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一壶茶,浮生半日闲

酷哥

<p class="ql-block">彭镇老茶馆,原名观音阁老茶馆,静卧于成都双流区彭镇杨柳河畔,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初为香火缭绕的观音庙,至1916年悄然转作茶肆,百年茶烟未断,岁月在此慢了脚步。青瓦覆顶,木柱撑檐,川西民居的古朴风韵完整留存,一桌一椅皆诉说着时光的低语。2024年,它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如一朵静开的茶花,向世界吐露着川西坝子的生活诗意——这里,是茶文化的活态传承,亦是浮生半日闲的现实注脚。</p> <p class="ql-block">“花间一壶茶,浮生半日闲”,此句恰似为这茶馆写就。花间,非必繁花似锦,而是檐角爬山虎随风轻摆,河畔柳丝拂面,竹椅旁一碗清茶氤氲出的自然意趣;一壶粗陶壶中泡开的是茉莉香片,也是市井烟火的温润回甘。茶客倚竹椅而坐,看阳光斜穿老屋梁柱,尘埃在光中起舞,恍然如梦。本地老人晨起啜茗谈天,摄影者架机守候光影,皆在这片刻宁静中寻得心灵栖居——半日之闲,非避世之逃,乃生活本真的温柔回归。</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老茶馆”,它不仅是建筑的遗珍,更是川西茶文化的活化石。一砖一瓦间,凝结着几代人的市井记忆与民俗温度。2025年,它入选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见证着平凡空间如何承载不凡时光。每日五更初启,至日影西斜,全年无休,茶香不绝。本地茶客一元可享一日清闲,高龄老人更得免费礼遇,而外来游人十元便可品茶拍照——这不仅是经营之道,更是一种包容的市井哲学。茶馆如舟,载着喧嚣尘世中渴望片刻安宁的人们,驶入“花间一壶茶”的诗意彼岸。</p> <p class="ql-block">这位手持旱烟枪近百岁老人,被称为茶馆模特,他用近一个世纪的经历,演绎着川西坝子茶馆文化:抽叶子烟、喝茶、摆龙门阵、发呆…</p> <p class="ql-block">与这位85岁的老人交谈,煤矿工人退休的他,每月近5000元的工资已是当地的高收入,老人风雨无阻几十年每日两次前来与老茶友饮—元茶、摆龙门阵、抽叶子烟…</p> <p class="ql-block">形形色色老烟民…</p><p class="ql-block">叶子烟指通过日晒或阴干方式制成的初级烟草制品,未经过工业化加工(如卷烟或雪茄生产)</p><p class="ql-block">最早于1659年从四川什邡引种至宜宾县,种植历史超过400年,曾是重要经济作物,民谚有“一烟、二麻、三甘蔗”之说。‌‌</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农村被视为待客佳品和社交媒介,如宜宾“泥溪烟”、南溪“河烟”等品牌曾远销各地;老人常聚集茶馆或屋檐下共享,戏称为“土雪茄”,承载情感慰藉功能。‌‌</p> <p class="ql-block">卖叶子烟的烟农</p> <p class="ql-block">茶馆店主——李强</p> <p class="ql-block">采耳</p> <p class="ql-block">茶馆可以点餐,“肝腰合炒”是必点菜,味道巴适的板。</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