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原文】</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p><p class="ql-block"> 夫志心笃行之术,</p><p class="ql-block"> 长[cháng]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 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p><p class="ql-block"> 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p><p class="ql-block">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p><p class="ql-block"> 悲莫悲于精散[sàn],病莫病于无常;</p><p class="ql-block">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p><p class="ql-block"> 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p><p class="ql-block"> 败莫败于多私。</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本德宗道章最后两句话:“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危莫危于任疑”就是任命不可信的人,或者在任用的同时又对他产生质疑,相互制约,这就会导致危险;“败莫败于多私”最重要的是落在这个“败”字上,真正的败是败给自己的私心,所以人们才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超越自己才是人生成长的正道。</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危莫危于任疑”,大家比较熟悉阳明先生38天生擒宁王的故事。阳明先生与宁王朱宸濠当时实力对比悬殊,阳明先生上任途中听闻宁王朱宸濠造反,一没兵,二没权;而宁王朱宸濠却准备了十年,积蓄了十万精兵,不仅如此,十年期间他笼络朝中大臣,培养自己的智谋团,可以说在兵力、粮草、智谋上做好了万全的准备。阳明先生只用了38天就生擒宁王,靠的就是攻心为上,宁王十万大军溃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正是应了那句“危莫危于任疑”,这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先是阳明先生通过一些渠道散布消息,称宁王身边特别信任的两个谋士是朝廷的内应,万一宁王起兵造反,这两个谋士就会和朝廷里应外合,制服宁王。宁王截获这个消息后,虽然没有十足的证据,但是心里对这两个谋士产生了怀疑,这两个谋士再对宁王谏言献策的时候,宁王已不再相信他俩说的话了。接下来阳明先生给这两个谋士写信,大概内容是:朝廷知道你们两个虽然在宁王身边,但是为了朝廷做内应,朝廷不会忘掉你们的恩情,还请行事小心,不要被宁王发现你们心向朝廷的事情。到这时候,宁王对这两个谋士更怀疑了:“平时看这两个人对我挺忠心的,可是万一这份忠诚是装出来的呢?”宁王对这两个谋士的怀疑也带来了反作用,这两谋士亦各自相疑,就是说这两个人心里也充满了怀疑,他们看到宁王不采用自己建议了,心里也许会想:“宁王不听我的建议,为什么呀?有传言说我们俩是心向朝廷的,是不是宁王信了这个传言,要准备杀掉我俩?我是没有问题的,那是不是另外一个人是朝廷内应呢?”我们不知道这两个谋士心中具体的疑有哪一些,但是一定是担心自身安危的,后来,他俩干脆不给宁王出谋划策了。</p><p class="ql-block">宁王的这份疑心进而扩大到全军,史料记载,因为宁王的一份疑心,结果宁王的部队上下互相猜疑,士气逐渐衰败下去,一份疑心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就像阳明先生弟子问:“先生,咱们写这段没有实证的书信,宁王能信吗?”阳明先生说:“即使宁王不信,那他会怀疑吗?”弟子说:“宁王肯定会怀疑。”阳明先生说:“心中有疑,瓦解宁王的事情就做成了。”当然这是一个反面例子,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疑神疑鬼的一份疑心,会加大一个人事业的风险,加速事业的衰败。为什么任用了人才又会心中产生怀疑呢?从本质上说,这是不信任别人,也不信任自己,彼此不信任就会小我激荡小我,彼此猜忌,就像一根麻绳的几股力量凝聚不到一起,松松散散,如果用这样的绳子捆绑货物,那随时都有崩坏的风险。</p><p class="ql-block">那如何避免这种风险呢?与疑相对应的就是信任,格局境界高的人,任用人才就会信任人才,当然他们的信任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会给出保障措施来预防危险的发生,有五个字就是“信任并检查。”信任建立良善连接,检查防范风险,格局境界高的人对于人才,他们相信对方的实力,相信人人心中无尽宝藏,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信任建立起良善链接,形成正循环,创造价值;同时,他们又制定检查制度,比如:双人检查、双重确认……制度可以防范人心中时不时冒出来的小我,而不是对这个人产生质疑,牵制他的发挥,“信任并检查”对治“危莫危于任疑”背后是一份坦坦荡荡的自信,如此开阔有力量。</p><p class="ql-block">说完了“危莫危于任疑”,我们再来看本德宗道章最后一句,“败莫败于多私”。相信大家读这一句的时候,对“败”这个字很有感受,我们来听这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对夫妻,他们一起创办了一家店,俩人是一个负责外场销售找客源,一个负责主内做管理,夫妻同心又脚踏实地,没几年就积累了财富,而且从一家店扩大到四家店,在当地小有名气,亲戚朋友们见他俩挣到钱了,心里很羡慕,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请求他们带着自己发财。这时候就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有钱大家一起赚,夫妻二人以管理模式、产品品牌入股,让亲友自主经营分店,夫妻二人争少量的分红;第二个方案,夫妻二人算是借亲友的钱继续开分店,亲友以资金入股,得少部分提成,夫妻二人商量后,决定用第二个方案,他们怎么想的呢?他们想:这个品牌是我们开创的,交给别人经营不放心,最重要的,所有的店都应该是我们自己的,不光挣钱多,而且事业也扩大了,两全其美。没成想,十来家分店开业不久就遇到了市场环境不好的冲击,不仅新店纷纷关门,连以前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四家老店也没能保住,转让店面的钱还不够还亲友本钱的,夫妻二人又回到了当初创业一穷二白的时候,只是心态已经不复当初。</p><p class="ql-block">“败莫败于多私”,做决策的时候,一个小我就是一个危险的决策,但凡私心冒出来,必然会一头撞到南墙,导致失败。这对夫妻因为想多挣钱、全部的店都属于自己,这样的私心,结果就承担了经营的全部风险,一遇到波折就被摧毁的连本都不剩,但是只要做决策的时候少一点儿私心,结果就会好一些,不会撞到南墙,让自己太受伤。如果这对夫妻当时选择第一套方案,虽然获利少,但是风险也小,即使遇到什么变故,总是会比第二套方案损失小很多。</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私心会导致失败呢?孔子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道是利于广大民众的;《道德经》讲:“大道甚夷”说的是大道它很宽敞,可以容纳很多人,利益很多人,是利而不害的。比方说:天气干旱,偶然下了一场雨,小河里有了水,大家都指着河水灌溉庄稼,你把这小河水都引到自家田里去了,那邻居家的就少了,雨水是老天爷安排的,河水是公家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老天爷并没有偏心,但是你有私心,和大道相反,就会和邻里产生矛盾。</p><p class="ql-block">比如:在职场上领导安排工作,有的人就比较耍小聪明,拈轻怕重。如果这份工作轻省,容易出成绩,那就赶快抢到前面去争功;如果领导安排的工作比较累、比较难,他就退到旁边,把工作推给其他人,这份私心只是自作聪明,很容易被比他更高层面的人觉察到,那领导的格局境界基本上都会比他高,领导就看得很清楚,时间久了,这个人就失去领导对他的信任,领导还会把重要的有挑战的工作交给他吗?他还能在领导面前显功劳吗?比如:在家庭中,夫妻之间只想着自己,不考虑对方,结果彼此争吵不断,孩子受影响,变得脾气暴躁、自私,双方父母也开始战队,支持自己的子女,结果一个家搞得像战场,到哪里找幸福家庭的影子呢?</p><p class="ql-block">“小我碾压小我,大我激荡大我”,我们都熟悉六尺巷的故事,让他三尺又何妨!你让三尺我就不好意思去占三尺,我也让三尺,本来差点成为仇人,因为不存私心,反而成就六尺巷的千古美谈。所以,“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道是无私、公正的,只要有私就是背道而驰,背道而驰必然会失败。其实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经常有做决策判断的时候,一份私心导致失败,一份无私换来成功,即使我们做不到或者很难做到无私,只要减少一些私心,我们的人生就能减少一些损耗。想想夫妻店的二人,如果能提前知道“败莫败于多私”这个道理,他们一定不会从私心出发选方案,可惜人生没有如果,我们既然明白了“败莫败于多私”的道理,在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决策判断的时候,会不会有更高层面的想法呢?</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15个短句我们就学完了,句句珠玑,我们再来一起回顾,诵读一遍原文:“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15句话,每一句话都向我们揭示了人生最本质的规律,那就是有怎样的原因,就有怎样的结果。明天我们继续行动课,从这15句话中挑选一句,心上体悟,心上成长。</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中庸》24】</p><p class="ql-block">有一位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二十多年中,他每当遇到重大的挫折和低谷期的时候,都会回到老家父母身边待上两三天,等到再回到企业时,他已经充满了能量。他说,老家是我的根,父母是我的根,他们总是会给我源源不断的能量和信心。</p><p class="ql-block">曾经也有一位年轻人,在他刚走出大学校门,即将投递出人生中第一份简历的时候,他加上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没有家人的深情期盼,我将一事无成。家庭是人生橐瀹场中离我们最近的一层,家庭关系质量越高,我们的生命就越有源源不断的激情和能量。这个在《中庸》当中表达的更加深刻。孔子说,天下人都应当遵循的大道有五条,而去实践这五条大道的品德则有三种。五条大道分别是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和朋友的交往之道。这是五条天下通行的大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重关系就像五个同心圆,从中心向外层一层一层的扩散,就构建起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橐瀹场。</p><p class="ql-block">古时候君臣代表了国家秩序,因此被放到了最重要的第一个位置。而父子、夫妇、兄弟则是每个人都特别有真切感的最亲近的家庭关系,一个充满理解与支持的家,是我们前行最强劲的后盾。而如果家庭关系质量不高的话,那原本的避风港也可能反而成为最耗损我们心力的地方。那怎么才能把这个家建设的更好呢?那些道行更高的人,他们的家长成什么样呢?都说家和万事兴,咱们今天就通过这个和字的四种读音来感受家的四种层面。</p><p class="ql-block">首先,第一个层面,也是比较低的层面,就是和hú牌的和,不是说真的打麻将,而是说大家彼此的相处模式就像是在打麻将,你看,得盯着下家,卡着上家,还得防着对家,一个人得对抗着三个人,然后你看,这一把我赢了,下一把我输了,每个人都在计算着自己的得失。就在2020年,在润泽园刚推出三年十部经典的第一门课的时候,有一位来自河北邢台的学员就分享过,她说:二十七年前我和我老公刚结婚,那个时候我就在心里下决心,一定不让我老公占上风,结果二十七年过去了,我确实没有过一次让他占上风,但是我也同样不开心了。二十七年,你看,如果在家里还总是争输赢,辩对错,那结果就只能是家和hú万事败呀。</p><p class="ql-block">稍微高一点点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和稀泥的和huò。怎么和稀泥呢?就是没有明确的对错是非,也都是一些没有原则的妥协和退让,这就是所谓的和huò。比如说孩子明明做错了事,结果一个人批评,另一个人就袒护,这可不是中庸,这是和稀泥。或者说开饭了,小孩上去就吃第一口;或者说说了一些好玩的、但是不太有礼貌的话,家长也在一旁跟着逗乐,你看看整个家庭是和睦了,但是实际却是在彼此伤害,这样的家庭也只能是家和huò无事兴。</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层面更高一些,一唱一和的和hè,夫妻双方有呼有应,两个人一条心。比如说对外做生意,一唱一和,绝不吃亏。至少在短期内,这是很好的,可以把自己的小家过得还不错,但是长期来看,却很难抵抗外部的风雨,因为他们的起心动念之中,隐藏着伤害他人的负能量。如果做生意,也很难把生意做大,夫妻两人的幸福,也可能会经历一些挑战,最后,只能是家和hè一事兴,把一件事做好是可以的,但是想做好更多的事,就有点难了。</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看更高的第四个层面,是心平气和的和hé,心平气和,琴瑟和鸣,就像《中庸》里前面的章节提到的,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你看,无论是夫妻双方还是一家老小,都是心平气和。那什么是心平气和呢?不是说不生气了,而是说在起心动念之间,没有对他人不好的念头,相互体贴,相互关爱,相互成就。《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让自己的心好,就是对别人最大的善,这就是真正的家和万事兴。</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再次回顾《中庸》原文:<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span>明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学员的真实故事,感受让生命重燃激情的密码。<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多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有哪些?如何克服?</p><p class="ql-block">②“家和”有四个层面,你觉得自己的家在哪个层面?如何提升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