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茅山号角到天目湖波</p><p class="ql-block">——寻访新四军足迹</p><p class="ql-block">陈 歌</p><p class="ql-block">水西村的青砖黑瓦间,茅山上的纪念碑前,一段段尘封的往事正等待着被唤醒——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盛夏七月,冒着酷暑,我驱车从申城出发,前往苏南地区寻找当年新四军的战斗足迹。车轮驶过喧嚣的都市,穿越郁郁葱葱的乡野,将我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水西村,指挥中心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溧阳市竹箦镇水西村,我找到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这里曾经是李氏宗祠,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整个祠堂分为三进四厢房,建筑考究,木刻精细……</p><p class="ql-block">踏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时光仿佛倒流到1939年。那年11月7日,就在这里,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公开宣布成立,由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统一领导第一、第二支队和苏南地方抗日武装。事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中共中央一项极其重要的决策。</p> <p class="ql-block">展馆内,陈毅和粟裕的办公室和卧室极其简朴,体现了战争年代艰难困苦的底色。粟裕的房间里只有一张小木床、一只办公桌、一把木椅。就是在这样简朴的环境中,两位指挥官运筹帷幄,制定了一个个影响战局的战略方针。</p><p class="ql-block">也正是在江南指挥部并肩战斗、同甘共苦的岁月里,陈毅和粟裕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数十年之后,他们的儿女缔结了秦晋之好,两家联姻成为亲家。</p><p class="ql-block">在人民军队中,粟裕是赫赫有名的足智多谋的军事家。在思考作战计划时,他有个习惯,喜欢跨坐木椅,面对地图,深思熟虑。陈毅被粟裕的敬业精神感动,写下“轻裘缓带羊叔子,食少事繁诸葛公”的对联,贴在房间门上,称赞他的工作作风,并善意地提醒战友要注意身体。这生动显示了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里,那种生死与共的同志爱和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战火中的浪漫曲</p><p class="ql-block">“战地黄花分外香”。在水西村,也孕育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陈毅就是在这里与张茜相识、相恋、相爱,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当时,张茜是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演员,陈毅对文静秀雅、知书达理的张茜一见钟情。都说“英雄爱美女”,其实美女也爱英雄。当张茜诵读了陈毅在生死关头写下的、充满革命豪情的诗篇《梅岭三章》后,更增进了对陈指挥的敬佩与景仰。于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抗日志士在战斗间隙倾心长谈,革命加恋爱,激情又浪漫。陈毅光明磊落的胸怀,幽默豪放的性格,多才多艺的气质,深深打动了张茜的芳心。1940年2月,经新四军军部批准,他俩结为革命伴侣。结婚当晚,陈毅心潮起伏,奋笔疾书,写下了一首婉转的爱情诗《佳期》作为纪念:“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同心能偿浑疑梦,注目相看不语时。一笑艰难成往事,共盟奋勉记佳期。百年一吻叮咛后,明月来窥夜正迟。”</p> <p class="ql-block">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许多革命前辈都是这样结为伴侣的,这样的爱情也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陈毅与栗裕</p> <p class="ql-block">茅山,抗日烽火的见证</p><p class="ql-block">离开水西村,我继续前往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坐落在句容城东南25公里处的茅山镇,是全面、系统反映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历史的专题性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映入我眼帘的纪念馆造型别致,雄伟壮观,立面以茅山三山为造型,既表现了茅山三座山峰的雄姿,又展现了革命前辈业绩光照千秋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馆内《新四军苏南抗日战争历史陈列》,分为“苏南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茅山新四军东进北上”、“苏南抗日根据地的艰苦坚持”、“苏南人民夺取抗日斗争的胜利”等五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张张历史的照片,一个个还原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年代。茅山抗日根据地,一般是指茅山山脉所在的句容、丹徒(镇江)、丹阳、金坛及其相邻的溧水、溧阳、江宁、宜兴、高淳等县市的部分地区。广义上则指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38年夏,陈毅、粟裕等同志率领新四军东进抗日,在此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华中敌后最早的一块根据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意外发现,家族的红色记忆</p><p class="ql-block">在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根据地组织体系和领导干部名单的展示墙上,我看到了姜杰的名字和时任的职务。</p><p class="ql-block">姜杰是我妻子的外祖父。1928年,他在上海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家乡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30年领导泥城农民、盐民武装暴动失败后被捕,关押于苏州反省院。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经党组织营救,姜杰获释,先后担任八路军老八团(战地服务团)团长、在苏南地区、浦东地区担任地方党委的书记,兼任新四军淞沪支队政委,领导军民坚持开展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看着那些泛黄的照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我的思绪飘向了那个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的年代,浮现了姜杰和他的战友们,在极其险恶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发展壮大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新四军来自红军主力长征以后留在南方八省十四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他们继承了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和井冈山时期红四军的光荣传统,在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孕育和铸造了铁军精神。</p> <p class="ql-block">铁军精神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在茅山,我还瞻仰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这座矗立在望母山巅的纪念碑,镌刻着前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题写的碑名。在献上鲜花之后,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缓步绕着走了一圈。</p><p class="ql-block">令人稀奇的是,这里有一个“碑下放鞭炮,空中响军号”的奇观,被誉为“世界一绝”,已成功申报为上海吉尼斯大世界纪录。当地流传着一个关于新四军小号兵的故事,认为这是他显灵,看见革命胜利了,吹起军号欢庆。为了纪念这位小号兵,后来建了一座小号兵的雕像。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传奇色彩,却表达了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p> <p class="ql-block">栗裕和夫人</p> <p class="ql-block">抗战期间,新四军进行了24600多次战斗,毙伤俘日伪军47万多人,自身也付出了伤亡8·2余万人的重大牺牲。在著名的刘老庄战斗中,新四军四连82名战士为掩护党委和群众安全转移,与一千多名日伪军激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冲锋,毙伤敌170余人,全连82人全部英勇牺牲。这成为新四军战史上的光辉篇章,被大书特书。朱德称赞他们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誉之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我不断想起茅山脚下那奇特的“军号之声”,它不再是物理现象的巧合,而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号角。正如叶挺将军在《囚歌》中誓言“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必将永远激励后来人。</p><p class="ql-block">寻访终有尽,精神永长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20年7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