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p class="ql-block"> 在南岳衡山的巍峨群峰之间,一座现代化的高山发射台傲然屹立,其铁塔直入云霄,象征着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的广度与高度。这里,是全国一流的高山发射台,是广电行业的标杆。然而,这座标杆的铸就,非一日之功,它凝聚了几代领导的高瞻远瞩与殚精竭虑,更浸润了无数普通广电人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旷永华,便是这其中一位典型的代表。自1997年那个夏意正浓的日子起,他将人生中最富活力的二十九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高山之巅的广电事业。他的职业生涯,如同一部微缩的广电发展史,交织着清苦与奋斗、孤独与喜悦、坚守与革新,最终沉淀为一份对事业、对岗位的深沉忠诚。本文将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回溯旷永华二十九载的高山岁月,探寻其个人成长与广电事业变迁的同频共振。</p> 一、 缘起山巅:青春脚步踏上守护之旅 <p class="ql-block"> 时光回溯至1997年盛夏。年轻的旷永华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对未知环境的忐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上了通往南岳台的山路。那时的他,脸庞尚存稚气,眼神清澈而明亮,内心充满了投身国家广电事业的豪情。蜿蜒的山路,仿佛是他职业生涯的隐喻,既通向一个崇高的目标,也预示着前路的曲折与攀登。</p><p class="ql-block"> 初抵台站,映入他眼帘的,是相对简陋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高山之巅,远离都市喧嚣,意味着一种与常态生活不同的“隔离”与“沉淀”。他被分配至电视机房,那里,将成为他未来多年挥洒汗水、磨砺技能的主战场。推开那扇略显沉重的木门,四台由北京广播器材厂生产的模拟电视发射机(12频道和1频道)如同沉默的巨人,矗立在略显昏暗的机房中,低沉的运行嗡鸣声,仿佛是那个时代广电技术脉搏的跳动。这些设备,被他亲切地称为“老伙计”,它们不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他即将与之朝夕相处、摸爬滚打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九十年代的高山发射台,技术装备水平有限,这些“老伙计”们远非今日设备般稳定可靠。它们如同需要精心照料、脾气时而倔强的老黄牛,任何细微的异常都可能引发播出中断。旷永华的日常工作,便如同钉子般“铆”在机器前,双眼必须时刻紧盯那一排排关乎播出质量的仪表盘:微分增益、微分相位、同步头、调制度……这些技术参数,是信号质量的“生命线”,它们的任何波动,都牵动着值班人员紧绷的神经。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是这份工作的基本要求。</p><p class="ql-block"> 然而,挑战总在不经意间降临。高山台的设备似乎格外“青睐”夜深人静的时刻闹情绪。但“小故障不过夜”是南岳台铁一般的纪律。无论寒冬酷暑,无论身体多么疲惫,只要故障警报响起,旷永华都必须立刻从睡梦中惊醒,披上工装,一头扎进或许还带着寒意的机房。故障排查的过程往往漫长而煎熬,需要凭借经验、技术图纸和万用表,一点点梳理、测试、排查,有时甚至需要反复更换元器件。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当窗外依然漆黑,机房内却灯火通明,只有仪表的指示灯和维修工具的声响陪伴着他。直到东方泛起鱼肚白,故障终于排除,信号恢复稳定,那种混合着疲惫与成就感的复杂情绪,成为他青春记忆中最深刻的烙印。彼时,通过铁塔发射出去的电视节目虽然只有寥寥数套,但每一套清晰、稳定信号的背后,都凝聚着像旷永华这样的高山守护者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汗水与坚守。这段与“老伙计”们摸爬滚打的岁月,磨砺了他的意志,夯实了他的技术根基,也让他深刻理解了“坚守”二字的千钧重量。</p> 二、 勇立潮头:亲历技术迭代的奋进岁月 <p class="ql-block">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广电技术亦在不断革新。进入新世纪,数字化浪潮初现端倪,南岳台也迎来了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模拟信号统治的时代渐近尾声,更先进、更稳定、效率更高的数字技术开始崭露头角。这一时期,台里引进了技术更为先进的模数兼容日本东芝发射机。这对于旷永华和他的同事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设备更新换代,更是一次技术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跨越,标志着他们正从相对传统的“模拟时代”大踏步迈向充满希望的“数字时代”门槛。</p><p class="ql-block"> 新设备的引入,并非简单的替换,它伴随着一项更为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机房搬迁与整体升级。这既是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那段时期,整个南岳台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有序、充满期待的战斗氛围中。旧机房需要保障日常播出不间断,做到“播出安全零事故”;新机房则需同步进行装修、设备基础建设、新发射机的安装调试以及错综复杂的信号线路铺设。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时间节点环环相扣。</p><p class="ql-block"> 旷永华作为技术骨干,全身心投入到了这场攻坚战中。“通宵达旦”成为那段时间的生活常态。他与同事们一起,研究新设备的图纸与说明书,熟悉新系统的操作流程,参与设备定位、线缆布放、接口对接等具体工作。汗水浸透了工装,困倦侵袭着神经,但大家心中都憋着一股劲,一股要让南岳台旧貌换新颜的干劲。当崭新的东芝发射机在新机房中发出第一声平稳的启动音,当测试信号清晰地显示在监测屏幕上,并通过高耸的铁塔成功发射出去时,所有连日奋战的疲惫仿佛瞬间被巨大的喜悦和自豪所取代。同事们相视而笑,激动地击掌,有人甚至忍不住热泪盈眶。这次成功的搬迁与升级,不仅仅是工作环境的改善,更是南岳台播出能力、信号覆盖质量和安全播出水平的一次质的飞跃。旷永华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切,他深切感受到技术进步的强大力量,也为自身能在这一历史性跨越中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无上光荣。这段经历,极大地激发了他学习新技术、拥抱新变化的热情与主动性。</p> 三、 薪火相传:风雪见证下的责任担当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进入2015至2025这承前启后的十年,旷永华已从当年那个青涩的“小旷”,成长为技术扎实、经验丰富的骨干力量,并肩负起更重要的职责——担任维护队的队长。角色的转变,让他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这责任,一方面体现在自身技术的持续精进上,面对不断更新的数字、网络化设备,他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技术的传承与团队的带领。</p><p class="ql-block"> 南岳台陆续迎来了一批批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求知欲,但对高山台的特殊工作环境和复杂的技术系统难免感到陌生。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旷永华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深感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二十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故障处理技巧以及那份对岗位的敬畏之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他耐心讲解原理,示范操作规范,带领他们熟悉机房每一个角落、铁塔每一处结构,在实战中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南岳台“艰苦奋斗、安全播出”的优良传统得以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高山台的工作,户外作业是家常便饭,而高山恶劣的气候条件则是永恒的挑战。旷永华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与风雪雷电等极端天气抗争的记忆。他永远无法忘记那些在冰天雪地中奋战的场景:寒冬腊月,气温骤降至零下十几度,厚重的冰雪覆盖了卫星接收天线,导致信号因覆冰中断。作为队长,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穿上特制的冰爪,顶着如同刀子般凛冽的寒风,一步一滑、小心翼翼地攀上湿滑结冰的屋顶平台。寒风几乎能将人冻僵,手指麻木得不听使唤,但他们依然坚持用工具一点点铲除坚冰,仔细检查馈源、高频头等关键部件,必要时进行更换。当信号恢复的指示灯重新亮起,那份在刺骨严寒中完成的使命,让内心充满了滚烫的成就感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同样刻骨铭心的,是盛夏时节攀爬120米高发射铁塔进行检修的经历。有一年,为了彻底排查并修复1频道天线系统的隐患,他连续四五天,每天都要在三十七八度的酷暑高温下,背负着沉重的工具和备件,沿着垂直的塔梯,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爬。每一次攀爬,都是对体力、意志力和耐热极限的严峻考验。高空作业的危险、体力的巨大消耗、汗水浸透全身的粘腻感,无不挑战着人的生理与心理极限。然而,每当想到脚下这座铁塔承载着千家万户清晰收看电视节目的期望,想到自己作为维护队长肩负的安全职责,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便从心底涌起,支撑着他完成每一次高空作业。“辛苦我一人,欢乐千万家”——这看似朴素的信念,早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成为支撑他二十九年如一日,在高山之巅默默奉献青春与热血的信仰基石。这份担当,不仅是对岗位的庄严承诺,更是对广电事业那份融入生命的热爱。</p> 四、 时代新篇:发展与隐痛交织的黄昏叙事 <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以更加迅猛的态势席卷全球,广电技术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南岳台作为行业排头兵,始终屹立于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全数字化的德国RS电视发射机、调频发射机全面投入使用,播出节目数量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崭新的现代化机房拔地而起,更高、更先进的铁塔直刺苍穹,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日益完善,智能化运维模式逐步推广落地……南岳台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水平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p><p class="ql-block"> 旷永华亲眼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这场波澜壮阔的技术革命。他为之振奋,为之自豪。对于南岳台的未来,他内心充满了坚定的信心。这份信心,源于他对这片挥洒了二十九载青春热血的土地的深沉热爱,源于他对广电事业矢志不渝的忠诚,也源于他对身边那些充满活力、勇于创新的年轻同事们的充分信任。他相信,在新技术赋能下,南岳台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p><p class="ql-block"> 然而,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继续为挚爱的事业奋斗之时,命运的阴影却不期而至,给他的职业生涯蒙上了一层沉重的色调。大约三年前,旷永华发现自己的视力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显著下降。求医之路漫长而崎岖,从衡阳本地的附一、附二医院,到医疗水平更高的广州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他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辗转奔波。然而,希望之火一次次被冰冷的医学诊断和无情的现实残酷浇灭。最终,多家权威医院给出了相同的诊断结论:“双眼视网膜色素变性(RP)”。这是一种进行性、遗传性的眼疾,目前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p><p class="ql-block"> 最令他感到彻骨寒意的,是医生严肃的医嘱:“必须保证绝对充足的睡眠!严禁熬夜!最大限度减少电子屏幕的刺激,避免强光直射。否则,病情会加速恶化,最终……可能导致双目失明。”“失明”这两个字,如同千斤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上,回响不绝,带来持续的钝痛。这不仅仅是对他生理视觉的残酷判决,更是对他精神世界和职业根基的毁灭性冲击。他深知,高山台值班离不开对监控屏幕的密切注视,设备维护检修离不开精细的视觉判断,熬夜处理突发故障更是家常便饭。医生的禁令,几乎直接宣告了他难以继续胜任一线核心岗位。</p><p class="ql-block"> 比病魔本身更折磨人的,是随之而来的内心煎熬。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时分,山风在窗外呜咽,对失去光明的本能恐惧,对不得不告别挚爱机房、告别朝夕相处的铁塔与设备的深切不舍,如同冰冷的毒蛇,紧紧缠绕着他的心。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医学上的奇迹发生,他的眼疾状况难以发生实质性好转。这意味着,在不久的未来,他将不得不提前告别南岳台——这个承载了他一生最珍贵记忆、倾注了全部心血与智慧的地方。他在内心深处无数次叩问自己:我的南岳台,我的高山岁月,难道真的就要以这样一种充满无奈与遗憾的方式,仓促地画上句号吗?</p><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他心中有万般不舍,更有深深的不甘。二十九年的风雨相伴,机房、铁塔、设备、同事、山间的一草一木,都已化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历经近三十年高山岁月的淬炼,他也对人生有了更为通透的感悟。他逐渐认识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或许更多地在于对生命全过程丰富而深刻的体验,而非仅仅追求某一个圆满的结果。而这个体验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需要坦然面对和从容接纳的苦难与挫折。如此想着,当他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那熟悉的巍巍青山和直插云霄的铁塔时,一股莫名的勇气又渐渐从心底油然而生。他想起了罗曼·罗兰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告诉自己,即使未来可能不得不离开一线岗位,即使要面对视力衰退的挑战,他也要努力做一个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不被疾病与困难轻易打倒,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忠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p> 结语 <p class="ql-block"> 二十九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个人而言,却几乎是整个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旷永华将这段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南岳高山发射台。他从一个懵懂青年,成长为技术精湛、勇于担当的行业骨干;他亲历并推动了南岳台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运维到智能管理的沧桑巨变。他的个人奋斗史,正是中国广电事业数十年迅猛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和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他的故事里,有初创时期的艰辛与坚守,有技术革新时的奋进与喜悦,有传承带教时的责任与期待,也有面对个人厄运时的无奈、挣扎与最终的坦然与坚韧。这份浸润了二十九年青春与热血的忠诚,已经深深地镌刻在南岳台的机房设备里,凝结在高耸的铁塔之中,融入了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无论未来个人的命运之舟驶向何方,旷永华这个名字,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一代广电人的奉献精神,都将与南岳台的辉煌历程一起,被时代所铭记。他用二十九年的坚守,书写了一部属于个人,也属于整个广电时代的,用忠诚铸就的变迁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