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石刻艺术殿堂·龙门石窟①

焦成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坐落着一座跨越千年的石刻艺术殿堂——龙门石窟。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它不仅是中原大地的文化地标,更以“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之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稳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等十余个朝代,持续营造长达400余年,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体量与延续性在中国石窟史上堪称绝无仅有。不同于其他石窟多依托单一山体开凿,龙门石窟沿伊河两岸呈带状分布,山水相依的格局赋予了石刻艺术独特的空间气韵,站在伊阙桥上远眺,洞窟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崖壁之上,与奔流的河水、苍翠的山体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立体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造像艺术上,龙门石窟集中展现了中国石刻艺术从北朝向唐代的风格转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北魏时期的造像以“秀骨清像”为典型特征,佛像面容清瘦、衣纹繁复,线条飘逸灵动,如古阳洞中的释迦牟尼像,尽显魏晋时期的玄远与超脱;而唐代的造像则转向“丰满圆润”,无论是卢舍那大佛的庄严雍容,还是奉先寺群像的恢弘气势,都将盛唐的气象与人文精神融入山石之中。尤其是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由唐代高僧善导大师主持开凿,佛像面部丰腴饱满,眼神温和慈祥,嘴角微露笑意,既蕴含着神性的威严,又兼具人间的温情,被誉为“东方维纳斯”,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造像,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同样价值非凡,被誉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其中,《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字体刚劲有力、古朴雄浑,是研究魏碑体的重要范本;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碑》,则以楷书的端庄秀丽,展现了唐代书法的成熟风貌。这些碑刻不仅记录了石窟开凿的历史背景、功德事迹,更将文字艺术与石刻艺术完美融合,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历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龙门石窟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宗教信仰与艺术追求,更见证了中原文化与外来文明的交流融合。如今,它依然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全球游客,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持续向世界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卢舍那大佛】</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河南省洛阳市龙门西山南部山腰的奉先寺内,一尊通高17.14米的巨型佛像静静矗立,它便是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的卢舍那大佛。这尊作于唐高宗咸亨四年的造像,不仅是龙门石窟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尊,更以其神秘微笑与深厚文化内涵,成为跨越时空的艺术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名称寓意来看,“卢舍那”源自梵语,意为“光明普照、光辉普遍”,其文化根源可追溯至古代日神崇拜的太阳神信仰,这一背景赋予佛像超越宗教本身的精神象征意义——它既承载着佛教的慈悲与庄严,又暗含着对光明、温暖与普照万物的美好祈愿,将信仰与人文精神巧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艺术塑造上,卢舍那大佛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独特的“神秘微笑”:佛像面部丰腴饱满,眉如弯月,双目微垂却似含柔光,嘴角弧度柔和却极具张力,既不显得过分张扬,也无丝毫肃穆的疏离感,仿佛在凝视众生时流露出悲悯与包容,这种将神性与人性完美平衡的刻画,正是唐代雕塑艺术巅峰水准的体现。更值得关注的是,据史料与艺术考证,这尊佛像的面部形象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塑造而成,将政治权力与宗教艺术、个人形象与神性象征相结合,使得佛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成为研究唐代政治、文化与社会风貌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卢舍那大佛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唐天宝二年,日本国圣武天皇为致敬这一艺术杰作,依照龙门卢舍那大佛的模样,在国都奈良东大寺铸造了一尊重达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这一举措不仅见证了唐代文化对东亚的深远影响,更让卢舍那大佛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其艺术魅力与文化价值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与推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