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0月确定为乳腺癌防治月。乳腺癌是全球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头位,被称为“红颜杀手”。 什么是乳腺癌?<br><br>乳腺癌是指乳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增殖失控。疾病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晚期可因癌细胞发生远处转移,出现多器官病变,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br><br>发病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4年中国癌症统计年报》,中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42.04/10万,即每10万女性中约42人被诊断为乳腺癌。<br><br>新增病例数:2024年新增乳腺癌病例超过42万例,占女性癌症总数的近18%,发病率连续多年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br><br>生存率:约17.8%的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31.7%的早期患者无症状,导致生存率差异显著,早期5年生存率97.3%,晚期仅26.3%。<br><br>乳腺癌的高危人群?<br><br>以下为高危人群:<br><br>①有乳腺癌家族史,特别是母亲或姐妹曾患乳腺癌,且在绝经前发病或双侧乳腺癌患者,危险性增高。<br><br>②月经初潮早(11岁以下)、闭经年龄晚(55岁以上)、行经时间40年以上。<br><br>③没有生育或妊娠中断次数较多者。<br><br>④高龄初产(35岁以上)及未哺乳者。<br><br>⑤有口服避孕药等增加或延长体内雌激素等行为。<br><br>女性如何进行定期自我检查?<br><br>乳腺健康三道“防线”<br><br>第一道防线:每月一次的乳腺自我检查 第二道防线:每年一次的专业临床体检<br><br>即使自我检查无异样,也建议每年体检时进行一次临床检查。医生的专业触诊和经验判断,能发现一些我们自己难以察觉的深层问题。<br><br>第三道防线:定期的影像学筛查<br><br>乳腺的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其原理与优势各有侧重,彼此形成协同互补的关系,而非简单替代。<br><br>①乳腺超声:安全动态的“结构分析师”<br><br>乳腺超声通过高频声波进行探查,对软组织具有卓越的分辨能力,能够清晰区分腺体、脂肪、囊肿及实质性肿块。针对致密型乳腺(常见于年轻女性),超声能够突破X线难以穿透的“迷雾”,实现清晰显像。凭借无辐射、安全、便捷的特点,乳腺超声已成为中国女性优选的筛查方式之一。 然而,超声对早期乳腺癌的重要征象——微小钙化的识别能力有限,且诊断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操作医生的经验与设备性能。<br><br>②乳腺钼靶:捕捉微钙化的“早期预警系统”<br><br>乳腺X线摄影的权威性建立在发现微小钙化的卓越能力之上。某些簇状、泥沙样微小钙化往往是毫无肿块的早期乳腺癌(如导管内癌)的重要征象。因此,钼靶被全球公认为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筛查的“金标准”,是实现早期发现、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手段。 尽管需要短暂的乳腺压迫可能带来不适,且对致密型乳腺的灵敏度有所下降,但其辐射剂量极低,实际上仅相当于一次长途飞行的宇宙辐射水平。<br><br>③乳腺磁共振:高灵敏度的“功能成像探针”<br><br>乳腺磁共振是目前灵敏度较高的乳腺影像学技术,通过强磁场和对比剂增强扫描,从血流动力学层面评估病灶的良恶性。 磁共振不仅能发现超声和钼靶难以识别的微小病灶,还能准确评估已确诊癌灶的真实范围和数量,为制定精确的手术方案提供决定性依据。因此,磁共振成为乳腺癌高危人群(如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不可或缺的筛查工具,也是术前分期和疗效评估的重要方法。<br><br>2025年最新研究表明,磁共振、钼靶及超声联合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其中联合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98.63%和97.16%,明显优于单纯钼靶检查的78.13%和73.91%,以及单纯磁共振的93.75%和89.13%。 如何精确选择乳腺癌早筛方法?<br><br>40岁以下女性,特别是致密型乳腺者,建议将乳腺超声作为基础筛查手段。发现可疑异常或属于高危人群时,再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br><br>40岁以上女性建议以每年一次的乳腺钼靶为筛查基石。考虑到中国女性致密乳腺比例较高,强烈推荐采用“钼靶+超声”的联合筛查模式。<br><br>乳腺癌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不典型增生等)需要更积极的筛查策略。根据《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除了每年一次的钼靶外,还应联合每6-12个月一次的乳腺超声和每年一次的乳腺增强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