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漠寻秋记:赴一场与千年胡杨的约定</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金秋十月,风清云淡,正是北国最富诗意的时节。10月7日,我们一行六人从山西侯马启程,驾车跨越1655公里的山川与旷野,只为奔赴内蒙额济纳,赴一场与大漠胡杨的千年之约。</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踏入景区的瞬间,所有的舟车劳顿都烟消云散。那成片的胡杨静默伫立,没有喧哗,却以“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的姿态,将生命的坚韧与傲骨刻进每一寸枝干。它们抗风沙、耐贫瘠,在荒漠中书写着不朽的生命奇迹,也让每一个驻足的人,都为这份磅礴的生命力肃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便是我们此次大漠寻杨之旅的点滴记录,愿能与你共享这份来自天地与时光的震撼。</b></p> <p class="ql-block"><b>黑水城,蒙古语称为哈拉浩特,又称黑城,位于干涸的额济纳河(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距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是居延文化的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b>黑水城遗址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黑城东西长470米,南北宽384米,总面积18.05万平方米。虽历经700多年,黑城仍不失当年的高大宏伟。它是“古丝绸之路”以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西夏时期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举世无双。讨论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纳入居延遗址保护区。1</b></p><p class="ql-block"><b>黑水城之所以称为“黑水”,是因为在元之前有黑水河流到这里,形成内陆湖名居延海,汉朝时,赶走匈奴后就有屯田驻兵,现今额济纳成为居延遗址和黑水城保护基地,成为旅游风景区。</b></p> <p class="ql-block"><b>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东南约35公里、纳林河东岸荒漠中,是现今已知唯一一座用党项人语言命名的城市。党项人叫黑水为“额济纳”,黑水城就是额济纳城,而蒙语里称为“喀拉浩特”(意思仍是黑水城)。过去这里曾经有相当大的水域,仅著名的古居延海,就有726平方公里。黑水城就在三面临水的绿洲之中。公元1226年2月,黑水城经历了一场毁灭性的血战,如今黑城外满地都是碎骨,半埋在沙土里。</b></p> <p class="ql-block"><b>现存城墙为元代扩筑而成,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434米,南北宽384米,周围约1600米,最高达10米,东西两面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城墙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约13米的覆钵式塔一座,城内的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遗迹仍依稀可辨。城外西南角有伊斯兰教拱北一座。全城面积超过18万平方米。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军政官署和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东城则为吏民和军队居住区及仓库等。城东西各有一座城门,门宽四米五。建有瓮城,瓮城门南向。城墙高十一米,墙四角加厚,成圆锥形,顶部外侧建有女墙一道。城中有一条大道贯穿东西。城东南有一座方形堡子,堡东有一座高土台,台东又建有两排房屋,外有围墙。城外是居民的宅院。黑水城在元朝为亦集乃路,蒙古语称哈拉浩特(黑城)。明以后城渐废,清朝末年,俄国、英国、日本等国文物贩子曾从这里遗址盗窃不计其数的文献、文物资料。2</b></p> <p class="ql-block"><b>黑水城怪树林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西南28公里处,是由大片枯死胡杨林形成的荒漠景观,因黑河上游过度用水导致下游断流,胡杨林自上世纪90年代起枯死,其耐腐特性使树干保持直立,形成千姿百态的怪异形态,被称为“胡杨的坟墓”,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涵盖黑水城遗址等古迹,是生态保护的警示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