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明”是什么?

阿弥陀佛

<p class="ql-block">“悠远则博厚”,“悠远”就是长久,用功不止息。在前面,这些征候出现了,自己的信心也增强了,长远的路,一直往下走,就达到了“博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就是广大,心胸和见识都很广博;“厚”就是深厚。你的德行和学养,既广大又深厚,这样不仅学道,在世间办事情也一定能够办好,为什么?因为你博厚,心清净,你就不自私自利,能够看清很多的东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厚”再进一步,则“高明”。“高”就是物体的高度;“明”就是光明,照得很清楚。“博厚则高明”。日积月累地求学修道,无论说话还是办事,就比别人高明,而且容易。学了圣贤教诲,按照规律办事,自然而然就会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易经》知道“谦卦,六爻皆吉”。世间的人有了成就之后,就容易傲慢,瞧不起人、自视甚高,无形中给自己的人生设置了很多的障碍,这就叫触事成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了了,就会越学越谦虚,越学对人越礼敬。最后的结果就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爱”,就是能够用心地感受对方的需要,就是用心地去关心、在意、付出,而不是占有和控制,所以爱的感觉是温暖的。有人说我爱人爱得自己很痛苦,别人也很痛苦,那就要反省,你这个爱,可能就不是爱,变成了占有、欲望、控制。一个人心中有爱的时候,他自己是温暖的,带给别人,也同样是温暖的。这就是我们学了圣贤教诲比别人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高明,就是看事情比别人要高,处理任何一个问题,也有能力把它解决好。一般人往往遇到问题很难解决,因为“明”是从自己内心,智慧开显之后才具有的。一般人不能够“明”,就是因为没有学道,所以处理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的私心来考虑,那就不“明”了。所以要有“明”,就要学会处理事情,不从私心考虑,为大众来做事情,以大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够真正的“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智慧是我们自性本有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是一般人因为有自私自利,把自己本性的智慧给蒙蔽了。有一句话叫“利令智昏”,“利”就是私人的利益,有私人的利益放在心上,就把自己本有的智慧蒙蔽了,变成昏智了。昏的智慧,就是小聪明,小聪明用出来,专门就是损人利己,怎么会顺利呢?这就是处处是障碍,办什么事都很难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修道之人不是为自私自利,就不会“利令智昏”。我们的智慧是“明”的,有了明智,看事情才能够看得明白,做事情也才容易成功。就是办政治,也一定是国泰民安,并且能够持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说话来说,你说任何一句话都是对人家有利的,对任何人都有好处。久而久之,人家对你就很信任。古人说,真正修道有成就的时候,能够做到“一言而为天下法”,说一句话就能够成为天下人的行为法则,让天下人都来效法,这就是古人所讲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的“立言”。在言语上能够成为不朽之言,对他人生活也有实际利益;而不是像现在人,说话经常自相矛盾,怎么能够让人把你说的话当成法则呢?甚至还前后矛盾,这就更不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言语要谨慎,它的高明就在于出自于真诚心,出自于真诚心的言语,才能够为“万世师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说话还不能够成为天下人的法则时,怎么办?可以把圣人的话介绍出来,言语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我们这样做,也算是高明了;我们办事,也是按着圣人的教导,按《弟子规》上的教导去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就自然比一般人高明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 ——连载《群书治要·周易讲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