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丘旧影:万寿堂本《一统志》中的姑蔑遗痕》

慧一文

<p class="ql-block">翻开万历年间万寿堂刊刻的《大明一统志》卷四十三,樟木与墨香间浮起一个古老的龙游。这部刊刻极佳的九十卷巨帙,在“半叶十行,行二十二字”的严谨版式中,为浙西这片土地保存了最系统的明代地理记忆。当目光掠过“衢州府”三个宋体字时,姑蔑子的魂魄便从东华山下苏醒过来。</p><p class="ql-block">姑蔑之墟</p><p class="ql-block">“春秋为越西鄙,姑蔑之地”——开篇八字如钥,开启了时空迷宫。在“建置沿革”的严谨叙述里,藏着龙游最古老的身世。《左传》哀公十三年的那面姑蔑之旗,不仅飘在吴越战场的上空,更成为此地最早的精神图腾。当杜预注“姑蔑,越地,今东阳太末县”时,他已将历史的坐标定位于此。</p><p class="ql-block">令人神往的是“山川”条目中的东华山:“下有姑蔑子墓”。这位先秦君主的安息之地,在宋庆元间竟遭发掘,志石被击碎的声响,仿佛预告着所有古老文明终将面对的劫难。而“古迹”首列的姑蔑城,静卧在縠溪之南,成为《左传》地理考据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龙丘隐士</p><p class="ql-block">龙丘山的记载尤见编撰者的匠心。在卷四十三详述“汉龙丘苌隐居于此”后,卷四十二金华府条目又出现两处九峰山——兰溪县西南七十里者“昔葛洪来游”,汤溪县南十里者“昔龙丘苌、酆去奢皆居其下”。这种互见笔法,暗藏明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密码:成化六年析置的汤溪县,将龙游的部分历史地理纳入了新辖域。</p><p class="ql-block">龙丘苌的形象在文本中渐次丰满。“人物”条目载,更始年间会稽都尉任延遣功曹“奉谒使相望于道”,岁余方得请其出山。这位被誉有“伯夷、原宪之节”的隐士,与严子陵的友谊,为九峰岩平添了高士相得的雅韵。元人焦鼎“万山堆里九峰青”的诗句,恰是对此地隐逸传统的最佳注脚。</p><p class="ql-block">文脉流转</p><p class="ql-block">从“学校”条目的县学到“书院”条目的缺席,龙游的文教轨迹别有意味。北宋至和初建的县学,在洪武年间重建后,孕育出独特的文化基因。吕防在鸡鸣山得白金输官的记载,暗含了道德与报应的民间伦理;而其作为“龙游士子发举自始”的开拓者,开创了本地的科举传统。</p><p class="ql-block">纵观衢州唐及以前八位人物,龙游独占四席:龙丘苌的隐德、徐陵的吏治、徐伯珍的苦学、徐安贞的文采,构建出完整的精神谱系。至宋代,刘章在团石潭传说应验后“魁廷试”,因不附秦桧而被劾的经历,彰显了士大夫气节;余端礼“少读书一过目即成诵”的天资,最终在柘溪“通出相公”的谚语中得以印证。</p><p class="ql-block">山水灵迹</p><p class="ql-block">九座名山的记载各具神采:岑山如笔架,暗示文运;鸡鸣山藏金,昭示天理;三叠岩石室,栖息仙道;方山茶“味绝胜”,孕育物华。尤其灵山徐偃王庙,经由韩愈碑记的考证,将姑蔑文明与古徐国文化脉络相衔接,为东南夷族迁徙史提供了地理佐证。</p><p class="ql-block">水系记载更见生动。縠溪得名源于唐置縠州,宋人汪佖“斜阳染出半江红”的诗句,让这条古水焕发文学光彩。西湖仿杭州而建,见证着文化传播;五百人湖的传说充满神秘色彩,暗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老训诫。三潭之中,石壁潭留存唐末杜荀鹤的水阁禅意,团石潭的状元预言则折射出民间对文运的虔诚信仰。</p><p class="ql-block">寺观烟云</p><p class="ql-block">灵耀寺“本姑蔑故宫”的记载,将佛教道场与上古宫阙叠影,构成时空的奇妙交错。乌石寺留存岳飞题记最为珍贵——“恢复舆图,迎二圣沙漠之还”的壮志,与禅林幽岩形成刚柔互文。崇仙宫酆去奢得剑升仙的传说,集善宫的梁代遗构,共同织就道教在龙游的传承脉络。</p><p class="ql-block">细读“土产”条目,四种物产中唯茶明确标注“出龙游县,方山者佳”,与山川条目形成严谨互证。这种编纂上的精心,可见万寿堂本作为善本的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合卷沉思,这两卷残本所载的龙游,恰似姑蔑子墓中残存的志石碎片,在明万历的刻本中重组着历史基因。从秦时太末到明代龙游,从姑蔑之旗到瀫波亭阁,所有的文字都指向同一个结论:这片土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神灵所奥”,更是文明传承中的“有道者之所隐”。在《一统志》宏大的编纂理想下,龙游以其丰富的文化层积,成为诠释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佳样本。</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穿越四百余年时光,与万寿堂刻本中的这些文字相遇,那些山川、人物、寺观、传说都已化作文化基因,继续在姑蔑故地上生长。而这或许正是古籍善本最珍贵的价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载体,更是文明生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