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之行

张柏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曲阜的天气阳光明媚,踏入曲阜的街巷,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车水马龙和摩天楼宇,只有青砖黛瓦漫过古城墙的肩头,将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织成一段温润的文脉,漫 成一袭文脉锦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庙的朱红大门前,游客们排着队,有序通过安检进去参观。“金声玉振”的匾额在午光中流转着幽光。“太和元气”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温润,却依旧能辨出孔子思想,体现了人类思想的精华,能使人类思想达到至高无上的境地。历代帝王的敬仰——从汉魏的古朴到唐宋的雄浑,每一笔都镌刻着文明的传承。“大成殿”前,盘龙柱的鳞甲在正午阳光下闪烁,仿佛下一秒就要腾云而起,载着先哲的智慧驶向苍穹。身着汉服的学子正躬身行礼,殿内隐约传来的《论语》诵读声交织,让人恍然觉得,让人恍然觉得,两千五百多年前杏坛讲学的身影从未远去——长衫飘飘的弟子围坐于阶前,先哲的话语随清风漫过殿宇,古今文脉在此刻无缝衔接,连时光都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孔庙的侧门,便踏入了孔府。“圣人之门”的匾额下,青砖铺就的甬道延伸向深处,廊柱上的彩绘虽已褪色,却依旧能窥见当年的盛景。东跨院的书房里,案几上摆放着笔墨纸砚,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宣纸上,留下斑驳的光影,仿佛还能看到孔氏后人在此潜心治学的身影。后院的花园里,几株古柏苍劲挺拔,枝桠间挂着的鸟笼轻晃,鸟鸣清脆,与远处传来的古筝声相和,平添了几分雅致。在这里,威严的府邸与生活化的场景交融,让人明白,圣人的智慧并非高悬云端,而是融入了柴米油盐的日常,成为滋养后人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阳光透过松林洒下细碎的光斑,孔子诞生地的山洞前,石壁上的题字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可辨。站在山巅远眺,脚下的平原沃野千里,仿佛能看见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时,马车碾过尘土的轨迹,听见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呐喊。山风拂过,松涛阵阵,像是先哲在耳畔低语,诉说着“仁”与“礼”的真谛,诉说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这一刻,所有的喧嚣都归于平静,唯有千年的智慧在心中沉淀、发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踏出庙门时,回望那片黛瓦连绵如浪,忽然懂得:曲阜的厚重从不在殿宇的巍峨,而在每一缕拂过圣土的风里,都藏着“己欲立而立人”的温度,在每一块沉默的青砖下,都沉睡着文明的根脉。此去山长水远,唯有这份浸润了儒风的感动,如洙水微波,在记忆里久久荡漾,未曾停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曲阜时,回望那片青砖黛瓦,忽然明白,曲阜早已不是一座单纯的城,而是一部活着的史书,一座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文脉的密码,每一缕香火都承载着后人的敬仰。孔子的智慧,如同尼山的泉水,历经千年而不涸,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而我们此行,不仅是一次游览,更是一场与先哲的对话,一次对文明根脉的回望与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