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湖光与松影之间,静卧着一栋淡绿色的小屋——这便是白求恩故居。</p><p class="ql-block">屋前的草坪被清晨的露水轻轻打湿,房子周围的几棵红枫树在晨光中更加显得耀眼。每年秋天,整座小镇仿佛被温柔的火焰点燃。枫叶如霞,落在屋顶、台阶与那扇老旧的门前,像一封封来自岁月的信,寄托着人们对他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推开木门,屋内的陈设仍旧朴素:一张旧桌,一只手术箱,一副圆框眼镜,静静地躺在阳光的斑影里,一切仿佛都是从前的模样。墙上几张泛黄的照片和白求恩的绘画作品,既能让人体会到他的艺术天分,也让人仿佛能听见他行医救人的脚步声——那是一种坚定的温柔。</p><p class="ql-block">这所小屋,既是故乡的起点,也是理想的归处。它用最安静的姿态,守护着一个跨越国界的灵魂。</p><p class="ql-block">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出生于加拿大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的他才华出众,却不安于世俗的宁静。他行医为救人,更为拯救苦难中的人性。</p><p class="ql-block">他曾奔赴西班牙战场,投身反法西斯的火线,又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晋察冀根据地创建模范医院,培训医护人员,深入前线抢救伤员。1939年,他因感染而逝,年仅四十九岁。生命燃尽之时,他的心仍在闪光。</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道:“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p><p class="ql-block">对加拿大人而言,他是良知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对中国人而言,他是跨越山海的大爱之魂。</p><p class="ql-block">而那一片红枫,年年如约,将每一个秋天都染成他的颜色。</p><p class="ql-block">它们在风中摇曳,仿佛在低语——</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温暖,来自北方,也属于人类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