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码”万岁

老郑

<p class="ql-block">“乱码”万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算法时代,一切皆可计算,万物皆可量化。我们的喜好被描摹成精致的数据画像,我们的行为被预判为冰冷的概率模型。世界仿佛一架日益精密的钟表,而我们,是否正不知不觉沦为其中一颗颗循规蹈矩的齿轮?高效与精准成为至高法则,然而,我却在一次与少年的深夜对话里,窥见了一丝珍贵的“破绽”——那并非程序的必然输出,而是生命的偶然勃发,是人性在数字洪流中不甘沉沦的倔强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夜,少年与我谈论消费主义的陷阱与当代艺术的空洞,忧虑精神的棱角是否终将被磨平,人是否会沦为面目模糊的“低端数字人”。他的思辨,带着青春特有的、欲砸碎一切再重建的锐气,令我动容。这让我想起,历史的每一代人,都曾被冠以“垮掉的一代”、“迷失的一代”,但每一代人,最终都以时代未曾预料的创造力,接住了它沉甸甸的重量。这份不驯的、充满可能性的生机本身,不就是对“人被异化”最有力的反驳吗?人之为人的殿堂,其基石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完全规训的“瑕疵”,在于那源于真情实感的、笨拙而热烈的创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的确,我们已深陷算法的围城,无处可逃。它推送我们“可能喜欢”的商品,代笔我们“懒得书写”的文字,甚至喂养我们“偏好的”精神食粮。生活因此便捷,也因此在无形中“板结”,面临丧失“真情实感”、滑向“处处机械”的深渊。当AI能写出辞藻华丽、结构工整如《南方周末》式的新年献词,我们却集体吐槽其“无人味”,正是因为那精心排列组合的文字背后,缺失了关切、痛心、愤怒与反思的温度。那是任何算法都无法穷尽的人类情感光谱,是灵魂的湿度与生命的粗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算法时代,人何以自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场对话的某个瞬间——当少年侧头明媚地笑,当我脱口而出那句跳脱语境、略显“煞风景”的调侃。这行思维的“乱码”,瞬间冲破了严肃的哲学与社会学框架,它不合逻辑,却满是亲昵的温度与相知的默契。它源于情感的直觉,而非程序的推演。算法可以模仿完美的逻辑链条,却永远无法精准复刻这幽微情境下迸发的、带着体温的灵光一闪。这偶然的“乱码”,是人性对数字程式的一次小小“叛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算法试图定义一切、规划一切的时代,我们更要倔强地活出“人味”。这意味着不丢失与真实世界血肉相连的悲喜共鸣,葆有对美、对痛、对他者命运的细微觉知与深切共情。它要求我们守护爱人的能力,也不丧失天真、任性与不顾一切的勇气。我所记录的这场跨年夜谈,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行珍贵的“乱码”,它无序,却真实;它偶然,却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底,人不会被算法吞噬,只会因自我的放弃而沉沦。只要我们还在真实地爱,痛切地思考,笨拙地关怀,甚至任性地“跑题”、率性地“出错”,人性的微光,便能在数据的滔天洪流中,为自己开辟一片无法被数字化的、水草丰美的精神净土。愿我们都能在精准的世界里,勇敢地做一个美丽的“乱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0.21杭州老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