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壁 山 探 幽

一赞一菩提

<p class="ql-block">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句诗,曾是我案头闲读时的寻常感慨,直到今日踏足龙壁山,才真正嚼出了其中的况味。作为柳州古八景之一的“龙壁回澜”,以柳江九十度拐弯处的涛惊绝壁闻名,更因柳宗元曾登临此山、以龙壁石刻砚相赠友人的典故,在我心中添了几分文墨厚重。此前数次隔岸远眺,只见青峦如黛,江涛隐现,总盼着能亲临其境,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跟着导航,从市中心出发,大约行驶了十来公里,便进入“鹧鸪江”葡萄园。出入都在这里,它应该也是龙壁山风景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时值深秋,葡萄是肯定见不到的,葡萄叶也镶了深碣色的花边,不再翠绿。藤蔓顺着竹架攀援,透着几分野趣。</p><p class="ql-block"> 园中有路直通龙壁山,出了葡萄园,便进入自然景区。</p><p class="ql-block"> 路旁古木参天,樟树的清香混着湿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落,在路面织就斑驳的光影,没有刻意修剪的花径,没有喧宾夺主的观景台,这般“天然去雕饰”的模样,倒比许多精心打造的景区更显亲切。</p> <p class="ql-block">  顺着山势蜿蜒的,是一条长约五公里的步道,小车恰好能通行。路面不宽,却意外平缓,间或会遇到些掉落的小枯枝和小碎石,车轮碾过的轻响,与林间的鸟鸣交织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小车缓行约莫十来分钟,出现一片宽敞地带,标着十多个车位,想来是山中专为游人设的停靠点。下车后,我便循着隐约的人声,去寻那传说中的绝壁。没有指示牌,只有一条游人踩出的小道,覆着薄薄的落叶,蜿蜒通向山腰。拨开垂落的藤蔓,脚下的路渐渐陡峭,直到一阵江风迎面吹来,才知已近绝壁。</p> <p class="ql-block">  俯身向下探望,眼前的景象却与想象中大相径庭。记忆里隔岸所见的“涛惊绝壁”,此刻竟成了“波澜不惊”——柳江如一条碧绿的绸带,从南边缓缓而来,到了龙壁山脚下,轻轻一折,便向东奔流而去。没有惊涛拍岸的壮阔,只有水波粼粼的温婉,连风拂过江面的痕迹,都显得格外轻柔。我沿着步道边走边观察,目光落在山壁上,忽然发现几处层岩,纹理细密,色泽青黑,正是传闻中可制砚台的龙壁石。指尖抚过岩石表面,冰凉的触感带着岁月的粗糙,想起柳宗元曾取此石制砚相赠刘禹锡,仿佛能透过这岩层,触到千年前文人雅士的清雅风骨。一时兴起,便拣了两块大小不一的龙壁石,小心翼翼地放到车后厢,回去放在茶桌上当茶托,雅趣乎?权当此行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夕阳已西斜,将江面染成一片金红。回望龙壁山,青峦依旧,江水流淌,可心中那份“一探究竟”的迫切,却化作了淡淡的释然。此前隔岸观山,见的是云雾缭绕中的朦胧之美,是“龙壁回澜”盛名加持下的想象之姿;如今深入山中,见的是步道蜿蜒的平实,是江水平缓的真切,却少了几分隔岸远眺时的心动。</p> <p class="ql-block">  原来苏轼笔下的“不识庐山真面目”,从不是山的错,而是身处其中时,目光总被眼前的草木、脚下的碎石牵绊,反倒看不清山的全貌与神韵。</p> <p class="ql-block">  龙壁山的美,或许本就该分两半看:一半在隔岸的远眺里,看青峦映江,听涛声入梦;一半在山中的探寻里,寻古木幽径,感石砚文心。而今日此行,最珍贵的不是带回的两块龙壁石,而是终于懂得:有些风景,既要走近细品,也要远观留白,方能见其全貌,悟其真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