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古镇印象(副本)—拜谒杨振宁舊居 【附】悼文 《九十抒怀》 信

云居天柱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p><p class="ql-block">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b><i>杨振宁</i></b>先生!</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b><i>杨振宁</i></b></p><p class="ql-block"><b><i>杨振宁教授的旧居地</i></b></p><p class="ql-block"><b><i>聪颖稚童</i></b></p><p class="ql-block"><b><i>杜致礼 杜隶明</i></b></p><p class="ql-block"><b><i>胡适题词</i></b></p><p class="ql-block"><b><i>温馨家庭 杨武之</i></b></p><p class="ql-block"><b><i>四古巷</i></b></p><p class="ql-block"><b><i>崭露头角</i></b></p><p class="ql-block"><b><i>普林斯顿 大师云集</i></b></p><p class="ql-block"><b><i>归根清华</i></b></p><p class="ql-block"><b><i>杨振宁与幸福邮局  </i></b></p><p class="ql-block"><b><i>宇称不守恒定律 杨- 米尔斯方程</i></b></p><p class="ql-block"><b><i>荣膺诺奖</i></b></p><p class="ql-block"><b><i>人间晚睛</i></b></p><p class="ql-block">手<b><i>蓄电池</i></b></p><p class="ql-block"><b><i>结束语</i></b></p><p class="ql-block"><b><i>一尺巷</i></b></p><p class="ql-block"><b><i>【附】</i></b></p><p class="ql-block"><b><i>1.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i></b></p><p class="ql-block"><b><i> —</i></b><i>2025年10月18日 《人民日报》</i></p><p class="ql-block"><b><i>2.《九十抒怀》</i></b></p><p class="ql-block"><b><i>3.杨振宁子女致翁帆</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i>杨振宁</i></b></p><p class="ql-block">著名物理学家,首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1日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家宅。父亲杨武之,著名数学家。母亲罗孟华,三河人。杨振宁幼时生活在合肥城内和三河,6岁随父母往厦门并上小学,1929年秋迁居北平,1933年考上崇德中学,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短期就读合肥庐州中学(今合肥一中),随校迁三河就读,随即上昆明昆华中学,1938年秋考上西南联合大学。</p><p class="ql-block"> 1945年夏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1950年应聘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与陕西米脂人杜致礼结婚。</p><p class="ql-block"> 1956年夏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随后为实验所证明,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6年夏转往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交流。</p><p class="ql-block"> 1999年退休,兼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先后受聘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p><p class="ql-block"> 自谓一生中最感到自豪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p> <p class="ql-block"><b><i>杨振宁教授的旧居地</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旧居,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古南街,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旧居,是一座具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民间宅院,是中国国内仅存的一处杨振宁旧居。</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旧居的前身原为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后因战乱而几经变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少年杨振宁随庐南中学迁至古镇三河肥南中学(今三河中学)读书,并与母亲在此寄住。旧居具有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为三进三落的庭院,从前厅透过玄关扇门,可以一眼望穿至后院后厅。前厅右侧设有杨振宁博士的巨幅照片及电视音响设备,专门播放有关杨振宁的专题片和记录片。中厅是旧居的主体部分,陈列着杨振宁先生的图片与实物资料,记录了他从少年求学到青年获奖,再到留学授教、回归故里的奋斗历程。杏园和后厅则是少年杨振宁读书起居的地方,后门直通古镇有名的一人巷,巷长约30多米,环境幽静。</p> <p class="ql-block">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 亚热带季风气候</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中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古南街</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 8:00-17:30</p><p class="ql-block">门票价格</p><p class="ql-block"> 30元</p> <p class="ql-block">1929年杨振宁与父亲母亲合影于厦门,时杨武之在厦门大学执教。</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的校门,杨武之当时就任教于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5年杨振宁摄于清华园家院中。</p><p class="ql-block">时父亲以年休假在德国留学。</p> <p class="ql-block"><b><i>聪颖稚童</i></b></p><p class="ql-block">A Bright Bo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文鞭影》</p><p class="ql-block">1926 年4岁,母亲罗孟华开始教他认字,一年多后认得汉字 3000 多。5岁始念的头一本书是《龙文鞭影》,</p><p class="ql-block"> 6.岁在父亲面前已能把“龙”文背得非常之熟了。虽然只是机械地背诵而不能解释书中的意思,但父亲还是高兴地送给他一支钢笔,这种“自来水”的笔是小振宁从未见过的洋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和杜致礼,翁帆1996年在汕头合形。</p> <p class="ql-block">1947年的杜致礼。</p><p class="ql-block"> 这是杜致礼在美国纽约圣文森学院留下的一张照片,20岁气质不凡。</p><p class="ql-block">【注1】</p><p class="ql-block"><b><i>杜致礼</i></b></p><p class="ql-block">(1927年12月29日—2003年10月19日)是陕西米脂人,中国国民党抗日将领<b><i>杜聿明</i></b><注2>之女,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第一任妻子,以其优雅气质和家庭奉献被誉为“成功男人背后的伟大女人”。‌</p><p class="ql-block">【注2】</p><p class="ql-block"> <b><i>杜隶明</i></b></p><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9年获特赦。</p><p class="ql-block"> 1961年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后相继被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等职。</p> <p class="ql-block"><b><i>胡适</i></b>为杨振宁、杜致礼夫妇新婚题词。</p> <p class="ql-block">【温馨家庭】</p><p class="ql-block">Loving Familly</p><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与父母</p><p class="ql-block">Chen Ning Yang and His Parents</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i>杨武之</i></b></p><p class="ql-block"><b><i> </i></b>(1896-1973年)原名克纯。安徽合肥人。</p><p class="ql-block"> 安徽省立第二中学、北京高等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合肥省立第二中学、安庆省立第一女师教书,后考取省官费留美,1927年获数学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并任清华数学系主任。1933年以休假赴德进修研究一年,再获博士学位,并返清华,又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昆明师范学院、大同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曾发现并推荐或培养了华罗庚等一大批数学人才,有多种论著问世。子杨振宁,因在宇称不守恒的研究上作出重大贡献,和李政道同获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史出版社《安徽近现代史辞典》“杨武之”条</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人纯真谦虚,力争上游,是接触过他的人都有的印象。父亲给我们子女们的影响很大,从我自己来讲:我小时候受到他的影响而早年对数学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后来进入物理学工作有决定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在杨武之先生追悼会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b><i>四古巷</i></b> </p><p class="ql-block">Sigu Lane</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生于合肥城内四古巷家宅。宅共七进,每进三间。前三进租给启源泰药店,后四进自住。杨振宁在第五进东正屋出世时,父亲正在怀宁(今安庆市)执教,故沿振辈,给儿子取名振宁。</p> <p class="ql-block"><b><i>崭露头角</i></b></p><p class="ql-block">Early Academic Accomplishment</p><p class="ql-block"> 1954年,杨振宁和美国教授米尔斯创立的非交换规范场论,后来被称作格一场尔斯场或杨-米尔斯方程。物理学界许多人认为此为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当时,杨和米尔哥量有继续发展下去。后来戴森讲道:“我要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照范场,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p><p class="ql-block"> 而和巴克斯特创立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也为后来量子力学和拓补物理输出了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i>普林斯顿</i></b> </p><p class="ql-block">大师云集</p><p class="ql-block"> Learning from Masters</p><p class="ql-block"> 1949 年春天,奥本海默到芝加哥大学做了一个演讲,那时候奥本海默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院长。杨振宁知道普林斯顿囊括了戴森、约斯特、卡普洛斯和卢廷格等才华出众的理论物理学家,甚至诺贝尔奖得主泡利、朝永振一郎都要去访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自然立即成为杨振宁优先选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去找了费米和泰勒,请他们写介绍信给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接到了介绍信,立即邀请杨振宁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去访问一年。杨振宁对于坐落在普林斯顿大学南边树林中间的高等研究院,感觉非常满意,特别是其中还有他最为心仪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一家人和李政道一家人在鲁林斯顿的条密合形。</p> <p class="ql-block"><b><i>归根清华</i></b> </p><p class="ql-block">Teaching in Tsinghua University</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9年5月,杨振宁从纽约市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旋接受邀请,到清华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兼职。欣欣向荣的中国,令寻根认祖者、发展创业者“纷至沓回”,“海归”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荣誉和光环满身的科学巨匠从大洋彼岸入住清华园,并没有安度晚年享清福,而是继续钟情于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这位功成名就的美籍大科学家,选择落户清华园并申请永久中国绿卡。他把在清华的居室命名为“归根居”,并从给本科生授课开始他新的执教生涯,为此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p><p class="ql-block"> 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p><p class="ql-block">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p><p class="ql-block"> 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p><p class="ql-block"> 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p><p class="ql-block"> 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和高等研究院的毕业生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b><i>杨振宁与幸福邮局</i></b></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13日,“幸福邮局”名誉局长聘任仪式在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隆重举行。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领导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颁发幸福邮局名誉局长聘任证书。受聘仪式上,杨振宁先生愉快地回忆了在合肥三河古镇的童年生活,他表示,自己始终关注合肥区划调整及各方面发展变化,对家乡合肥获得全国幸福城市表示由衷高兴。他高度赞扬了中国邮政一直以来为广大人民提供的优质高效服务,对能够成为中国邮政的一员,并在家乡-全国最幸福城市合肥担任幸福主题邮局名誉局长,用邮文化打造亲情、友情、爱情的幸福快递平台而深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b>宇称不守恒定律</b></p><p class="ql-block"> The Law of Parity Non-conservatio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所谓“宇称”,可理解为“左右对称”或“左右交换”。对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事物中,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左右对称也是人们的普遍“宇称”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认识。在物理学中,对称性指的是物理规律在某种变换下的不变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物理学家们相信,所有自然规律在这样的镜象反演下都保持不变。</p><p class="ql-block"> 针对当时发现的一些新粒子有着令人非常迷惑的现象却无法解释,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展开研究。他们大胆设想,左右对称宇称不守恒</p><p class="ql-block">即宇称守恒这件事差不多完全对,却不是完全都对,不是绝对的对,在弱力量里不对,在弱力量里宇称不守恒。他们提出,用一组设备,再用另一组如同前者的镜中映象的反过来的设备,两组同时做以弱力量为主要环节的实验以确证不对称。</p> <p class="ql-block"><b><i>杨- 米尔斯方程</i></b></p><p class="ql-block"> Yang-Mills Equation</p><p class="ql-block"> 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杨-米尔斯理论是电弱统一的核心,同时也是标准模型的基础,大一统理论的指路明灯,当代前沿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能够比肩广义相对论的巨大成就。1994年美国富兰克林学会将鲍尔奖金颁发给杨振宁,文告中明确指出“这个理论模型,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列,并肯定会对未来几代人产生相类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千年难题</p><p class="ql-block">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基思·德夫林的《千年难题-一七个悬赏1000000 美元的数学问题》中,第66页的标题是“现代物理学的圣杯”,即杨 -米尔斯理论。</p><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50年代,杨-米尔斯理论却似乎和现实没有瓜葛,直到70年代以后,属于它的时代才到来了一一它构成了获1979 年、1999年和2004年三项诺贝尔物理学奖成果的理论基础。</p> <p class="ql-block"><b><i>  荣膺诺奖 </i></b></p><p class="ql-block"><b><i> </i></b> 1957 年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p><p class="ql-block">杨振宁(左一)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p> <p class="ql-block">领奖台上,杨振宁(左)和 李政道 风华正茂。</p> <p class="ql-block">瑞典国王陪同杜致礼步入诺贝尔奖典礼后的晚宴大厅尔奖颁奖典礼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按西方礼仪,杨振宁则陪伴着瑞典王后入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陪伴着瑞典王后入场,两人不时交流着科学与文化话题。</p> <p class="ql-block">杨振宁和翁帆十指相扣相互扶持,人间晚睛般的浪漫爱情。</p> <p class="ql-block"><b><i>人间晚睛</i></b></p><p class="ql-block">Love in Late Years </p><p class="ql-block"> 2003年10月19日,杜致礼病逝。2004年12月24日,圣诞节的头一天,82岁的博士杨振宁和28岁的硕士翁帆在广东汕头登记结婚。他们初相识于1995年汕头首届国际华人物理学大会期间,时翁帆作为在校大学生抽调为杨振宁杜致礼服务。当杨振宁因新的姻缘为公众舆论所强烈关注时,他坦然应答:"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毕竟是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承受。确实也是有些人觉得这个跟一般的情形不一样,有些人很天然的就有一些反感。翁帆跟我这两天在看一个电视连续剧叫做《人间四月天》,是讲徐志摩的,那里面其实主要讲的,就是说一个新思潮之下的人跟许多旧时的人想法之间有许多很大的冲突,在那个情形之下,出的一些也可以说悲剧。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后来他和翁帆面对媒体的谈话出了一个集子,书名就叫《人间重晚晴》。</p> <p class="ql-block"><b><i>手蓄电池</i></b></p><p class="ql-block">试一试:</p><p class="ql-block">请把双手分别压在铝板和铜板上,看看电流表,为什么会指示有电流呢?</p><p class="ql-block">想一想:</p><p class="ql-block">汗液是电解液,含有正负离子,负离子与铝板发生化学反应,铝板集聚负电荷,铜板集聚正电荷,铝板上的电子通过电流计向铜板移动,产生了电流,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原电池。</p><p class="ql-block">电池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的材料与电解液发生反应,两种不同材料为正负极,用电线连接正负极即有电流。人们做了大量尝试寻找哪种材料和电解液制造的电池好。1800年,伏特将锌片、浸了盐水的纸和银片交替堆叠制造了第一块电池;汽车用的铅酸蓄电池的电极是铅、二氧化铅,其电解液是强硫酸;常见的AA电池的电极是锌、碳,其电解液是酸性糊状液;金霸王等碱性电池的电极为锌、二氧化锰,使用碱性电解液;镍镉电池的电极为氢氧化镍、镉,氢氧化钾作为电解液。</p><p class="ql-block"> 请你尝试使用易拉罐、盐水、铁钉做一个电池;</p><p class="ql-block">想一想</p><p class="ql-block">把什么材料插入西红柿来做一个电池?✍️</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著名物理学家、华人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少时与母亲曾一同寄住的地方,也是国内仅存的一处杨振宁旧居。这幢老宅和布展是人文古韵、科学文化的汇聚。杨振宁跟随母亲寄居三河,在这里度过少年生涯的一段,留下他起居休憩、苦心向学的痕迹,这对他日后的登顶学界、荣膺诺奖的影响不言而喻。 </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的一生是上下求索之路,杨振宁的学问造诣攀登科学极顶,杨振宁的文化见解融贯中西精粹,杨振宁的生活在生命的黄昏晚晴。归根于故土,指路于后学,堪称“融汇东方传统文化的师表,吸纳西方先进科学的楷模。”</p> <p class="ql-block">【附】<b><i>沉痛悼念!杨振宁逝世,享年103岁</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摘自</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8日 《人民日报》</p><p class="ql-block">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29年随父母来到清华园。1938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2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1944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赴美留学,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员,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现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在该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应邀担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现名为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是与麦克斯韦方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础物理理论之一。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革命性思想,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发现了一维量子多体问题的关键方程式“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统计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数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场论、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等物理学多个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对这些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他是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科学院的外籍院士,获颁国内外二十余所知名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还获得了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富兰克林奖章、昂萨格奖、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众多荣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毕生心系家国,为祖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国访问,掀起大批华裔学者访华热潮,被誉为架设中美学术交流桥梁第一人,后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议恢复和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他亲自募集资金设立“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持续资助中国学者近百人到美国进修,这些学者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献策、发挥了重要影响。回到清华之后,他把高等研究院的发展作为自己的新事业,为清华大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p><p class="ql-block"> <b><i>杨振宁先生永垂不朽!</i></b></p><p class="ql-block">来源:清华大学</p> <p class="ql-block"><b><i>一尺巷</i></b></p><p class="ql-block">三河古镇一尺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的三河古镇,有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巷——一尺巷。这条小巷不仅以其狭窄的空间和古朴的建筑吸引着游客的目光,更因一段流传至今的感人故事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故事发生在清朝年间,三河古镇是一个繁华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人烟稠密。在这样的背景下,镇上的张家和李家成为了当地的两大名门望族。张家以经商起家,家境殷实;而李家则世代为官,权势显赫。两家虽然地位不同,但一直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着古镇的安宁与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和李家在宅基地的问题上产生了纠纷。原来,两家的宅邸相邻,中间有一块空地,双方都想将其纳入自己的领地。为此,两家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升级,甚至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张家人中有一位智者提出了一个建议:与其为了这块小小的空地而伤了和气,不如各退一步,将这块空地作为公共通道,供镇上的人们通行。这个建议得到了张家大多数人的赞同,并主动向李家表达了和解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家听后,深感张家的诚意与大度,也意识到继续争执下去只会损害两家的声誉和利益。于是,李家欣然接受了张家的提议,并决定将自家的院墙拆除一部分,以便让出更多的空间给这条新形成的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条宽仅一尺、长约百米的小巷诞生了。它不仅解决了张家和李家的宅基地纠纷,还成为了连接两家情感的纽带。从此,这条小巷被命名为“一尺巷”,寓意着“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谦让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一尺巷已经成为三河古镇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宽容与谦让。</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时,宽容与谦让是多么重要。它们不仅能够化解纷争、促进和谐,还能够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p> <p class="ql-block">《九十抒怀》</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在九十岁时创作的诗题为《九十抒怀》(英文名:On Reaching Age Ninety),该诗以中英文双语形式表达了他对一生的回顾与感悟,‌核心内容为“我的一生是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内容与背景</p><p class="ql-block">‌完整诗句‌:</p><p class="ql-block">On Reaching Age Ninety</p><p class="ql-block">Mine has been</p><p class="ql-block">A promising life, fully fulfilled,</p><p class="ql-block">沐光而行的一生,如斯如愿;</p><p class="ql-block">A dedicated life, with purpose and principle,</p><p class="ql-block">理想奉献的一生,不屈不折;</p><p class="ql-block">A happy life, with no remorse or resentment,</p><p class="ql-block">幸福圆满的一生,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该诗写于杨振宁快满九十岁时(约2011年),由夫人翁帆翻译并公开发表于其悼文中。诗中“沐光而行”等词句呼应了他回国定居清华园后“耄耋新事业,东篱归根翁”的晚年心境。‌‌</p> <p class="ql-block"><b><i>  杨振宁子女致翁帆</i></b></p><p class="ql-block">4:20 4G 100 </p><p class="ql-block">帆帆姨: </p><p class="ql-block"> 提笔写下这封信,满含我们对您的感恩与敬意。二十余载春秋,您以温柔而坚定的陪伴,为父亲的晚年筑起了最温暖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犹记当年,外界对这段缘分诸多争议,您却以纯粹的初心,悉心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冬日里为他系好围巾,远行时每走十余分钟便坚持停歇,生病时日夜守候床前。您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更是精神上的知己,陪他整理手稿、合著书籍,在清华园的小院中共享晨光与灯火,让父亲的晚年生活充实而安宁。</p><p class="ql-block"> 父亲曾说您是"上帝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而于我们而言,您是替我们守护父亲的亲人。您用时光证明了这份感情的真挚,用付出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如今,父亲能拥有圆满舒心的晚年,离不开您的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激,惟愿您往后岁月平安顺遂,被时光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子女敬上</p><p class="ql-block">02:14 弹</p><p class="ql-block">恭读这封信,内心满是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