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上午10 点,我们抵达了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景区。<br> 中国有三大名楼,即滕王阁、黄鹤楼和岳阳楼。前两座楼我都去过,此次前来参观岳阳楼,也算是填补了空白,了却了一桩心愿。<br> 岳阳楼景区的大门坐北朝南,是典型的中式传统建筑风格,充满古典韵味。其屋顶飞檐翘角,覆盖着青绿色的琉璃瓦,檐角处装饰着精美的脊兽,尽显古朴典雅之态。门楣上方高悬着一块蓝底金字的匾额,上书“巴陵胜状”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显然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名句。门柱上“岳阳天下楼,洞庭天下水” 的楹联,简洁有力地概括了岳阳楼与洞庭湖闻名天下的盛景。 进入大门,迎面的第一景观便是“五朝楼观”。这是一组以青铜微缩工艺复建的楼阁群,以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岳阳楼为原型,通过精准还原建筑形制与艺术细节,系统呈现了岳阳楼从唐代至清代的历史演变脉络。 据介绍,岳阳楼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建安二十年(215 年),当时东吴名将鲁肃在此修建“阅军楼”,作为操练水军的军事堡垒。历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称“巴陵城楼”、唐代名“南楼”的阶段,直至李白赋诗后,才正式定名为“岳阳楼”。其功能也逐渐从军事设施转变为文人雅士登临抒怀的胜地。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开篇写道:“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此处的“岳阳”指天岳山之南的广袤地域,而“楼观岳阳尽” 一句,不仅点明了楼的地理位置,还以“岳阳楼” 三字首次将楼名与地域特征紧密相连,实现了文学上的正式定名。这一名称旋即被后世文人沿用,取代了此前所有别称。<br> 岳阳楼自东汉始建以来,历经57次重修,每次重建因时代审美与技术差异呈现不同风貌。“五朝楼观”以直观方式让游客感受岳阳楼 “屡毁屡建、文脉不绝” 的文化韧性。<br> 五座楼阁沿水系错落布局,倒影摇曳,与周边古木、碑刻相映成趣,营造出 “一步跨越千年” 的时空意境。<br> 欣赏完“五朝楼观”,我们依次参观了双公祠(纪念范仲淹与滕子京)、七星碑廊(历代名人题刻),来到了岳阳楼下。 初看岳阳楼,它呈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太过低矮,不像滕王阁、黄鹤楼那般高大气派。通过介绍得知,岳阳楼通高 19.42 米,由四根直径 46 厘米的楠木金柱支撑,整座楼没有一颗铁钉,完全依靠插榫法连接。其独特的盔顶设计堪称国内孤例,形状犹如古代将军的头盔,顶部宝顶由六颗琉璃珠叠砌而成,重达约1吨,虽历经风雨,却依旧巍然屹立。 据介绍,岳阳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1880 年)重建,1983年落架大修时秉持“整旧如旧”原则,保留了55% 以上的清代原构件,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构的古建筑。<br> 如今,岳阳楼上东、西两面的匾额“岳阳楼”三字,乃郭沫若所题。经查阅资料可知,1961年岳阳楼修缮后,报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匾额。毛主席提议,由郭沫若题写了这块匾额。其字迹飘逸潇洒、气势开张。黑底贴金的匾额由 7 块古旧金丝楠木制成,悬挂在岳阳楼三楼东、西两面,堪称 “三湘第一匾”。<br> 进入楼内,只见装饰精美,二楼镶嵌的《岳阳楼记》紫檀雕屏为清代书法家张照手书,笔法刚劲。三楼陈列的毛泽东主席手抄的杜甫《登岳阳楼》诗雕,与楼外洞庭湖的浩渺烟波相映成趣。 今日阴天,站在岳阳楼上向西眺望,洞庭湖宛如一块被薄纱笼罩的银灰色绸缎,在天际的映衬下,浩渺得仿佛与天际相接,银灰色的湖面尽显辽阔无垠。一艘货轮缓缓驶过,恰似天地间的一叶扁舟,它缓缓犁开波纹,每一道涟漪都像是时光的褶皱,在这片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情思的水域上轻轻荡漾,仿佛在这巨幅绸缎上轻轻划过痕迹,愈发凸显出湖面的辽阔。<br> 远处,天空与湖水交融,雾气氤氲,整个画面弥漫着一丝朦胧的诗意,仿若一幅晕染开来的水墨画。这朦胧恰似《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注脚,即便没有晴日的明丽,这阴翳中的浩渺,也让人体会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浑,在朦胧间更显底蕴深厚。<br> 我们走下岳阳楼,从东面进入岳阳门通道。通道由巨型花岗岩条石砌成拱形门洞,高约4米,宽2米余,长42米,麻石铺地。走入其中,两侧石墙斑驳,尽显岁月沧桑,拱形的顶部结构规整,营造出一种幽深的空间感。<br> 通道西端门洞额镶嵌着青石横匾,“岳阳门”三个正楷大字,笔力遒劲。<br> 通道连接着岳阳楼的基座与外部,从通道内可感受到岳阳楼的巍峨气势。走出通道,可见石阶层层,一直通向建在洞庭湖边上的岳阳古城的西门。 我们又游览了三醉亭、仙梅亭、怀甫亭、小乔墓等景点,从景区北门走出。 走出岳阳楼景区,那座并非巍峨高耸的楼阁,始终在我脑海中萦绕。我满心疑惑:论高度,它比不上滕王阁飞檐翘角直插云霄;论恢宏气势,它没有黄鹤楼临江而立的磅礴大气,究竟为何却能稳稳地跻身中国三大名楼之列呢?<br>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我终于得出结论:是文字赋予的 “精神重量”。正是文字,让岳阳楼从单纯的“观景楼”转变为意义深远的“精神楼”。<br> 一想到《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 —— 支撑岳阳楼的,不是砖石木料堆砌的高度,而是文字所蕴含的强大力量。倘若没有《岳阳楼记》,岳阳楼或许仅仅是一座供人凭栏观赏湖景的普通楼阁罢了。然而,范仲淹笔下“衔远山,吞长江”这般生动的描述,让它成为承载山水磅礴气魄的绝佳载体,更凭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深邃哲思,成为世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地标。尤其是那句“先忧后乐”的振臂呐喊,将一座楼从私人观景的场所,升华成寄托家国情怀的象征。<br> 当我们登上岳阳楼,看到的不仅是洞庭湖水波翻涌的壮丽景象,更是在与千年前的范仲淹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感受那份超越个人得失的豁达与担当。<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洞庭天下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岳阳天下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楼名远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誉遍九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安二十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吴筑“军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白题诗后,</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始称岳阳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岳阳楼记》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檀精雕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张照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笔力见深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宋范仲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范文传千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楼意深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忧乐”韵长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激励代代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国献不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