗读而更深理解”。这种扎实的语感训练非常值得学习。</p><p class="ql-block"> 周小琴老师: 课堂的诗意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多媒体素材(如图片、音乐)的使用恰到好处,有效辅助了教学而不喧宾夺主。我的一点思考是,是否可以引导学生链接生活,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如同白鹭一般平凡而美的事物,让文本与生活联系更紧密。</p> 尾声:迈向更远的诗和远方 <p class="ql-block"> 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迸射,教学的真谛在研讨中明晰。教研组长最后总结道:“今天,我们跟随黄水淼老师品读了一首自然的诗篇,也观摩了一首教学的诗篇。感谢黄老师的精彩呈现,也感谢胡老师、周老师及各位同仁的真知灼见。我们的散文教学,正应如此——既要带领学生沉入文字,品味一字一句的精准与传神;也要引领他们跃出文本,感悟字里行间的情思与哲思。”</p><p class="ql-block"> 窗外,天光正好。本次教研活动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必将扩散到每一位老师的日常课堂中,引领着我们共同走向语文教学那更美、更远的诗和远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