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政者一定要厚待功臣,-参观郭亮洞的震撼与忧伤

湖湘墨客周用金

<p class="ql-block">  这次参加书画家采风活动,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郭亮村,参观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郭亮洞”,现在的景点叫“绝壁长廊”。</p><p class="ql-block"> 它是一条人工开凿的,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的公路,宽6米,高4米,全长1250米。心灵的震撼,驱使我拜访了这项奇迹工程的主要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这位97岁的老人,就是当年的领头人、设计者, 郭亮大队的大队长(村主任):</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申明凯</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郭亮村是一个悬崖绝壁上的村落。600年来,村民们靠一条“天梯”之路与外界相通,稍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 1969年林县的“红旗渠”刚刚竣工。村党支部一班人就去参观学习。从此下定决心,在悬崖上开凿一条公路。</p><p class="ql-block"> 开始村里人不敢相信,也不愿意参与。党支部组织全村13位党员当开路先锋,苦干了两年,村名民看到了希望,才轮流参与。让我们记住这13名共产党员的名字:</p><p class="ql-block">申明信(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申明凯(村主任)</p><p class="ql-block">赵启昌(副支书)</p><p class="ql-block">王启昌(大队会计)</p><p class="ql-block">王双印</p><p class="ql-block">申明玉</p><p class="ql-block">申明有</p><p class="ql-block">申喜山</p><p class="ql-block">申林</p><p class="ql-block">张文明</p><p class="ql-block">赵启青</p><p class="ql-block">侯高玉</p><p class="ql-block">侯启秀</p> <p class="ql-block">  这条公路初步竣工时,县委书记郑永和来现场考察,发现宽度和高度不符合公路要求,随即指派教育局长率领250中小学教师和18名工程专业人员,和村民一道苦干两个月。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在观赏这个奇迹的时候,要了解当时的情景和数字。</p><p class="ql-block"> 决定这项工程,不是县里的部署,也不是公社的指令。是村党支部自己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16日开工,1975年5月1日通车。</p><p class="ql-block"> 没有专业勘探设计,完全靠人眼目测施工。</p><p class="ql-block"> 5年内,全村通过卖羊卖农产品筹集资金99000元,没有用国家一分钱拨款。</p><p class="ql-block"> 没有机械,没有电力,全靠双手开凿。5年间,打烂了4000把八磅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p> <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郭亮村,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4A级旅游景点。多数村民的房子都变成了民宿和门店。每年接待旅游者140万人次。</p> <p class="ql-block">  30年前我也曾担任过县长、县委书记。参观郭亮村之后,受到了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当地人交谈之后,又感到遗憾和忧伤。</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这么好的人文题材,为什么不修建一座展览馆?仅存的一些旧照片和资料,只有在老村长自己家里能看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指示:</span>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到忧伤的是,那13位党员,人们将他们称为“十三壮士”,却没有获得党和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也没有任何经济补偿和待遇。现在唯一健在的村长申明凯,和他的小儿子、孙子,仍然居住在清朝末年用石头磊建的祖屋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十三壮士”和全体村民,用五年的血汗开凿的奇迹景观,应该进行成本评估,作为旅游经营的股份参与分红。</p><p class="ql-block"> 但愿我的遗憾和忧伤是多余的。也许辉县县委和政府早已考虑过这些问题,受条件限制暂时没有解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