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2024年11月19日~12月7日,我与同学应年康老师一起,参团去了加勒比及中美洲,到访了美国、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巴拿马、哥斯达黎加、伯利兹、墨西哥和古巴8个国家及地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章作者为应年康老师。</b></p> 12月2日 星期一(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巴是我们这次旅行的重头戏。因为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去古巴颇费周折。我们曾经到过美国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围岛,在那里可以遥望只相隔几十公里的古巴。过去二地往返相当便捷,大作家海明威就是经常二边跑,二边都有其寓所。然而现在是可望不可及,美国与古巴之间是断航的。从美国到古巴必须绕道第三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巴是加勒比海北部的岛国。首都哈瓦那是古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巴国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974万。由于美国封锁,古巴经济极其困难,只有制糖和少数有色金属出口才能换点外汇。其次是古巴人在其它国家打工,汇回的外汇是国家的重要收入。古巴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有二样东西,一个是医疗,另一个是古巴的雪茄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巴是世界上仅有的共产党掌权的红色社会主义国家之一。也是西半球存在的唯一的杜会主义国家。由于去过古巴的人不多,西方传媒又是一味的负面报道,因此人们对古巴有一种神密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古巴是耳熟能详的。从小我们唱着"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喊着"古巴西,洋泾诺"的口号成长。古巴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一直是极其正面的形象。这么多年过去了,世界风云几经沧桑,现在的古巴怎么样了,这是我们很想到此实地观察一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两张图片源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一时许,我们到达哈瓦那机场,接机的中国导游老王是广东中山人。另一个地陪是黑人兄弟汉斯,汉斯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的汉语,随后又在古巴驻广州领事馆工作了一段日子,因此中国话说得很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出机场,大巴就帶我们去了革命广场。对古巴人来说,革命广场就是他们的天安门广场,在这个广场上,卡斯特罗宣告了古巴的独立。虽说广场的面积不是很大,但革命的象征意义很强。广场中间有一座碑,是纪念古巴的诗人、民族英雄、思想家何塞·马蒂,广场的一边是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办公楼和议会大厦。另外一侧是财政部、国防部和工业部大楼。在国防部和工业部大楼的外立面上悬掛着二幅巨大的抽象画,一幅是南美革命领袖切·格瓦拉,另一幅是古巴军队的第一大将,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奇怪的是这里没有看到古巴独立的创建者、古巴共产党第一书记卡斯特罗的雕像。据说卡斯特罗本人反对个人崇拜,在其当政时不许为其树碑。因此在古巴各地基本看不到卡斯特罗的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革命广场不远的市中心,座落着古巴第一高校哈瓦那大学。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学,目前在世界排名能跻进500名。特别是她的临床医学专业相当有名。从外观看,哈瓦那大学除了正门有着高高的台阶,看上去有点气派,而校舍並不怎样,规模似乎也不大。听导游介绍,古巴虽然很穷,但再穷也不穷教育。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很大,老百姓的受教育程度不亚于一般的发达国家。全国实行全民免费教育,连高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费补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瓦那大学旁边不远处,有一座古巴的中国城。说是中国城,其实只有短短的一条街。街道二边都是中餐馆,虽然打着中餐的牌子,但老板和大厨大都是当地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以前曾有十几万华人在古巴生活,由于各种政治运动,加上当地经济不振,很多中国人离开此地,去了美洲的其它地方发展。近几年情况有所好转,华人有所回流,有几家餐馆的大厨又开始由中国厨师掌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巴士载着我们沿海滨大道前行。只见海滨大道边的防波堤上,不断有海浪越过防波堤洒向路面。用中国文字来形容,那就是"浊浪涛天"、"拍岸惊涛"。有点像浙江海宁八月半的海潮,看得有点懵。</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视频,浪花冲上防波堤;</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海滨大道一拐弯就是哈瓦那最漂亮的一条主干道,路名为香榭丽大道,与法国巴黎凯旋门前的香榭丽大道同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瓦那的香榭丽大道相当宽敞,马路中间有一个叫中央花园的绿花带。在香榭里大道的二侧,排列着哈瓦那最有名气的建筑。有凯宾斯基酒店、国家博物馆、芭蕾舞剧院,再远一点是号称古巴小白宫的科学院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述所说的地标性建筑都是西班牙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这些建筑物排列在一起,有点像上海外滩的老建筑。只是哈瓦那香榭丽大道上的建筑,是纯一色的西班牙风格,格调更为统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街旁的建筑历史悠久,街上的小车也是老旧的款式。因为不多见,也就有了新鲜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哈瓦那大剧院,始建于1838年,现为芭蕾舞表演的国家级艺术场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剧院建筑“完美呈现加勒比海地区的新巴洛克建筑演化轨迹”,1982年随哈瓦那旧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视频,街边的艺人在表演:</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大巴行驶在哈瓦那市区的街道上,看到有不少类似我们上海原金陵路一样的连廊柱结构的遮阳道,看着有点亲切。</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视频,哈瓦那的“金陵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香榭丽大道确实漂亮,但我们拐过街角,来到与香榭丽大道平行的另一条马路,看到的却是破败不堪、多年失修的老房子。与香榭丽大道的光鲜亮丽相比较,这里看上去就像贫民窟。一幢幢西班牙型的公寓楼,当年也应该是价格不菲的住宅。而如今是门窗不全、百叶窗破裂、阳台上裸露出锈迹斑斑的钢筋。走在这些阳台的下面,真的担心随时会有东西坠落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马路边的许多破败的房屋,让坐在车上的我们感慨不已。在这些破旧的房子内还住有居民,从阳台上晾晒着的密密麻麻衣物来看,密度可能还不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么好的基础,整修一番,肯定能够成为别具一格的风情街。当地政府为什么不出来修缮一下呢?我想,作为地方当局,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辖下的城市街道市容环境破破烂烂。哈瓦那的市政之所以如此落泊,关键还是缺钱。</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视频,破旧不堪的民居:</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导游介绍,在古巴,一般的工作岗位,每月工资仅30美元。只有医生、涉外导游和会做手工雪茄的技工,工资才能拿到每月百元。当地的教师工资也很低,以至于哈瓦那大学的专职英语教师也纷纷辞职改行做导游了。我很奇怪,30美元如何负担一家老小的生活。导游说,在古巴,居民的生活基本是国家包下来的。上学、看病不用钱,古巴每千人平均的医生数和住院病床位,在拉美都是名列前茅的。30美元主要是购买政府配给的食物,还是可以勉强渡日的。不过这种低水平保障是经不起风浪的,前几年新冠疫情时,哈瓦那街头的流浪猫狗大幅减少,被饥饿的人吃了?困苦情景可想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穷则思变。这几年古巴也慢慢地在变化。政府去年开始允许私人经营一些市场买卖,这有点像我们当年的改革开放。只是古巴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实在困难,关键还是与美国的关系。如果美、古对立关系不缓和,不解除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古巴人要翻身,很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晚餐是古巴餐。其程序是,先来二个极小的小面包。接着是带有奶油味的土豆汤。主菜是鸡肉、牛肉、猪肉任选一款,外加两个深棕色的小饭团。餐后甜点是草莓冰琪淋,饮料有柠檬水或者一杯啤酒。古巴餐不算丰盛,不知这么一餐需要多少钱,想想古巴人每月30美金,我们很知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足饭饱之后,导游安排我们去英德炮台看放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的英德炮台是当年为防止加勒比海盗来掠夺港口物资而修建的海上堡垒。在古堡上有很多门红衣大炮,看得出这些大炮的口径很大,火力很猛。大炮炮口直接对准港口的主航道,如果有海盗船进犯,肯定是有来无回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天有这些大炮防范海盗船,而对付夜晚的偷袭就得有另一套防御方法。于是当地人就在古堡灯塔处,与对岸的海岸边,也就是在整个主航道最狭窄地方的海底,装了一条大铁链。每到晚上九点,古堡炮台上就点火鸣炮。此时二岸守兵即同时拉动沉在航道内的大铁链,使其横贯于港口中央。大铁链如同闸门般的封锁了航道,不给海盗任何偷袭的机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地的导游告诉我们,所谓的加勒比海盗并非一般鸡鸣狗盗的散兵游勇,而是组织严密、火力威猛的正规军队。事情起源于加勒比诸国有丰富的贸易资源,而这些都被殖民地宗主国西班牙掌控、垄断。于是引发欧洲其它列强的妒嫉和眼红,它们派遣自己的军队乔装成海盗,在加勒比至欧洲的航线上进行肆意抢劫、偷盗。这种说法是真是假还真不好说,姑且听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城堡颇具规模,有不少建筑;古巴的计划经济有所松动,这里也有了小商品市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观看鸣炮仪式的游客集中在城堡的高处,等待着仪式的开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炮台点火放炮很有仪式感。大约有十几个穿戴着西班牙古老军装的士兵,步出营房,在火炬手和鼓手的引导下,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又不时地变换着队型,向炮台行进。晚上九时许,操演的士兵开始在大炮里装填火药。这时,鼓乐齐鸣,正式点火放炮。这炮声振耳欲聋,把在旁的观众吓得不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炮响之后,港口灯塔下面的大铁链就将拉起来,也就是正式封港了。当然这一幕都是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情。如今这个港口由于航道水深太浅,只能进出一些小吨位的游轮了。大型的集装箱码头已经搬迁到离老港口50公里外的新港区了。现在这里的点火放炮仪式,也已演变为一个经典的旅游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