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要及五原县历史沿革(四)

大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七章 三国</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第1节 三国历史概要</b></h1><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一、三国简介</b></div></b></div><b> 三国:</b>公元220年至280年,时间80年,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战乱时期。三国一般有狭义及广义之分:狭义是指从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至280年东吴灭亡。广义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群雄割据开始到220年的时间都纳入三国时期。<div><b> 1、曹魏:</b>公元220-266年,计46年,传位五帝,国号为“魏”。东汉末期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后,基本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东汉建安十八年即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公元216年,曹操被册封为魏王,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史称魏武帝;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帝位,取代汉朝,建立曹魏,史称魏文帝。泰始元年十二月即公元266年2月,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末代之君魏元帝曹奂。在历史上,有人常把曹魏政权视同三国时期的正统王朝,简称“魏”。</div><div><b> 2、蜀汉:</b>221-263年,计43年,历二世二帝,国号“汉”。蜀汉的开创者是刘备,东汉末年,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中步入仕途,在诸侯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并夺取西川,公元219年从曹军手中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史称汉昭烈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263年被魏国所灭,末代之君是汉怀帝(蜀后主)刘禅。<div> <b>3、东吴:</b>222-280年,计58年,传位五帝,国号为“吴”,因吴国的统治地区在三国东部,故也称东吴。东吴奠基者孙坚,为汉末吴郡人,因军功曾任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孙坚死后,其长子孙策向江东发展,被东汉封为“吴侯”。孙策死后,其弟弟孙权接掌大权,表面上依附曹魏,受封“吴王”;公元222年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正式建国,后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并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桓王。西晋太康元年即280年,东吴被西晋所灭,末代君主乌程侯孙皓。<br> <b>主要历史事件:</b>黄巾起义、董卓进京、群雄割据、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刘备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刘备占据荆州、刘备进入益州、曹操称魏王、刘备称汉中王、孙刘交恶、关羽败走麦城、曹丕篡汉称帝、刘备成都称帝、夷陵之战、白帝城托孤、孙权武昌称帝、三国鼎立形成、诸葛亮南征北伐、姜维继续北伐、高平陵事变、东吴变乱、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炎篡魏建晋、孙吴灭亡、三家归晋。<br><b> 二、三国的疆域:</b>总面积542万平方公里。其中:曹魏疆域约291万平方公里,主要占据整个北方地区: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都城洛阳。<br> <b>蜀汉疆域约106万平方公里</b>,主要占据今四川及其西南一带。都城成都。<br> <b>东吴疆域约145万平方公里</b>(262年),主要占据长江以南、三峡以东及今福建、广东、广西、越南中部一带。都城建邺(今南京)。<br> <b>三、三国的行政区划:</b>大体上保留了东汉末年形成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州的划分,以东汉十三州为基础,三国时期共有十五州。其中:曹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十州全境以及荆州、扬州的部分郡县。东吴有交州、广州全境及荆州、扬州的部分郡县。蜀有益州及荆州、南中部分郡县。<br> <b>三国地方行政长官:</b>州设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div> 依据相关历史资料及三国历史地图</b>显示:今河套地区不在三国的疆域范围内,由羌胡、匈奴、拓跋鲜卑等部族占据统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b>图片展示</b></div></b></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示意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魏国帝王及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魏武帝曹操画像;下图2是魏武帝曹操塑像;下图3是魏文帝曹丕画像;下图4是三国-魏国帝王世系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蜀国帝王丞相及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汉昭帝刘备画像;下图2是蜀国丞相诸葛亮画像;下图3是三国-蜀国帝王世系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吴国帝王及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追尊武烈皇帝孙坚画像;下图2是追尊桓王孙策画像;下图3是吴国大皇帝孙权画像;下图4是三国-吴国帝王世系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时期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三国时期形势图262年;下图2是三国行政区划概述图;下图3是三国示意图220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时期行政区划图</b></div><div>(下图1是三国时期州级行政区划概述图;下图2是三国时期郡级行政区划图;下图3是三国时期魏国并州行政区划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国时期河套地区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三国时期形势图上的河套地区;下图2是三国行政区划图上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三国州级行政区划图上的河套地区;下图4是三国示意图上的河套地区-220年。图中的红色圆圈是后套平原或河套地区的大概范围,里面的红色小圆点是今五原县的大约位置;几个图均显示,后套地区(含今五原县)不在三国魏国的疆域范围内)</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第八章 晋朝</b></h1><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1节 </b> <b>晋朝历史概要</b></h1></b><b> 一、晋朝简介</b><div><b> 晋朝:</b>从公元266年-420年,享国155年,共传15帝。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266至316年,计51年)算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时期;东晋(317至420年,计104年)则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因东晋的疆域主要在南方,北方还有五胡外族建立的十六国,故亦称东晋十六国或五胡十六国时期。<br> <b>司马氏在三国时期为曹魏世族</b>,249年高平陵事变后,司马懿开始掌握魏国政权,成为晋朝的奠基者,后追尊为宣皇帝。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后追尊为景皇帝)和司马昭(后追尊为文皇帝)进一步巩固了执政权,263年司马昭称晋王。公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即位为帝史称武皇帝,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国家统一。西晋经历八王之乱后,于316年被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前赵政权所灭,北方从此进入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317年,皇族司马睿在衣冠南渡世家大族的支持下在建邺称帝,建立起侨寓的南方政权,史称东晋。东晋政权曾多次北伐中原终未统一全国。公元420年,东晋重臣宋王刘裕废东晋恭帝,自立称帝,建国号为“宋”,东晋至此灭亡。<br> <b>主要历史事件:</b>司马懿高平陵事变、司马氏专擅魏政、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魏灭蜀之战、司马炎篡位建晋、晋朝统一全国、晋武帝托孤、贾南风乱政、八王之乱、匈奴‌前赵灭亡西晋、五胡内迁、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东晋建立、王与马共天下、世族扰政、北伐中原、淝水之战、朋党之乱、刘裕掌权、东晋灭亡等。<br> <b>二、晋朝的疆域<br> 西晋时其疆域,</b>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大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直辖领土面积达416万平方公里。都城:洛阳、长安。<br> <b>东晋的主要疆域在长江以南,</b>长江以北的淮河流域、中原、巴蜀等地因经常发生战争、时得时失,疆域不固定;领土面积在淝水之战前即382年为220万平方公里,淝水之战后至395年达280万平方公里,义熙十三年即417年北伐灭后秦、南燕收复青、兖、司三州后,国土面积达到极盛约300万平方公里。都城:建康(今南京)。<br><b> 三、晋朝行政区划<br> 晋朝(含西晋、东晋及五胡十六国)的行政区划</b>,基本上承袭了东汉末年奠定的州、郡(王国)、县(公国、侯国)三级行政区划制。西晋280年灭孙吴後全国共有19州;307年至西晋灭亡时增至21州。<br> <b>东晋疆域面积比西晋大幅缩小</b>,但为了安抚侨民及侨姓世族,以原籍州郡县名设置了很多侨州郡县,即侨州郡和实州郡的双郡制度,致使州郡大幅增加,全国达到25个州(含8个侨州)。<br> <b>晋朝地方各级行政长官,</b>州称刺史,郡称太守,诸侯王国则称内史,县为县令或县长。<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div> 经查阅历史资料和晋朝历史地图显示:<br> 一、西晋时期:</b>后套平原地区不在晋朝的疆域范围内,是被羌族、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占领的区域。<br><h3> <b>二、东晋十六国时期,</b>河套地区成为内迁少数民族多方势力争夺的前沿焦点地区,其中的后套平原曾经先后被铁弗匈奴部、代国(鲜卑拓跋部)、后赵(羯族)、前秦(氐族)、后秦(羌族)、胡夏(铁弗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部落)所管辖或占领。</h3></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b>  </b>~🌴🌴🌷🌷🌷🌎🌷🌷🌷🌴🌴~</div></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3节 附 录</b></h1><b><h3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一、五胡十六国<br></b><b style="color: inherit;"> 五胡十六国时期,</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是指304年建立“成汉”、“前赵”两个政权起,至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时止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计135年。<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西晋灭亡后,</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皇族司马睿和过江世家大族317年在南方建立起侨寓的东晋政权。在北方及西部内迁的少数民族则乘机举兵,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地方政权,从此进入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族。五胡十六国可概括为“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夏”,按建国的先后顺序为:成汉(304-347年)前赵(304-329年)前凉(318-376年)后赵(319-351年)前燕(337-370年)前秦(351-394年)后燕(384-407年)后秦(384-417年)西秦(385-400、409-431年)后凉(386-403年)南凉(397-414年)北凉(397-460年)南燕(398-410年)西凉(400-421年)大夏(407-431年)北燕(407-436年)等16国。还有如:前仇池(296-371年)代国(315-376年)冉魏(350-352年)西燕(384-394年)后仇池(385-442年)北魏(386-534年)翟魏(388-392年)桓楚(403-405年)谯蜀(405-413年)等其他割据政权。</span></h3></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在十六国中,</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后赵曾基本统一北方,前秦则短暂统一整个北方与西域。在这百多年间,北方战乱基本没有停息过。</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二、铁弗匈奴部占据河套地区始末</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曾被安置在北部边疆含河套地域。匈奴部与鲜卑部杂居通婚后,逐渐形成兼具二者习俗的混合族群。铁弗匈奴部就是“匈奴父、鲜卑母”的混血后裔,其先祖可追溯至南匈奴右贤王刘去卑。</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1、刘去卑时期:</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刘曾因在建安元年即196年护送汉献帝从长安东归洛阳、并与李傕郭汜作战有功。魏王曹操待以客礼让其留在魏国。216 年,又命其前往平阳县监管其各部。</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2、刘虎时的奠基发展</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约 309-341年):刘去卑孙子、刘诰升爰之子刘虎,自称为铁弗氏、是铁弗匈奴部早期的核心首领。约在310 年前后,其部被晋朝并州刺史刘琨联合鲜卑拓跋部击败,遂迁至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及晋北一带,曾依附前赵刘聪政权,被封为“楼烦公”“安北将军”。从此,铁弗部在河套地区逐渐站稳脚跟,建立起部落统治。</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2. 刘务桓时的延续过渡</b><span style="color: inherit;">(约341-356 年):刘虎去世后,其子刘务桓继位为部落首领。他采取与鲜卑拓跋部缓和矛盾,依附后赵的策略,曾被后赵封为“平北将军、左贤王”。通过依附后赵维持部落稳定,延续对河套地区的统治。</span></div> <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3. 刘卫辰时的兴盛衰落</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约359-391年):刘卫辰是刘务桓第三子、是铁弗匈奴部历史上极具野心的首领。他先继续依附强者-前秦政权的生存策略。前秦376 年灭代国后,将原代国黄河以西含后套平原的大片土地封赏给刘卫辰,并封其为“左贤王、西单于”等职。刘借此机会将其势力从后套平原扩展至朔方全境,成为北方重要割据势力。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衰落,刘趁机摆脱控制,将其势力扩张到今宁夏、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等广大区域,短暂达到鼎盛时期。</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4、刘勃勃建立大夏政权</b><span style="color: inherit;">(407-431年):是铁弗匈奴部发展的鼎盛期【详情见附录三】。</span></div> <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铁弗匈奴部从松散的部落联盟</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经历了凝聚、发展、兴盛、衰落、再度崛起建国、最终灭亡的历史,以及采取对“强者臣服依附、弱者对抗割据”的实用主义策略,是十六国时期游牧部落的一个典型代表。中原政权如后赵、前秦、后秦等,对铁弗匈奴部大多采取“羁縻政策”,即“册封部族首领+名义纳贡”的管辖方式,河套地区只是名义上的疆域,并未实现直接行政统治,实际控制权仍在铁弗匈奴部手中。</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三、统辖过河套地区的几个政权</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1、前赵:</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公元304-329年,计25年,共11帝,是由匈奴族刘渊建立的政权,五胡十六国之一。</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匈奴贵族刘渊于304年在左国城</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今山西离石县北)即汉王位,国号为汉。308年正式称帝。316年灭亡西晋。318年,镇守长安的中山王刘曜登基称帝,次年把国号由汉改为赵,史称汉赵或前赵。329年,前赵被后赵灭亡。前赵疆域:前期在今山西、河北、河南、陕西一带,后期在今陕西、甘肃一带,鼎盛时约239万平方公里。都城:离石(今山西离石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2、代国:</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315-376年,计62年,历10帝,是由鲜卑拓跋猗卢建立的政权,北魏的前身。</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西晋后期,</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鲜卑拓跋部曾归附西晋。315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被西晋皇帝册封为大单于、代国公、代王,是代国的创立者。376年,前秦灭亡代国。代国疆域: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北部的广大区域。都城: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县)。</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3、后赵:</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公元319-351年,享国33年,共历7帝,是由羯族首领石勒建立的政权,五胡十六国之一。</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石勒于319年在襄国自称赵王</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史称后赵。329年石勒灭前赵,次年登基称帝。351年,后赵帝石祗被手下大将刘显所杀,后赵灭亡。后赵盛时疆域:在今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及江苏、安徽、甘肃、辽宁的一部分,基本统一北方大部,国土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都城:襄国(今河北邢台)、邺城(今河南安阳北与河北邯郸临漳南的交界处)。</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4、前秦:</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元351-394年,享国44年,历5世6帝,是由氐族苻健建立的政权,五胡十六国中最强国家。</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后赵末351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三秦王苻洪之子苻健占据关中,登基称帝,国号为“秦”,史称前秦。370-376年期间,前秦先后攻灭前燕、仇池国、梁益二州、前凉、代国等诸国。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逐渐瓦解。394年被后秦和西秦所灭。前秦曾短暂统一整个北方与西域,极盛时疆域:东邻大海,南抵汉水,西到龟兹,北达沙漠,国土面积为五胡之最约358万平方公里。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晋阳(今山西太原市)。</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5、后秦:</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公元384-417年,享国34年,历3世3帝,是由羌族姚苌建立的政权,五胡十六国之一。</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前秦的羌族军阀姚苌</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在淝水之战后,趁关中空虚在渭北叛秦,于384年自称万年秦王,386年又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417年,后秦被东晋所灭。后秦疆域:极盛时辖有今陕西、甘肃、宁夏及山西、河南的一部分,约‌100万平方公里。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6、大夏:</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公元407-431年,计24年,历3任,是由铁弗匈奴部刘勃勃建立的政权,五胡十六国中最后一个政权。</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公元391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北魏攻杀铁弗匈奴部首领刘卫辰后,其三子刘勃勃逃奔后秦,被封为安远将军。406年,后秦皇帝姚兴任命刘勃勃为安北将军、五原公,让他镇守朔方等地。407年刘反叛后秦,袭杀岳父没弈干(鲜卑破多兰部落首领、后秦封为车骑将军、高平公)并吞并其部,自称天王、大单于,改姓赫连,国号为“大夏”,史称 “胡夏、赫连夏”。公元418年,赫连勃勃乘东晋灭亡后秦之机攻下长安正式称帝,国势进入鼎盛期。431年,大夏国被北魏及属国吐谷浑所灭。大夏疆域:主要涵盖河套地区及关中部分地区,面积约47万平方公里。都城: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与内蒙古交界的白城子)、长安(今陕西西安市)。</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图片展示</b></div></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晋皇帝及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司马懿被追尊为晋宣帝画像;下图2是晋武帝司马炎画像;下图3是西晋皇帝世系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皇帝及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东晋元帝司马睿画像;下图2是东晋皇帝世系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六国皇帝世系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晋时期地图</b></div><div>(下图1、2是西晋时期全图-281年;下图3是西晋行政区划图-300年;下图4是西晋时期亚洲的形势)</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时期地图</b></div><div>(下图1是东晋时期地图-382年;下图2是东晋与前秦时期南北形势图;下图3是东晋极盛时疆域图-385年淝水之战后;下图4是东晋十六国形势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王之乱与五胡乱华十六国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八王之乱示意图;下图2是五胡乱华及十六国示意图;下图3是十六国部分国家世系表)</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十六国的形成及态势</b></div><div>(下图1是西晋内迁各族示意图;下图2是东晋十六国分布图;下图3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327年后赵基本统一北方;下图4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形势图-382年前秦统一北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与后赵前秦对峙图</b></div><div>(下图1是东晋与后赵对峙图-327年;下图2是东晋与前秦对峙图-382年;下图3是东晋前秦形势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胡十六国地图</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前赵与后赵对峙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各时期五胡十六国地图</b></div><div>(下图1是十六国327年时-成汉·前赵·前凉·后赵·仇池地图;下图2是十六国366年时-前凉·前秦·前燕·代国地图;下图3是十六国395年时-后秦.后燕.西秦.后凉·魏国地图;下图4是十六国409年时-后秦.魏·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夏.西秦.北燕地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晋时期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2是西晋281年时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西晋地图-281年;下图4是西晋300年时的河套地区。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点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后赵时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是东晋后赵327年时的河套地区;下图2是后赵时期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后赵345年时的河套地区-北部被拓跋鲜卑代国占领、南部被铁弗匈奴刘务桓部占领。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前秦时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是东晋前秦366年时的河套地区;下图2是前秦370年时的河套地区-被拓跋鲜卑代国占领;下图3是东晋与前秦地图·382年前秦统一了北方;下图4是前秦382年时的河套地区。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前秦后期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是东晋前秦385年淝水之战后的河套地区-被铁弗匈奴刘卫辰部占据;下图2、3东晋前秦385年淝水之战后的全国形势图。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点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其他横杠处是刘卫辰的活动据点)</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后秦时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2是后秦395年时的河套地区;下图3是后秦395年时的周边形势;下图4是后燕慕容垂全盛时期群雄对峙形势图。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点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晋·胡夏时的河套地区</b></div><div>(下图1、3是胡夏409年时的河套地区;下图2是胡夏409年时的周边形势图;下图4是胡夏时期地图,其中深黄色部分是409年时的疆域,粗红线围起的部分是421年时的疆域,此时河套地区被北魏占领。其中:图中的红色椭圆圈是河套或后套地区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点或横杠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div>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九章 南北朝<br></b><b>第1节 南北朝历史概要</b></h1><h3><b> 一、南北朝简介<br></b><b> 南北朝:</b>公元420-589年,计170年,它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从420年东晋灭亡起 <br><b> 1、南朝简介<br></b><b> 南朝</b>(420-589年)承自东晋灭亡,从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算起,有南朝宋(420-479年)、齐高帝萧道成建立南朝齐(479-502年)、梁武帝萧衍建立南朝梁(502-557年)、陈武帝陈霸先建立南朝陈(557年-589年),四朝的统治者均为汉族人。</h3><h3><b> 南朝政治体制:</b>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分别是: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人口数量:刘宋时2000万;南齐时1700万;南梁时2100万(梁武帝时期);陈朝时1500万(后主时期)。<br><b> 主要历史事件:</b>刘裕代晋建宋、萧道成代宋建齐、梁武帝萧衍代齐建梁、侯景之乱、陈霸先废梁建陈、隋灭南陈。<br><b> 2、北朝简介<br></b><b> 北朝</b>(386-439-581年)承自十六国,首个政权是386年由鲜卑族拓跋珪重建的代国,同年改称魏国,史称北魏。北魏于439年太武帝拓跋焘在位时重新统一了北方,与南朝宋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北魏于534年分裂为东魏(534-550年,孝静皇帝元善见)和西魏(535-557年,首任皇帝文皇帝元宝炬)。东、西魏建立后,表面上由鲜卑族拓跋氏后裔所继承,实际上东魏由高欢(曾任晋州刺史、北魏大丞相、封爵渤海王)控制,西魏由宇文泰(北魏将领、鲜卑化的匈奴人)控制。550年,高洋废杀东魏皇帝、建立北齐(550-577年,首任皇帝文宣帝高洋)取代东魏。557年,宇文护废西魏帝,建立北周(557-581年,首任皇帝孝闵帝宇文觉)取代西魏。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取代北周,北朝结束。589年,隋文帝发兵灭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后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h3><h3><b> 北朝政治体制:</b>君主专制政体。国家领袖(首任皇帝)分别是:拓跋珪、元善见、元宝炬、高洋、宇文觉。人口数量:北魏时约3200-2000万;‌东魏时约1000万;‌西魏时约500万;‌北齐时约2000万;‌北周时约300万。<br><b> 北朝主要历史事件:</b>鲜卑族起源、北魏前身代国、拓跋珪建魏、立国之初、统一北方、南北对峙、迁都洛阳、汉化改革、盛极一时、大乘之乱、元叉乱政、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权臣高欢掌控东魏、东西魏沙苑之战、高欢之子高洋篡位建齐。宇文泰杀孝武帝掌控西魏、宇文觉建立北周、宇文护掌控北周、周武帝智诛宇文护、周武帝亲政改革、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代周称帝建隋。<br><b> 二、南北朝疆域<br></b><b> 1、南朝疆域:</b>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的疆域基本上继承了东晋时的疆域面积,主要在我国南方地区,国土面积分别是;南宋277万平方公里(449年);南齐258万平方公里(497年);南梁262万平方公里(546年)。到南朝陈后期时,西南地区被北周占领,其疆域面积大幅缩小,国土面积仅有133万平方公里(572年)。南朝的都城,除梁朝曾短暂定都江陵(今湖北荆州)外,四朝均定都建康(又称建业,今江苏南京)。<br><b> 2、北朝疆域:</b>北朝-北魏刚统一北方时的疆域大致北至今中蒙边界稍北,东至辽河以西,西到今新疆哈密-吐鲁番一带,南界在今黄河以南今河南中部及山东西北一带,国土面积约为200 万平方公里。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的界线大致在黄河、今山西西南、河南西部、湖北北部一线,国土面积东魏约 71 万平方公里;西魏约 98万平方公里。后北齐继承了东魏的疆域,面积约91 万平方公里。北周取代西魏后,占领了南朝陈的西部地区(在今云贵川一带),其领土面积大为扩展,极盛时约 271 万平方公里。北朝的都城,北魏最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迁都洛阳。东魏至北齐时以邺城(今河北临漳)为都城,西魏、北周则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城。</h3><h3><b> 三、南北朝行政区划<br></b><b> 1、南朝承袭东晋,</b>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州设刺史,郡设太守,县设令、长。与郡同级的有王国和公国,设内史和相。<br><b> 2、北朝承袭十六国</b>,如同南朝一样为州、郡、县三级制。北朝还设有负责地方军政的行台、管理数州军事的都督、总管等。在重要的军事要地还设有镇、戍制,镇由镇将管理,镇下置戍、由戍主管理,镇、戍辖区内不设郡县,以军镇统户;其中又以巩固首都平城及北部边疆(今内蒙古中西部及冀北一带)的六镇最为重要。<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2节 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h1></b><b> 南北朝时,</b>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图显示,河套地区(含今五原县境)实行的是军事镇、戍制度。<br><b> 一、北魏时属于北部边疆六镇之一的沃野镇镇戍地</b>,治所在今内蒙乌拉特前旗黄河岸边。<br><b> 二、西魏时仍为沃野镇镇戍地,</b>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南部黄河岸边。<br><b> 三、北周时为永丰镇辖地</b>,治所在今内蒙古巴市临河区北部。</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第3节 附录</b></h1><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一、北魏统一北方占据河套地区</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北魏:</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386-534年,历149年、传12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原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的大兴安岭一带。北匈奴西迁后,拓跋部先后迁移游牧到漠北、云中(今呼市托克托)、盛乐(今呼市和林格尔)一带。西晋末年曾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等建立代国(315年~376年),后被前秦攻灭。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趁前秦淝水战败之机复国,建立北魏,势力日益强大。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并占据了整个河套地区。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改革并改姓元氏。至孝明帝元诩时期胡太后临朝执政,北魏达到极盛。然而相继发生大乘之乱、宣光政变、六镇起义、河阴之变,北魏由盛转衰。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二、北魏六镇</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1、设置原因:</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在北魏前期,为了防御柔然等北方民族的侵袭,同时也为了护卫首都平城,在平城以北的塞北一带建立了六个军事重镇,后又在北部及西北部增设了数个军镇。</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2、设置时间:</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六镇的具体设置时间记载不详。大约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386-409年)至太武帝拓跋焘在位(424-452年)期间。</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3、六镇名称及治所</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1)沃野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始置于汉时沃野县故城,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太和十年即486年,迁至汉时朔方故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乌拉特前旗南黄河岸边。正始元年(504),又迁于今内蒙古五原县东北,乌加河北。</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河套地区(含五原县地域)隶属沃野镇管辖。</b></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2)怀朔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在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后523年改置为朔州。</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3)武川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后528年改镇为郡,更名神武郡,属朔州。</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4)抚冥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b style="color: inherit;">5)柔玄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今内蒙古兴和县西北。</span></div><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6)怀荒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今河北张北。</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在六镇东面,后又增设有御夷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在今河北赤城西北,武泰元年即528年改镇为州。</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三、六镇起义(523-525年)</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1、起义原因:</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北魏初建时,北方六镇是北部边疆的一道生命线,六镇军队在国家军事、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和较高特权,官兵待遇很好地位很高。北魏迁都洛阳后特别是北魏末年,边镇地位衰落被边缘化,原本的贵族将士沦为低贱阶层,身分与待遇大幅下降。上层和地方官吏贪污腐败严重,对边镇军民的剥削层层加码,最终导致社会矛盾彻底爆发。</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2、起义经过</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523 年,怀荒镇军民因灾荒请求镇将开仓赈济,遭拒绝后怒杀镇将,揭开起义序幕。524年,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率部起兵,聚众杀镇将,攻占沃野镇,号召六镇军民响应。</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起义得到各族民众的大力支持</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起义军规模持续扩大,迅速蔓延席卷边疆六镇。起义军曾先后攻占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完全控制六镇区域。受六镇起义的影响,还引发了关陇起义(524-530 年)和河北起义(525-529 年)。</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起义波及的地区</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含今内蒙古中西部、河北省中北部、陕西省中部、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起义军初始规模为10-15万、峰值时约20万人;前后参与人数累计超百万之多。</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北魏因镇压起义兵力不足</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竟派使节带礼物出使柔然(六镇的防御对象),请求柔然帮助平叛。柔然可汗阿那瑰曾率兵十万参与镇压起义。在北魏柔然联军的联合镇压打击下,六镇起义及关陇起义、河北起义于530年最终失败。</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3、历史影响:</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六镇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六镇起义及引发的其他起义对北魏政权与政治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推动民族融合与边疆社会重构;催生了新兴的地方军阀集团与北朝政权更迭,北魏于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傀儡政权,最后更迭为北齐和北周两国。</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四、破六韩拔陵</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破六韩·拔陵,</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又名出大汗·拨陵,匈奴族,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人,北魏后期六镇农民起义领袖。</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523年,怀荒镇军民因粮荒杀镇将起义</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524年,沃野镇首领破六韩·拨陵起兵响应,起义迅速蔓延至边疆六镇。</span></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color: inherit;"> 525年,六镇起义在北魏</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weight: 400;">和柔然的联合镇压打击下最终失败。破六韩·拔陵兵败后下落不明(大概率被杀)。</span></div></b><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注:百度《出大汗·拨陵》词条说:出大汗·拨陵,又名破六韩·拔陵,六镇起义领袖,曾率起义军转战于河北、淮河一带,一直坚持斗争十三年之久。537年,在与北魏大军的作战中,出大汗·拨陵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可是,主流史学观点认为,这种说法缺乏可靠史料支撑,大概率是误记或混淆了起义领袖的事迹】</div></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片展示</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北朝概念示意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朝开国皇帝画像</b></div><div>(下图1-4分别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画像、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画像、南朝梁武帝萧衍画像、南朝陈武帝陈霸先画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朝皇帝序列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朝皇帝世系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朝·北魏帝王图像</b></div><div>(下图1是北朝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塑像;下图2是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塑像;下图3是北朝-北魏冯太后画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朝·北周北齐人物画像</b></div><div>(下图1是北朝-北周奠基者宇文泰画像;下图2是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画像;下图3是北朝-北齐首任皇帝文宣帝高洋画像;下图4是北朝-北齐著名人物兰陵王画像)</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朝皇帝序列图</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朝皇帝世系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北朝对峙形势疆域图</b></div><div>(下图1是南宋与北魏对峙时期疆域图449年;下图2是南齐与北魏对峙时期疆域图497年;下图3是南梁与东魏西魏对峙时期疆域图546年;下图4是南陈与北齐北周对峙时期疆域图572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朝各朝疆域图</div><div>(下图1是南朝刘宋、萧齐疆域图;下图2是南朝萧梁疆域图;下图3是南朝陈疆域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朝各朝疆域图</b></div><div>(下图1是北魏疆域图497年;下图2是西魏疆域图546年;下图3是东魏疆域图;下图4是北周疆域图;下图5是北齐疆域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行政区划~州郡治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沃野镇西安州夏州地图</b></div><div>(下图1是北魏沃野镇(后套地区)西安州夏州地图;下图2是北魏沃野镇地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魏历史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魏约546年历史地图;下图2是西魏主体部分地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魏行政区划~州郡治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魏沃野镇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魏546年时沃野镇(后套地区)五原郡朔方郡地图;下图2是西魏546年时的沃野镇地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周历史地图</b></div><div>(下图1是北周历史地图;下图2是北周主体部分地图)</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周行政区划~州郡治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周永丰镇五原郡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北周时永丰镇(后套地区)五原郡朔方郡地图;下图2是北周永丰镇地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统一北方地图</b></div><div>(下图1是北魏统一北方示意图;下图2是十六国时期的北魏地图-409年;下图3是北魏统一北方后与南宋对峙图-449年;下图4是北魏与南齐对立形势图-497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魏六镇及起义地图</b></div><div>(下图1是北魏六镇位置图;下图2是北魏六镇起义及引发河北、关中、关陇等地起义示意图;下图3是六镇起义最终导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br></div> 本集美篇现在为未完成作品。<br><b>热烈欢迎您继续观看本人的其他美篇作品!!<br>下列-个美篇链接,请您用手指点击后,可以继续观看:<br><br>衷心感谢您观看本人的美篇作品!!<br>祝福您及家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br><br></b><h1><b>文字及编辑:大龙<br></b><b>图片:来源于网上</b></h1>

下图

河套

东晋

前秦

三国

疆域

后赵

地区

北魏

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