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双峰寨 情满丹霞山

两木也成林

<p class="ql-block"> 时光轻轻推了一把,五十二年前,我们怀揣着城市的书卷气,一头扎进大埔的山野,将青春深埋于红土之中。那时谁曾料想,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纸邀约竟如命运之手,牵引我们在丹霞山下重逢——一场迟来却注定的奇遇,在山水之间悄然开启。</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屋内暖光流淌,红幅高悬:“上山下乡52周年小聚”,字迹沉稳有力,仿佛心跳敲击着岁月的节拍。我们笑着入座,有人轻整衣领,有人悄然拭去眼角的微光。花束静立桌前,宛如当年谁悄悄放在知青点窗台的那一捧野菊,未曾言语,却已道尽千言万语。那一刻,时光倒流,情意如初。</p> <p class="ql-block"> 镜头再次亮起,笑容在快门开启的瞬间凝固。我们不再年轻,但眼中的光芒从未熄灭。有人站得笔直,仿佛仍是当年扛着扁担走在田埂上的少年;有人依偎老友,低语几句便笑出泪花。时间如丹霞岩层,层层叠叠沉淀记忆,而我们,正是那最温暖的一脉。这场重逢并非偶然,而是半生风雨后,命运悄然安排的一场奇遇——在双峰寨的怀抱里,我们终于找回了彼此,也找回了那个未曾走远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大埔小学同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  大埔小学同年级同学</p> <p class="ql-block"> 更巧的是,这一天竟是廖群思同学的生日。生日与知青纪念日重合,仿佛命运悄悄打了个结,将个人的年轮与集体的记忆紧紧缠绕。桌上蛋糕烛光摇曳,大家举杯相庆,笑声在屋内回荡。那一声“生日快乐”喊得格外响亮,仿佛不只是为一人庆生,更是为那段共同走过的岁月祝酒。那一刻,我们既是年近七旬的长者,也是十七岁的少年,在时光的缝隙里,重逢了最真实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仁化县农民暴动纪念馆,脚步不自觉地放轻。每一件文物都在低语,讲述着血与火的过往。泛黄的照片、斑驳的枪械、手写的传单,不是冰冷的陈列,而是滚烫的记忆。我们伫立展柜前,沉默良久。那段历史从未远去,它曾真实地影响过我们的命运。正是在那样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踏上了山下乡的道路。如今回望,不为沉湎,只为铭记——铭记那些牺牲与坚守,也铭记我们这一代人,在风雨中始终未曾熄灭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双峰寨静立于秋色之中,青砖灰瓦,炮楼耸立,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百年的风云变幻。它始建于清末,历时十六载建成,曾是乡民自保的堡垒;1928年,“双峰寨保卫战”在此爆发,血染城墙,气壮山河。如今,它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精神地标。我们沿廊道缓缓而行,指尖轻触斑驳砖墙,仿佛听见了当年的呐喊与守望。这里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青春的回响——我们曾在这片土地上流汗、流泪、成长,而双峰寨,始终默默凝望着我们归来。</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寨前偶遇久居国外的李穗同学。他风尘仆仆归来,笑容却如少年初见般清澈。那一刻,众人怔住,随即爆发出热烈欢呼。蓝德林同学笑道:“有缘千里来相会,这真是奇石奇缘奇遇!”是啊,丹霞的奇石见证了这场重逢,双峰寨的石墙收藏了这份深情。我们曾以为岁月会冲淡一切,可当彼此相视一笑,才明白——有些东西从未走远:那是青春的底色,是命运的伏笔,是五十多年后依然能让我们热泪盈眶的,那份纯粹的同学情。</p> <p class="ql-block">  大埔县虎山中学73届高二(5)班同学</p> <p class="ql-block">   这场相聚,不在繁华都市,而在山水之间;不在喧嚣时刻,而在静默回望。我们不是来告别过去,而是来确认:无论走得多远,总有一群人,一段情,一座寨,静静地等你归来。奇遇双峰寨,情满丹霞山——这不仅是一次重逢,更是一场灵魂的归途。</p> <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几天了,知青群里仍然反响热烈,余波荡漾。廖群思同学写下发自肺腑的感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丹霞为证,情谊长青</p><p class="ql-block"> ——记上山下乡52周年韶关丹霞山小聚</p><p class="ql-block"> 一、 天时:金秋为约,岁月如歌</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当时光的指针划过第五十二个年轮,我们选择了深秋的韶关丹霞山。这无疑是一次“天时”的完美契合。</p><p class="ql-block">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丹霞山色在澄澈的秋光中显得愈发绚烂赤诚,一如我们历经岁月沉淀却愈发醇厚的情感。五十二年,足以让青丝成雪,却未曾磨灭刻在骨子里的知青情谊。这个时间,是对我们青春岁月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跨越半个世纪友谊的庄重庆典。秋意虽凉,人心却暖,这恰到好处的时节,为我们的小聚铺就了最温暖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二、 地利:奇山奇石,奇缘汇聚</p><p class="ql-block"> “地利”,在于我们选择了丹霞山这片神奇的土地。这里不仅有阳元石的雄浑与阴元石的幽秘,象征着生命的原始与坚韧,仿佛映照着我们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勃发的青春;更有锦江如带,缠绕于赤壁丹崖之间,宛如我们绵长不绝的思念。</p><p class="ql-block"> 而最令人惊叹的“奇缘”,发生在双峰寨。我们竟在此巧遇了从美国远道而归的李穗同学兄妹!这看似偶然的相遇,实则是深厚情缘的必然。在象征着重逢与坚守的寨门前,他乡遇故知,让所有人都惊喜万分。丹霞的山水见证了我们集体的青春,此刻,又见证了这一场不期而遇的惊喜,为此次聚会添上了最富传奇色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三、 人和:情谊交织,感恩有你</p><p class="ql-block"> 这次聚会的灵魂,在于“人和”。它汇聚了人世间最珍贵的情感层次:从两小无猜的小学同班同学,到“同饮一口井水”的邻里发小;从共享青春理想的初高中同窗,到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同吃一锅饭、同干一样活”的知青战友。这种由乡情、友情、同学情熔铸而成的“知青情”,是任何情感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烙印。五十二年后重聚,一个眼神便能唤回当年的记忆,一声乡音便能消弭半个世纪的隔阂,欢声笑语间,仿佛我们都未曾老去。</p><p class="ql-block"> 聚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两位核心人物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一要衷心感谢老班长德林同学。是他,振臂一呼,用心召集,将散落四方的我们重新凝聚在一起。这份号召力,源于他半个世纪以来不变的担当与热忱,他是我们情感网络中不可或缺的枢纽。</p><p class="ql-block"> 二要深切感谢伊敏夫人。她用镜头和爱心,精准地捕捉了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将我们的欢笑、感动与重逢的喜悦,永远地定格在了时光里。是她,让这次聚会的记忆变得可视、可感,成为我们未来可以反复摩挲的珍贵宝藏。</p><p class="ql-block"> 结语</p><p class="ql-block">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共同谱写了这首属于我们的金秋欢歌。丹霞山的赤诚,是我们情谊的象征;五十二年的风雨,是我们彼此的见证。相聚虽短,情谊长存。让我们怀揣着这份美好,期待下一次的重逢!</p> <p class="ql-block">  (编者:本人不是创作者,只是一个搬运工。素材由各位知青战友提供,尤其感谢陈夫人郭姐拍摄的高水平短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