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体:穿越千年的历史必然

从秦汉“书同文、车同轨”的一统基业到近代“共御外侮”的生死与共,从“闽宁协作”的山海情深到抗疫一线的各族同心,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五千年文明演进中逐渐成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一论断扎根历史深处,映照现实发展,指引未来方向。<br>历史根基铸就必然之势。一部中国史,就是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先秦时期“五方之民”共天下的格局已现雏形,秦汉一统后,汉民屯边与边民内迁交织推进,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佳话传唱千年。通过迁徙、通婚、贸易等方式,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血脉在岁月中深度交融。即便历经朝代更迭,“大一统”始终是各族共同追求的目标,国土不可分、文明不可断的信念代代相传,为共同体筑牢了历史根基。<br>文化基因凝聚人心所向。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决定了交往交融的历史取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兼容并蓄,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文化互融,“洛阳家家学胡乐”见证着文化共生的盛景。各民族文化如同枝叶,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主干,胡琴、旗袍等文化符号成为各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和而不同”的文明特质,让不同民族在文化互鉴中形成共同价值,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纽带。<br>现实力量推动大势所趋。经济相依是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历史上中原农耕区与边疆游牧区的茶马互市、绢马贸易,构建起不可分割的经济共同体。新时代以来,东西部对口帮扶、民族地区脱贫攻坚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闽宁模式”书写了共同富裕的时代篇章。在抗击疫情、抗震救灾等考验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用实际行动践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共同体意识在实践中愈发牢固。<br>党的领导引领发展方向。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民族工作主线,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理念到二十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深化部署,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体系。在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物质与精神等重大关系中,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共同体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br>历经千年沧桑,中华民族共同体早已成为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从历史深处走来,它是文明延续的必然结果;向未来走去,它是复兴路上的力量源泉。只要我们始终筑牢共同体意识,就一定能让这一穿越千年的历史必然,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div>袁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