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是》杂志新近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中,总书记从多个维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概念提供了科学指引。<br>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其根源在于各民族血脉相融。中国辽阔疆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生共居之地,先秦时期就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核心、“五方之民” 共天下的交融格局。历经秦汉以来的多次民族大融合,通过通婚、经贸、迁徙等方式,各民族形成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的格局,血脉联系千丝万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佳话,便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这种血脉相融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基础。<br>各民族信念相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秉持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天下大同” 的理念,将大一统视为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坚持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信念。<br>近代以来,面对外敌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国难,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愈发坚定。这种共同的信念,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将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向前发展。文化相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 “洛阳家家学胡乐” 到 “万里羌人尽汉歌”,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借鉴、相互融合。这种文化上的相通,不仅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让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经济相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力量。<br>我国各地区生产方式各异,经济互补性强、依存度高。从西汉的关市贸易到后来的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各民族通过贸易往来,实现了需求互补、互利共赢。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交通要道、贸易通道,将各民族凝聚成了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有力促进了国家经济发展,增强了国家整体实力,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br>情感相亲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坚强纽带。尽管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有过斗争,但和谐共处、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始终是主流。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等事件,都展现了各民族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在当代,援疆援藏、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工作中,各民族互帮互爱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br>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篇重要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在新时代,我们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div>李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