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大早,居住在福州鼓山脚下的翔晖兄就发来了一堆的照片,张张都是鼓山顶上的晶莹剔透,连晨光都带着一丝不可思议的冰寒。我一看就知道,中华二十四节气兄弟中的老十八——霜降来了。</p><p class="ql-block">福州的霜降,总带着几分中华东南地带独有的温润与清冽。当晨雾还在闽江水面轻轻流转,鼓山顶上的树,脚下的老庭院已被一层细碎的白霜覆盖——青砖上的霜花如撒落的碎玉,乌桕叶尖凝着晶莹的冰珠,连墙角的青苔都裹上了一层薄薄的冰纱。看着照片,你都能感觉,在那老院子,推开门的瞬间,寒气带着草木的清芬扑面而来,这便是霜降了,像一道晶莹的门帘,悄然挂在秋的庭院与冬日原野之间,既隔开了秋的余温,又铺就了冬的序曲。</p><p class="ql-block">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抹剪影,霜降总在公历十月二十三至二十四日如约而至。此时,太阳的轨迹划过黄经二百一十度的刻度,直射点早已越过赤道,一路向南迁徙。于是福州的白昼愈发短促,清晨的阳光要迟许久才肯爬上马头墙,而黄昏的暮色却来得格外匆忙,短短几小时内,天地便从明媚转向沉静。古人说“阳下入地,阴气始凝”,正是这阴阳交替的节律,让霜降成为了季节更替最鲜明的信使。</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初见“霜降”二字,总会脑补出霜雪从天而降的画面。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早已道破真相:“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皆由地发,非从天降。”这晶莹的霜花,从来不是天空的馈赠,而是大地与夜色的私语。而福州的寒露,就今年而言,是很有特色的。当白日里还残留着廿五度左右的暖意,到了凌晨却骤降至冰点附近,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便在草木、瓦檐、石阶上凝结成冰晶。那些附着在茉莉花枝叶上的霜粒,细如尘埃,亮若碎钻,清晨的阳光洒过,便折射出万千光点,仿佛整个庭院都隐藏着无垠的星河。</p><p class="ql-block">“降”字的甲骨文字形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一边是巍峨的山,一边是脚尖朝下的脚,本义是人从山上往山下走。用“霜降”命名这个节气,或许正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诗意想象——霜虽从天而生,却如行人下山般,带着不可逆转的趋势,宣告着寒冷不可逆的降临。《逸周书·周月》将霜降列为“秋三月中气”,与处暑、秋分并列,足见其在秋季节气中的重要地位。它不是突然的寒凉突袭,而是秋意渐浓后的自然沉淀,是天地万物为迎接冬日而做的温柔铺垫。</p><p class="ql-block">福州的霜降,没有北方“千里冰封”的凛冽,却有着“一叶知秋”的细腻。“万物毕成,毕入于戌”,此时节的闽地,早已褪去盛夏的燥热,无法挽留最后一丝热气,亦沉淀出丰收的厚重。听老一辈的福州人说,过去霜降的时候,闽江两岸的稻田里,晚稻早已收割完毕,金黄的稻秆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诉说着一年的辛劳与收获。田埂边的菜地里雪白一片,农妇们挎着竹篮收割成果,指尖沾满的黑土粒与清晨的霜气交融,透着满满的田园诗意。菜园里那饱满而肥胖的大白菜、流星包菜、白萝卜、胡萝卜、芥菜.......带着泥土的清香,成为福州人霜降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滋阴食材。</p><p class="ql-block">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草木都在霜降时节完成了最华丽的转身。在福州,鼓山的红叶早已染上丹霞色,远远望去,层林尽染,如深橘红色的烈火燃烧;西湖公园的乌桕树,叶子由绿转黄,再由黄变红,像是大自然打翻了调色盘;就连平日里四季常青的樟树,也会落下几片黄叶,与地上的霜花相映成趣。行走在福州的街巷,落叶与霜花共存的景象就更多了——枯黄的叶片上凝着一层白霜,像是给秋的落幕盖上了一枚晶莹的邮戳,化为一张张明信片,地址是冬季,收件人叫永远。这些落叶并非凋零的悲歌,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期许,它们在霜风中打着旋儿,热烈欢迎冬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福州霜降时,还是要看菊。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了。霜降后的福州菊花正值盛期,西湖公园的菊展早已拉开帷幕,千余种菊花在霜风中傲然绽放:白菊似雪,黄菊如金,墨菊若夜,粉菊像霞,红菊如心。它们或端庄典雅,或飘逸洒脱,或热烈奔放,将秋的最后一抹绚烂演绎到极致。福州人爱菊,不仅爱其姿态,更爱其“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傲骨。老人们会带着孙辈在菊花园中漫步,一边赏菊,一边讲述这朵朵菊花的前世,来自那一个个骄傲的家庭,如林则徐家,如林觉民家,于是天生就带着福州人温润深处特有的傲骨与气节,当句句咏菊诗,从老人的口里流传到孩童们口中,霜降节气最深处的文化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承。</p><p class="ql-block">霜降的福州,最浓的莫过于人间烟火气。这座城的霜降风俗,早已经由历史流转,传承至今,与饮食、养生、休闲融为一体,藏着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也裹着代代福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p><p class="ql-block">例如,“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这是老福州人代代相传的俗语。霜降过后,福州的柿子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个个小灯笼,照亮了庭院的角落。此时的柿子早已熟透,果皮薄如蝉翼,果肉软糯香甜,汁水饱满得轻轻一捏就会溢出。小时候,每到霜降,那时还在世的爷爷总会搬来竹梯,小心翼翼地摘下枝头最红的柿子,用稻草串起来挂在屋檐下晾晒,这是做成柿饼的。每当这时候,我总踮着脚尖,眼巴巴地盯着那些慢慢皱缩的柿子,盼着它们下一秒就能变成香甜的柿饼。没做柿饼的,爷爷会洗干净后慈爱地递给我,管让我吃个够。那是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美好感觉,咬一口爷爷递来的鲜柿,无论大口还是小口,软滑的柿肉调皮地乱窜,甜美的汁水却在舌尖蔓延,带着阳光的暖意与霜气的清冽,那味道,是童年最难忘的霜降记忆。老福州人说,霜降吃柿子,不仅是图个“好柿成霜,喜从天降”的吉祥寓意,更能御寒保暖,抵御即将到来的严寒。不过同时,爷爷代表着的长辈们也会管着我们孩子的嘴,让我们虽有享受美柿却不能逾矩。因为柿子虽好,但万万不可空腹多食,也不能与螃蟹、鸡蛋等高蛋白食物同食,否则容易引起很严重肠胃不适,甚至食物中毒。</p><p class="ql-block">除了柿子,霜降时节的福州餐桌,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一锅热气腾腾的“灴糟羊”(也叫“红糟羊”)。用爷爷带着福州话的普通话说,就是“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而且,不会做这道汤的福州人,千万别跟别人说是福州人。福州的冬天虽不算严寒,但霜降过后的清寒却透着穿透力,此时喝一碗滋补的羊肉汤,便是最好的暖身方式。福州人做灴糟羊颇有讲究:选用本地放养的山羊,肉质鲜嫩不膻;土生土长的福州红糟则是灵魂所在,必须是自家酿的,带着独特的酒香与米香;再搭配生姜、八角、桂皮等香料,以及清甜的白萝卜,慢火细炖两三个小时。炖好的灴糟羊,汤色红亮,香气浓郁,羊肉软烂入味,萝卜吸满了汤汁的精华,入口即化。家人围坐在桌前,盛一碗热汤,咬一块羊肉,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全身,驱散了所有的寒凉。除了羊肉,部分福州人家也会选择炖鸭汤或吃橄榄:鸭汤滋阴润燥,橄榄生津回甘,都是顺应秋燥气候的佳品。但论起普及度,灴糟羊始终是霜降饮食的主角,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福州人对节气的敬畏与对家人的关爱。所以每到霜降时节,福州会分外热闹,本地人必须做红糟羊,外地的所有吃货也定然蜂拥而至,抢一碗红糟羊吃。</p><p class="ql-block">口腹之欲外,登高赏秋是霜降时节福州人最爱的户外活动。此时进山,最是合适,正是登高远眺的好时候。霜降时节,鼓山、乌山、于山等山头都会分外热闹,满满当当的是摄影爱好者。如鼓山,当你沿着石阶向上攀登,一路可沐浴暖暖的阳光,一路还可见霜叶尽染、菊花吐蕊,一路可聆听到泉水叮咚,还可见雪白的云海在山的怀抱将凝聚成孩子撒娇的模样。此时,呼吸着霜降时节山间清新的空气,听着鸟儿的鸣唱,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登上鼓山之巅,俯瞰福州城的美景:云海之下,闽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时刻怀抱着福州;丰饶的内河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红叶相映成趣;高楼大厦与古厝民居错落有致,展现着福州的古今交融。除了鼓山,闽侯的旗山、永泰的青云山也是热门去处,那里的山林更显原始,红叶更艳,霜景更美。老人们常说,霜降登高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避灾祈福”,在开阔的视野中舒缓心情,驱散所有的郁结,带着满满的福运进入年尾,步入新年。</p><p class="ql-block">霜降之夜,福州的家家户户里常常能见到饮茶赏月的温馨场景,这是一代代福州人传承下来的。家人好友围坐在一起,泡上一壶陈年武夷岩茶或福州茉莉花茶,茶香袅袅,月色溶溶。桌上摆着刚摘的柿子、做好的柿饼、翠绿的橄榄,还有精心制作的茶点。大家聊着家常,说着一年的种种,无论是喜,还是怒,无论是哀,还是乐,无论是得,还是失,在此刻,当人人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感受着霜降时节独有的宁静与美好,会发现一切都不是事了。月光洒在庭院的霜花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银辉,与茶香、笑语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的人间画卷。现在的福州,每到霜降之夜,在三坊七巷,无数外地的客人都会聚集于此,令水泄不通之际,有样学样地学着福州人相聚。年年如此,让福州的霜降之夜更加热闹、喜庆。</p><p class="ql-block">不过,福州的霜降时节,不可忽视的还是福州人的养生之道。福州人深谙“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也把这些都传播给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防秋燥是霜降养生的重中之重。霜降过后,福州的空气愈发干燥,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等症状。老福州人会用枇杷叶、麦冬、菊花泡茶饮用,清热润燥;主妇们则会炖上一锅银耳百合粥或冰糖雪梨汤,软糯香甜,滋润身心。菜市场里,秋梨、甘蔗、白萝卜、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材格外畅销,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总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妈妈常说:“霜降天干燥,补水要趁早”,她总会提前准备好一大壶养生汤水,叮嘱家人随时饮用,避免口干舌燥。可喜的是,我的爱人,虽是从外地嫁到福州的媳妇,现在比福州人还更会做霜降养生汤了。</p><p class="ql-block">防寒保暖也是霜降养生的关键。老福州人就常说,“霜降不防冷,冬至冷死人”,虽然霜降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但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疾病,越往后就越不好。于是,福州人就常会提醒:“霜降穿衣,秋裤不离”,一语道出了防寒保暖的重要性。老人、孩子们会早早穿上厚外套,戴上帽子围巾。年轻人也不再追求“风度”,而是及时增添衣物,避免着凉。晚上睡觉,家人都会把被子加厚,尤其注意保护腹部和腿部,防止寒气侵入体内。对于有晨练习惯的人来说,霜降后会下意识地适当推迟出门时间,等太阳出来、气温升高后再进行锻炼,避免清晨的寒凉刺激。</p><p class="ql-block">防秋郁同样不容忽视。霜降过后,日照时间缩短,草木凋零,有时候让人产生低落、抑郁的情绪。福州人会通过多种方式排解秋郁:除了登高赏秋、饮茶赏月,老人们还会在公园打太极、跳广场舞,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交流感情;年轻人则会约上朋友爬山、露营,在自然中放松心情;孩子们在庭院里追逐嬉戏,用笑声驱散秋日的烦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霜降时节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霜降的生活,霜降的一切,不仅仅是约定俗成的民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不仅仅是对身体的呵护,更是生命的诗歌。在福州看霜降,在霜降看福州,会发现,这是这片土地上,属于这里独有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霜降是晶莹剔透的门帘,是秋的庭院通往冬季原野的必撩之帘,回望秋,那里有丰收的喜悦、草木的绚烂、烟火的温暖;展望冬的原野,那里有冰雪的宁静、生命的蛰伏、希望的孕育。霜降,便是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节气,它让秋的厚重与冬的清冽完美衔接,让自然的节律与人间的烟火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在福州这座古城,霜降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一个节气本身。它是老庭院里霜花凝结的诗意,是灴糟羊汤里氤氲的暖意,是西湖菊展上绽放的傲骨,是鼓山之巅远眺的豪情。它藏在福州人的饮食里、风俗里、记忆里,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季节印记,融入闽地文化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片秋叶在霜风中飘落,当第一缕冬风悄然掠过闽江,霜降这道晶莹的门帘,也渐渐变得厚重。但它并非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让秋的庭院圆满落幕,也为冬日原野拉开了序幕。在这季节的交汇处,我们学会了沉淀与等待,懂得了感恩与坚守,更明白了生命如节气般,有绚烂也有沉寂,有收获也有付出。</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在霜降的晶莹与清冽中,读懂自然的智慧,感受生活的美好;在秋与冬的交替中,保持内心的温润与坚定,静待下一个春暖花开。而那道霜降的晶莹门帘,终将成为时光中最动人的风景,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温暖岁月,照亮前路。福州的霜降,如此这般,年年岁岁,韵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