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余永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白色小布袋,已经发黄,许多虫咬的小孔,里面珍藏了七十多年功勋,一面上蓝色的字写着:</p><p class="ql-block">赠给</p><p class="ql-block">中国和朝鲜人民的英雄们</p><p class="ql-block"> 李述林,叶玉生 敬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装勋章的袋子。林金魁的儿子从纸盒里拿出来时,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看过勋章,走近坐在轮椅上晒太阳的老人,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他腿脚已不太灵便,但那双眼睛依然坚毅有神,仿佛能穿透时光,回到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老人的声音有些颤抖,却依然愤慨,“我们在朝鲜战场上,雪都没过膝盖了,还穿着单衣。”摸摸左腿,“这里也中弹了,骨头都裂了。”</p><p class="ql-block"> 我今年九十九岁了。很多事都记不清了,但一九五二年那个冬天,在朝鲜半岛上甘岭四十一天的记忆,就像用烧红的烙铁烙在脑子里一样,每一个细节都还在冒烟。</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从莆田山里走出来的兵,一个在那座被炮火犁平了无数遍的山头上活下来的幸运儿。真正的英雄,都留在了那里。</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上去的时候,那已经不能叫“岭”了。树没了,草没了,石头都炸成了粉,一脚下去,浮土能有一尺深,里面全是弹片和血腥味。感觉山头都变矮了,空气里是和着硝烟、硫磺烧焦的糊味,呛得人直流眼泪,分不清是烟熏的还是心疼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我们守的是坑道。那不是什么工事,那是我们在死人堆里刨出来的家。里头黑,伸手不见五指,只有喘气声和伤员偶尔忍不住的呻吟。外面是敌人的飞机、大炮,不停地轰,像过年放鞭炮,可那是要人命的鞭炮。整个坑道都在抖,沙土簌簌地往下掉,感觉山随时要塌下来把我们全埋了一般。</p><p class="ql-block"> 最难的不是炮火,是饥渴。敌人封锁了所有水源,运送物资的同志十有八九都倒在路上了。有一壶水,要先给伤员擦嘴唇,再给机枪降温,最后才能轮到我们。嗓子眼干得冒火,像含着块烧红的炭,嘴唇裂得全是血口子。实在没办法,就趴在坑道壁上,舔那一点点渗出来的潮气,或者抿一口怀里揣着的、早已冻成冰坨的炒面,剌得喉咙生疼。那时候,梦里全是咱老家那清甜的井水。</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最清楚的不是每一次冲锋,而是一次夜间和老班长出去找水的任务,在一个弹坑里发现了一点泥水。我们如获至宝,用铁碗小心地舀。突然,照明弹就亮了,照得跟白天一样。敌人的机枪马上就扫过来。老班长一把将我按在弹坑里,整个身子护在我上面……等我爬出来时,水洒许多了,混着他的血,变成了红泥汤。他最后就说了句:“……别浪费……回去……”那碗混着血的水,我们最后谁也没喝下去。</p><p class="ql-block"> 我们靠什么赢?靠意志?那太虚了。就靠一句话——“不能退!背后就是友国,就是家!”家是什么?家就是刚刚成立的祖国、莆田的荔枝林、是榜头镇的石板路,是等着我们回去的爹娘。我们多顶住一天,地里的庄稼就能多长一寸,多一份成长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想想"冰雕连"、想想邱少云、黄继光,想想杨根思的宣言:"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我的伤?呵,不值一提。满脑子都是杀敌的念头,就想多扔几个手榴弹,多打几个敌人。等仗打完了,才感觉浑身像散了架,疲惫不堪。</p> <p class="ql-block"> 现在,我老了,腿脚不方便了,晚上睡觉,身子底下得垫厚厚的褥子,不然硌得慌。不是老了娇气,是骨头里还留着弹片的冲击力,天气一变就钻心地疼。这疼好啊,一疼,我就想起那些兄弟,他们躺在那里,不疼了,也不老了。</p><p class="ql-block"> 上甘岭,不是一座山,是一个符号,是留在我骨子里的痛。它告诉所有人,我们这个民族,骨头是硬的。只要这口气在,就永远别想让我们低头。我林金魁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我站在了上甘岭上,和最好的兄弟们一起,守住了祖国的尊严。这辈子,值了。</p> <p class="ql-block"> 林金魁,1927年生于仙游县榜头镇龙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像那个时代的许多中国人一样,他的童年记忆充斥着饥饿与动荡。1948年入伍,参加了徐州解放战争,西南解放战争以及剿匪,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上甘岭战争,与黄继光同一兵团,荣立三等功一次。回国后曾留任某地区预备役少尉,陆军步兵指挥。他的记忆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那年,咱们村还没解放呢。”林老回忆道,“家里穷,吃了上顿没下顿。当兵至少能吃饱饭。”朴素的想法背后,是一个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谁曾想,这个简单的决定,让他成为了中国百年巨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p> <p class="ql-block"> 1948年,解放徐州。“那仗打得惨啊,老人眼中闪过一丝痛楚,“身边好多战友都牺牲了。我们连最初120多人,打完就剩下30多个。脚掌被炮弹严重炸伤,大腿肉割下来填补治疗。”他沉默了一会儿,补充道:“可是没办法,不打仗,就永远过不上好日子。”</p><p class="ql-block"> 入朝后不久,林金魁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三兵团警卫二连,副班长,军号No:499858。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那时候不知道朝鲜在哪,就知道保家卫国。”老人说,“美国人的飞机天天在头上飞,像蜻蜓一样多,炸弹像雨点一样往下掉。”</p> <p class="ql-block"> 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发生在林金魁所在连队奉命坚守一个无名高地,阻挡美军进攻。“我们守了三天三夜,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刺刀弯了就用石头砸。”就是在这次战斗中,离他最近的一个队友被子弹击中腹部,鲜血染红了军装。血呼呼地往外冒。”卫生员简单包扎后,他还要求继续战斗,与我并肩同行。“不能退啊,后面就是我方的土地。”老人语气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最终,阵地守住了,全连180人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 在朝鲜的三年间,林金魁参加了数十次战斗,身上留下了无数伤疤。“大腿中弹那次最危险,子弹打在骨头上,差点截肢。”他在后方医院躺了三个月,伤还没好利索就又返回了前线。</p> <p class="ql-block">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大多数部队回国。他们是1955年回国的,当年要预防敌军出尔反尔。坐的是拉煤的火车,属于隐蔽性撤退,回到故乡。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他本可以留在城市安排工作,却选择回到老家务农。“那么多战友都留在那里了(牺牲了),我能活着回来种地,知足了。”</p><p class="ql-block"> 回乡后的林金魁从不主动提及自己的战功,就连儿女们也是长大后才知道父亲是战斗英雄。“没什么好说的,真正的英雄都没回来。”这是他对过往最常见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在那些非常的岁月里,有人劝林老向政府申请补助,他总摇摇头:“国家现在也不容易,我能种地,能养活自己,不给国家添麻烦。”</p><p class="ql-block">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当地民政部门整理档案时,才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老兵竟然立过那么多战功。工作人员上门慰问,老人只是摆摆手:“都过去了,现在日子好了,比什么都强。”</p> <p class="ql-block"> 林金魁的小儿子林元清是我的同事,时常告诉我林老的日常生活。父亲虽然年事已高,但每天仍坚持看新闻,特别关心国家大事。前几天还在问载人飞船的事,听说咱们的航天员又上天了,中国自主研制的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又下水了。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 这次9.3阅兵,他也早早的坐到电视机前,当直播升国旗的时候也也对着屏幕敬礼,一起唱着国歌。看着先进的装备从天安门广场经过,说以前哪里会想到我们也会这么强大,科技强军,必定辉煌。</p> <p class="ql-block"> 从林老的百年人生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他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成长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又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现在多好啊,不打仗了,大家都过上好日子了。”林老常常这样感慨。在他那间简朴的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上面标记着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从西南剿匪的崇山峻岭,到朝鲜战场的冰天雪地。</p> <p class="ql-block"> 林老也积极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例如,在2020年10月,他曾到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向孩子们讲述战斗故事,传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林金魁的故事是中国百年来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不平凡经历的缩影。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历史;他们不追求个人荣光,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如今,年近期颐的林老最大的乐趣是看着重孙子们在院子里玩耍。有时候做梦,还梦见战友们。告诉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一定高兴。</p><p class="ql-block"> 若有来生,我还要当兵,还要保卫这个用无数先烈鲜血换来的新中国。不是因为好战,而是为了让今天的孩子们,永远不必经历我们那代人的苦难。这江山,我们守住了。这盛世,如我们所愿。老人说着,眼角泛起泪光。</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小院。林金魁老人静静地坐在轮椅里,望着远方。那一刻,他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祥和景象,更是跨越百年的记忆——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发展到繁荣富强。</p><p class="ql-block"> 一个百岁老兵的故事,也是一个国家的故事。无声的功勋,往往最为厚重;平凡的选择,常常最为伟大。林金魁和他的百年中国,共同见证了:最伟大的英雄主义,或许就是为了后代的美好生活,而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