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作为上限的九字和十八字</p><p class="ql-block">原则上,核心语意/核心结构尽量不超过9个字,整个单句尽量不超过18个字。</p> <p class="ql-block">在文言当中,单句不超9字,合句不超18字,是很容易做到的。</p><p class="ql-block">但现代汉语中却并不容易,因为现代汉语的表达比较繁复,所以可以适当放宽要求。</p> <p class="ql-block">只要核心语意/核心结构不超9字,单句不超过18字,就可以了。这样的字数相对容易理解。我们日常行文注意字数,不是为了写诗,是为了易读,以及方便交流。</p> <p class="ql-block">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p><p class="ql-block">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p><p class="ql-block">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p><p class="ql-block">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p><p class="ql-block">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p><p class="ql-block">——《喝茶》周作人</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中,没有长句,却有许多四字结构。表达既清晰又雅致,有节奏有呼吸,读来轻盈优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作人,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他率先提出了“美文”的概念,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中,具有开创性作用。周作人的散文风格以“冲淡平易”著称,对其后的散文家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p><p class="ql-block">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p><p class="ql-block">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p><p class="ql-block">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p><p class="ql-block">——《边城》沈从文</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中,没有长句,语言质朴。</p><p class="ql-block">《边城》是小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与散文有一个显著的区别——不重文笔。</p><p class="ql-block">有不少小说家认为,写好情节,是小说的第一要务,而文笔是次要的。</p><p class="ql-block">沈从文依然能在小说中,不动声色地体现古朴、简峭,以及浓郁的诗意。</p><p class="ql-block">有研究者认为,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古朴、句式简峭,却又诗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他和曼桢认识,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算起来倒已经有十八年了——真吓人一跳!马上使他连带地觉得自己老了许多。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缝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他和曼桢从认识到分手,不过几年的工夫,这几年里面却经过这么许多事情,仿佛把生老病死一切的哀乐都经历到了。</p><p class="ql-block">——《半生缘》张爱玲</p> <p class="ql-block">张爱玲的作品中,即便大量使用长句,也鲜有令人难以理解的。为什么呢?</p><p class="ql-block">1、核心语意/核心结构简单,不会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加入多个核心语意/核心结构。</p><p class="ql-block">2、单句再长,也罕见超过18字的。这使读者不至于要反复读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太阳刚刚下了地平线。软风一阵一阵地吹上人面,怪痒痒的。苏州河的浊水幻成了金绿色,轻轻地,悄悄地,向西流去。黄浦的夕潮不知怎的已经涨上了,现在沿这苏州河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风吹来外滩公园里的音乐,却只有那炒豆似的铜鼓声最分明,也最叫人兴奋。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p><p class="ql-block">——《子夜》茅盾 1931~1932年</p> <p class="ql-block">茅盾的这段文字中,有许多长句。定语状语太多,修饰成分太多,所以句子必定会长,需要自己断句,或者反复阅读,来促进理解。</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新文化运动的年代,许多文化人、知识分子,都受西方影响比较大,思想也比较激进,想通过对西式语言的学习、模仿,摆脱古汉语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从那时的许多译著中,可以明显看到这种痕迹。刻意去增加各种句子成分,追求在一个句号内塞进更多意思,于是句子越来越长。</p> <p class="ql-block">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p><p class="ql-block">——《家》巴金 1931~1932年</p> <p class="ql-block">巴金的文字也与茅盾有同样的问题。原因一样,不再赘言。</p> <p class="ql-block">冬至矣,乃苦念北平。未至北平者,辄以北平之寒可怕。未知北平之寒,亦大有可爱处。试想四合院中,庭树杈丫,略有微影。积雪铺地,深可尺许。平常人家,北房窗户,玻璃窗板,宽均数尺,擦抹使无纤尘。当此之时,雪反射清光入室,柔和洞明。而室中火炉旺燃,暖如季春。案几之间,或置盆景数事,生趣盎然。虽着薄棉,亦无寒意。隔窗看户外一片银装玉琢,心地便觉平坦舒适。若得小斋,稍事布置,俗所谓窗明几净者,惟能于此际求之耳。</p><p class="ql-block">——《对照情境》张恨水 1946年</p> <p class="ql-block">青光闪动,一柄青钢剑倏地刺出,指向中年汉子左肩,使剑少年不待剑招用老,腕抖剑斜,剑锋已削向那汉子右颈。那中年汉子剑挡格,铮的一声响,双剑相击,嗡嗡作声,震声未绝,双刃剑光霍霍,已拆了三招。那汉子长剑猛地击落,直砍少年顶门。那少年避向右侧,左手剑诀一引,青钢剑疾刺那汉子大腿。</p><p class="ql-block">——《天龙八部》金庸 1963-1966年</p> <p class="ql-block">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p><p class="ql-block">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p><p class="ql-block">——《紫藤萝瀑布》宗璞 1982年</p> <p class="ql-block">四、句式平衡算法</p><p class="ql-block">汉语的蕴气呼吸长短习惯,汉语的韵律特征。</p><p class="ql-block">汉字先组词再成句,其长度应有个限度。</p><p class="ql-block">若句子过长,读诵时会自然停顿、换气再读。</p><p class="ql-block">过短,则有气不得尽之弊。</p><p class="ql-block">需得句子长短合宜,才能完美表现词语组合的精妙。</p><p class="ql-block">句式平衡算法中,掺入了“阴阳平衡”的原理。</p><p class="ql-block">过长之后,则以短制之;过短之后,则以长助之。如此生生不息,循环不绝。</p> <p class="ql-block">唐宋人认为,单句,最合宜的长度在四到八字;明清人将单句上限扩展到了九字,认为四到九字都为合宜。九字以上,就需换气,至少停顿,以便听者能听得分明,易于理解。</p> <p class="ql-block">句式平衡算法口诀</p><p class="ql-block">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p><p class="ql-block">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p><p class="ql-block">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p><p class="ql-block">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p> <p class="ql-block">三后需四五,四五后七八。</p><p class="ql-block">三字句之后,就该用四五字句了。四五字句之后就该用七八字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言居中立,九字回头滑。</p><p class="ql-block">六字句属于字数适中的句子,如果用了九字长句,那么后面就该用短句了。这就是“回头滑”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一段一相拈,不可不详察。</p><p class="ql-block">一个段落为一“站”,停下来检查一下句式安排是否得当。</p><p class="ql-block">拈,在这是指估量、掂量、衡量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均分六七合,多去少则拔。</p><p class="ql-block">六七字句,是最为基础的句式,在一段中最为常用。但过多也需删减,过少则要补充。“拔”是拉长之义,是种形象的比拟。把短句拉长,就是添字。</p><p class="ql-block">句式长短如果调配得当,会有极好的诵读效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p> <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辞赋、骈文的句式平衡法。散文写作也会参考和借鉴这个平衡法。</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个方法只是一个原理,不是说要百分百遵从。那样就太死板了。</p> <p class="ql-block">现代文写作,只要存个“句法”的念头就好,句式调配还是要根据需要来安排,情感的需要、描述的需要、情节的需要等。写得熟了,会做到“心笔如一”。</p> <p class="ql-block">在手法较为熟练的前提下,写出来的句子,若以“平衡算法”去衡量,大抵是相吻合的。这应该不是单纯的巧合吧。这是就是汉语的神奇之处。在你学会驾驭它之后,它最美妙精妙的样子,就是那样——平衡算法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附一个片断</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一行人不再多言,各自埋头登攀。(七/六)</p><p class="ql-block">循石径,踏碎金。(三)</p><p class="ql-block">亭台隐现,野菊摇影。(四)</p><p class="ql-block">忽见碧空如洗,一行雁字斜横。(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登上香炉峰,顾不上喘息,(五)</p><p class="ql-block">兀自凭栏俯仰天地。(八)</p><p class="ql-block">果然无限风光在险峰。(九)</p><p class="ql-block">远山淡淡,近水茫茫。(四)</p><p class="ql-block">黄栌燃火,银杏铺霜。(四)</p><p class="ql-block">忽觉天地本是丹青手,蘸取秋光作酒觞。(九/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景、拍照、发圈、发呆。(二)</p><p class="ql-block">眨眼之间,日影西斜。(四)</p><p class="ql-block">上山爬得辛苦,下山却走得轻盈。(六/七)</p><p class="ql-block">行不多时,便至山脚眼镜湖旁。(四/八)</p><p class="ql-block">暮云合,钟磬凉。(三)</p><p class="ql-block">归去时,衣袂犹带焦糖香。(三/七)</p><p class="ql-block">还没走出山门,已开始怀念香山。(六/七)</p><p class="ql-block">明年还要再来,希望你别来无恙。(六/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游香山》米乐 2024年</p> <p class="ql-block">闲话一</p><p class="ql-block">起初,我们在写作之时,多半会在抓住思绪,铺展思路方面疲于奔命,还顾不上句式。这很正常,任何学习,从了解原理到能熟练掌握,都有一个过程。</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可以在作品完成之后,使用句法来修改。试着把一个句子的核心语意、核心结构,或者核心词汇,使用基本句式来替换,用雅正词汇替换口语词,用虚词来连接简单句,表达更复杂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闲话二</p><p class="ql-block">我们常会听到,老师们在评价作文时说,某某某文笔好;家长们在评价某散文时说,作者文笔一般。</p><p class="ql-block">文笔到底是什么?定义有很多。</p> <p class="ql-block">1.有韵为文,无韵为笔。</p><p class="ql-block">2.有情辞声韵者为文,直言无文采者为笔。</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些定义,就不一一列举了。</p><p class="ql-block">总之,文笔,既有词汇的精准与表现力;更有语言的节奏与音乐性。</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文笔,更多体现在“听觉”层面。读出来比看上去,更能感受文笔。</p><p class="ql-block">好的文笔,读起来是有韵律的,有节奏的,如同音乐。</p><p class="ql-block">对于现代汉语来说,文,更接近今天所说的纯文学;笔,则近乎应用文。</p> <p class="ql-block">那么,好文笔是怎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有一种是天生的。不用学,天生就有驾驭文字的能力。当然那是极个别。</p><p class="ql-block">那我们大多数人怎么办呢?</p><p class="ql-block">语文教培机构会提醒,语文差的,是阅读不够;文笔差的,要多阅读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阅读前人的锦绣文章时,有没有想过,前人的好文笔是怎么来的?</p> <p class="ql-block">炼句,首先就是多使用雅正词汇,其后尽量采用言简意赅的表达,尤其重视将丰富的含义压缩在四个字中。因为前人早就发现,四字结构在声音长短、韵律起伏、听觉理解、心理感受,各方面都是最佳长度。这也就是四字结构,是成语的绝对主流形态的原因。别看只有四个字,但其中却容纳了许多内容,远大于二字词和三字词。</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一是多用前人留下的雅正词汇和四字成语,二是自己也可以学学前人炼句的方法,多写四字结构。让四字结构成为句中的表达核心,围绕它展开句子。这样句子就会显得工整和雅驯。</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学写作时,老师是位七十多岁的私塾先生。</p><p class="ql-block">他说,何谓好文笔?一是用词,二是句式。除此无他。所以他先教词法,后教句法。</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们现在的语文课也有组词和造句,但与“词法和句法”,完全是两码事。</p><p class="ql-block">老师问我,组词时,你能不能组出晓窗、幽窗、秋窗、梅窗、听雨窗、对竹窗、落花窗、读书窗?</p><p class="ql-block">我说,不能,完全不能。不过,这也叫组词吗?组的这还是词吗?他没有理我。</p> <p class="ql-block">在造句方面,他曾经问,你会不会去数一个句子的字数?</p><p class="ql-block">我说,啊?还有这种事吗?还要去数句子的字数吗?</p><p class="ql-block">心里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至少是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这么做,多少有点蠢。</p><p class="ql-block">他轻蔑地笑了笑,哼哼,没有想过去数字句,所以就学不会句法啊。</p> <p class="ql-block">咱们道场中,教中学语文的柳老师,在了解了句法后,曾有句感慨,一语中的。</p><p class="ql-block">她说,原来美都是有讲究的,用词决定了句子的“面相美”;句式决定了句子的“骨相美”。 </p><p class="ql-block">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既形象又生动,还精准。</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开始教词法和句法。</p><p class="ql-block">也听到孩子们说,文言文才讲究句子字数,现代白话文没听说过句式和字数要求。</p><p class="ql-block">那时,我才真正感受到,老师当年听到这番言论时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我告诉孩子们,的确,现代文不讲究句式,因为现代汉语诞生不过百年,在底蕴积淀和精密程度上,还远不及古诗古文。成语、谚语、格言、警句,音韵、声律,还有汉语特有的对仗,以及逐字递增的句式,其文脉与根魂还在古诗古文中。</p> <p class="ql-block">从语言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现代汉语还在发展中,距离完善还差得远。做个类比的话,现代汉语还处于先秦阶段,顶多到四言诗时代。以后才会发展出现代文的节奏、格律、平仄、句式等。细品一些优秀现代作家的作品,其文字之所以漂亮,还是因为遵从了文言句式的规则。</p> <p class="ql-block">有人听后大吃一惊,表示,没想过现代汉语还会发展!更没想过现代汉语现在才处于初级阶段。有人表示,能够理解,但多少有些难以接受。能理解是因为从道理上知道,历史会发展,现在不是历史的终结;难以接受是因为觉得,现代汉语已什么都能表达,什么形式都具备了,结果还只是初级阶段,感觉自己连带着也被否定了。真是什么想法都有啊。</p> <p class="ql-block">我告诉他们,现在学一点点句法,就是为了使自己的文字凝炼、精准、优雅起来,且富有节奏感,给读者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甚至一个良好的朗读体验。长短句相配合,尽得其妙。</p> <p class="ql-block">退一步讲,哪怕没有学会句法,心中仅存个“句式“的概念,对汉语的认识都将有很大不同。对语感、尤其书面语感的培养,也会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这一点,孩子们是认同的。因为都体会了认知被颠覆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闲话三</p><p class="ql-block">传统的句法课,与我们在语文课上学的语法课,有很大不同。语法课中讲到句子,一定是讲句子成份,也就是“主谓宾定状补”,还会讲“句型”,比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呢?</p><p class="ql-block">因为汉语语法是最近一百年才出现的,完全照搬了英语的语法体系和研究方法,用英语语法塑造了现代汉语。与流传两千年的汉语语法有了很大的隔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差别,远大于与英语的差别。</p> <p class="ql-block">看看下面这些表达。</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说到……</p><p class="ql-block">但如果我告诉你……</p><p class="ql-block">正如你知道的那样……</p><p class="ql-block">是不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汉语哪有这种表达啊。</p> <p class="ql-block">他吃薯条。</p><p class="ql-block">他做出了食用薯条的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薯条味道有点怪。</p><p class="ql-block">这个薯条的味道是属于怪异型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是惯犯。</p><p class="ql-block">他曾经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不同意。</p><p class="ql-block">在他的想法里,就没有这个选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拿他没辙。</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工具箱里,已经没有能对付他的工具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在学术上称为汉语欧化。</p> <p class="ql-block">汉语欧化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只要注意就能察觉。</p><p class="ql-block">1.长定语增加。</p><p class="ql-block">如,那个身材高挑、穿着杏色长风衣、昨天在地铁里遇到的女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的“字结构过度使用</p><p class="ql-block">英语的形容词可以无限堆叠,加上各种从句,一句话不加标点,可以长到突破天际。</p><p class="ql-block">而汉语传统习惯短句,欧化后出现复杂修饰语。比如一句之内有多个“的”字结构。</p><p class="ql-block">例:一个衰老的、顽固的、歇斯底里的、遭人唾弃的老太婆。</p> <p class="ql-block">3.连词、关联词的过度使用。</p><p class="ql-block">比如“和”,英语中的确需要,但汉语中却大多可以省略。如你和我,只说“你我”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男人和女人、以及老人和孩子。用男女老少,足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 “被“字句泛化。这是受了被动句的影响。另外,”把“字句也增加了许多。</p><p class="ql-block">我们讨论过这个问题。(传统汉语)</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过了。(欧化汉语)</p><p class="ql-block">这种现象已被普遍接受。(欧化汉语)</p><p class="ql-block">他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欧化汉语)</p><p class="ql-block">他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欧化汉语)</p> <p class="ql-block">5. 词缀泛滥,包括“化、性、度、型、率、感”等。如</p><p class="ql-block">本土化、全球化、可量化、极端化;</p><p class="ql-block">可持续性、通过性、强制性、可重复性、不可替代性;</p><p class="ql-block">可接受度、完成度、美誉度;</p><p class="ql-block">复合型;市场占有率;满足感、获得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动词的名词化。如</p><p class="ql-block">这个项目已实施。(传统汉语)</p><p class="ql-block">这个项目已进入了实施阶段。(欧化汉语)</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代汉语没有全部欧化,但也自觉不自觉地在使用复杂的长句。</p> <p class="ql-block">学习和运用长句,都是不容易的。所以,阅读上的困难,语言运用上的毛病,常常出现在这种长句上。</p> <p class="ql-block">看几个例句:</p><p class="ql-block">1. 2006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了2900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p><p class="ql-block">乍一听是不是没什么毛病,意思也大致明白了。</p><p class="ql-block">但深究一下,“2900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是不是有问题?</p> <p class="ql-block">2.每到课间的操场,都能看到孩子们欢快的笑脸和一阵阵追逐时发出的尖叫声。</p><p class="ql-block">这句中也有几处语法错误,就不一一说了。</p><p class="ql-block">这些句子因为过长,不仅会出现各种语法错误,也会影响易读性。</p> <p class="ql-block">3.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我就想,老天爷啊,你让我活得太久了!我醒来的时候,阳光正从窗口爬进来,它像一尾金鱼,游到我桦皮盒里的鹿骨项链上,那项链上的珠子被阳光映得一闪一闪的,就像魔鬼的眼睛。我接着又看见了项链下面的熊皮褥子,它毛茸茸的,仿佛在呼吸。我知道自己腿脚不利索了,我得慢慢地起身。</p><p class="ql-block">——《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p> <p class="ql-block">“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p><p class="ql-block">这句有20个字,是不是得多看几眼,才能明白?</p><p class="ql-block">迟子建的作品,大量使用长难句,欧式汉语的特点明显,这是作者的语言风格。</p> <p class="ql-block">不是说不要用这些欧式汉语,而是要注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知道,汉语本有更精炼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小结:在现代白话文中如何使用句法。</p><p class="ql-block">1、多使用四字格和三字格</p><p class="ql-block">1)句子的核心语意/核心结构多用四字格,其次三字格</p><p class="ql-block">2)在句末可用四字尾、三字尾</p><p class="ql-block">3)在文章开头,用四字格、三字格,会别具一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以二字词为核心写短句(9字以内)</p><p class="ql-block">3、注意九字和十八字上限的运用</p><p class="ql-block">4、了解一点句式平衡算法</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方法比知识重要。</p><p class="ql-block">学习方法时,最好先学习它的原理。</p><p class="ql-block">通常原理并不难学,甚至还很简单。</p><p class="ql-block">但要理解原理,则需要很多的实例。</p><p class="ql-block">要想应用原理,得需要大量的训练。</p> <p class="ql-block">句法课的原理,说起来就非常简单。</p><p class="ql-block">之所以内容有点多,就是举了一些例子,来帮助理解。</p><p class="ql-block">这堂课之后,恐怕还需要一些时日来消化。</p><p class="ql-block">关键还要在日常写作中多多应用,多做训练,才能得心应手。</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学句法时,起初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字数。老师说,先写好短句。吃透句法后,就能信手拈来地安排节奏了。长短相间,自由灵动,随心所欲。</p> <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学句法时,起初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数字数。老师说,先写好短句。吃透句法后,就能信手拈来地安排节奏了。长短相间,自由灵动,随心所欲。</p> <p class="ql-block">句法课到这就结束了。word有21000字,PPT120+页。稍后整理下,发给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