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经儿子推荐看了美国电影《教父》之后,喜欢上了年轻教父的饰演者德尼罗的表演,遂又搜索到他主演的另一部堪称史诗级别的电影《美国往事》。</p><p class="ql-block"> 初看片名,就知道这是一部与美国相关的电影。的确如此,影片横跨上世纪20至60年代,这正是美国经历禁酒令,面临经济大萧条,又过渡到战后繁荣的关键时期。影片的叙事起点,落在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犹太贫民窟,狭窄的街巷、昏暗的酒馆、街头游荡的小混混,构成了底层生存的真实图景。</p> <p class="ql-block"> 彼时的电影主角“面条”还是一个少年,他喜欢上了同伴的妹妹黛博拉,经常偷看这位少女在面粉厂的仓库跳舞。现实是黛博拉虽然也很喜欢这个懵懂少年,但她骨子里早早就渴望跻身上流社会,怎么会把爱情的橄榄枝抛给“面条”这么一个街头混混呢!</p><p class="ql-block"> “面条”虽然出身卑微,但他头脑聪明,眼光独到,利用“禁酒令”的颁布,通过走私酒品赚到了他和伙伴们的第一桶金,打开了“五人帮”生存的缝隙。接下来,他们抢夺地盘,巧占钻石生意,建立“工会”等,一点点积累财富和“声望”,进而控制社区和选举,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还通过暴力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从而在纽约的黑帮组织中占据了更主导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跟“面条”亲密的合作伙伴麦克斯不同,“面条”的每一次“下水”,都是为了生存和义气,而麦克斯的每一次当“带头大哥”,都不是为了兄弟,而是为了权力和欲望,他从一开始,就野心勃勃想超越“面条”成为霸主。后来,他居然萌生出抢劫美国联邦银行的念头,这让“面条”实在难以接受。“面条”认为,干这一票无疑是把兄弟们都送上断头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实施的疯狂计划。“面条”的拒绝并非怯懦,而是骨子里的正义不允许他践踏底线,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跟他出生入死的兄弟就这样白白地送了性命。万般无奈之下,“面条”只好打电话报警。但麦克斯设局故意让“面条”看到兄弟们的“惨死”,让“面条”背负一生的愧疚和痛苦,可见麦克斯小人的嘴脸和心机的毒辣。</p> <p class="ql-block"> “面条”最终未能成为时代的赢家。黛博拉成为麦克斯的情人,在心中女神一样供奉的偶像轰然坍塌;视为最好的朋友麦克斯为权力和财富背叛兄弟,又践踏了“朋友妻,不可夺”这样的底线,让“面条”承受了锥心刺骨的痛。但我们真的认为“面条”的人生是失败的吗?不,“面条”守住了真诚、道义、良知这些最熠熠生辉的人性底色,他与麦克斯穷尽一生追逐权力的欲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刻,《美国往事》不再仅仅是一个演绎黑帮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如何在时间的洪流中寻找自我、坚守普世价值的人生寓言。</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结尾很耐人寻味,当麦克斯知道“面条”已经了解了一切真相后,他走到垃圾车旁,但是镜头一转,我们只看到车内齿轮搅动垃圾的画面,但是麦克斯始终没在镜头里出现。这就给观众一个逻辑暗示,麦克斯或许终究敌不过内心的罪恶感,最终选择在象征“污秽与废弃”的垃圾车中了结自己。齿轮的搅动,如同将他一生追逐的“虚假成功”彻底碾碎,也暗示他的欲望、背叛与罪恶,最终都沦为时代的“垃圾”,回归最肮脏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大幕落下,最后一个镜头,“面条”躺在吸食毒品的床上,露出了一个诡异的微笑,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任由你想象。你可以理解为这是“面条”面对真相的释然与嘲讽,不仅是对麦克斯和黛博拉的嘲讽,更是对命运荒诞的一种释怀;也可以理解为作为胜利者的一种姿态,虽然“面条”失去了爱人、朋友、财富,但他坚守了做人的底线和准则,他的灵魂是干净的;还可以理解为这是“面条”与自我的和解,人生如梦,皆为虚幻,这也暗合了最后的镜头“面条”是在鸦片馆里,或许这是他吸食鸦片后的幻觉,他的梦境里一切都是最初的模样,美好而温馨。这个笑容,是解脱更是超脱。</p> <p class="ql-block"> “面条”这个角色的魅力,一半来自剧本,一半来自德尼罗的演绎。如果说他在《教父》里饰演的年轻维托,其俊朗洒脱、机制沉稳只是一个时期的缩影,那么“面条”的塑造,则是演员德尼罗跨越时空,用近乎克制的表演,将这个黑帮分子青年、中年、老年的形象贯穿始终,丝毫没有让观众有“违和感”,时光在人物身上自然流动,浑然天成。</p><p class="ql-block"> 喜欢德尼罗的眼神,他很少用台词直接表达情绪,但是你却能在他的目光中读懂“面条”内心的千言万语。人物的善良与挣扎藏在他眼神辗转的细节里,他回到纽约寻找旧友,在酒馆里看到昔日爱人黛博拉的照片时,德尼罗只是静静地坐着,眼神从迷茫到恍惚,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几秒钟的沉默里,装下了二十年的思念与遗憾。而老年的“面条”,脸上刻满岁月的沧桑,他的动作迟缓,声音沙哑,在得知麦克斯没有死,只是换了一个虚假的身份后,他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只是一声沉重的叹息——这声叹息里,有对友情背叛的失望,有对一生坎坷的释然,更有对人性复杂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德尼罗无愧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演员之一。</p> <p class="ql-block"> 尽管《美国往事》被无数影迷喜爱,但作为观众的我,还是表达一下我对该部影片的些许遗憾。首先就是电影时长。我观看的版本大概三个多小时,据说最初未被剪辑的版本达到四个小时。这样的时长本身就是对观众观影情绪的一种挑战,一般90分钟或者120分钟的电影时长比较合理,尚在观众注意力集中的范围内,超出这个极限很容易带来负面效应。导演莱昂内以其“慢工出细活”和营造氛围著称,许多场景的节奏极其舒缓,依靠镜头、音乐和场面调度来营造情绪,而非推动情节。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面条”少年时,他通过墙缝偷看黛博拉跳舞长达数分钟的镜头,虽然画面唯美,但对于追求故事进展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感到沉闷和拖沓。</p> <p class="ql-block"> 其次是叙事结构。《美国往事》打破了一般影片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跳跃、倒叙、插叙相结合的复杂时空结构。影片开头,就是老年“面条”的出场,让我一度没能理解剧情的含义。电影在青年、老年、少年三个时空之间频繁切换,且没有明确的字幕提示,极易造成混淆。观众需要非常专注,甚至多次观看,才能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人物动机。这种碎片化的叙事,虽然在艺术上极具魅力,但某种程度上牺牲了传统叙事所带来的那种连贯性和接续性。</p> <p class="ql-block"> 再次是黛博拉角色的割裂感。我更喜欢少女时期的黛博拉,可以说容貌惊为天人,眼神清澈又带着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挑逗,让人一见倾心,她是“面条”心中不可亵渎的女神。少女黛博拉由詹妮弗·康纳利饰演,她将黛博拉的气质形象与“面条”少年青春萌动之心进行了精准的匹配。而中年黛博拉是由伊丽莎白·麦戈文饰演,中年后的黛博拉虽功成名就却已失去当年的纯真,虽然在中年演员的脸上依稀还能看到少女时代黛博拉的轮廓,但却没有灵魂难以深入人心。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的艺术效果,就是角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气质变化,跟演员的演技无关。</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黑帮题材,《教父》是一部关于家族权力的史诗,而《美国往事》更关注的是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跌宕和情感起伏,两部都是世界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美国往事》的伟大,在于它用时代的光影,将“往事”定格成永恒,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