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恰似秋

燕晓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风月如流。光阴迈着一成不变的脚步, 不疾不缓地走着,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 走过一个个月阴日晴。蓦然回首, 远逝的日子仿佛晃动的万花筒, 不经意间摇晃出一个个无法模仿的图案, 那一次次的聚散与悲欢都成绝版。 于是我知道,青春是一列单程客车, 不能返回也没有驿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题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人到中年恰似秋</b></p><p class="ql-block"> 文/燕子晓玉</p><p class="ql-block"> 晨起散步时,迎面扑来的风里裹着一丝丝凉意,没有了盛夏那般黏腻,也不似寒冬那般凛冽,恰好能吹走眉梢的倦意。回头看见路边的银杏,叶片边缘刚染了点浅黄,像被阳光吻过的痕迹,忽然就想起自己——人到中年,竟也和这秋一样,褪去了年少的锋芒,藏起了青年的急躁,只余下岁月熬煮过的温和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大抵就是这样与秋撞个满怀的吧!不再有春日里"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莽撞,也少了夏日知了"嘶鸣到力竭"的急切,倒多了几分秋阳穿过银杏叶的从容。青葱岁月里的自己总爱追逐远方,背起行囊就敢一个人说走就走,不知道害怕是什么。以为生命就应该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奔跑,把所有热闹都攥在手里。直到某个加班的深夜,走出工厂大门看见路边卖烤红薯的小摊,暖黄的灯光裹着甜香飘过来,突然就想起老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柿子树——原来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安稳,从来都不是鲜衣怒马的张扬,而是秋夜里一碗热汤、灯下一句闲谈的妥帖。</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的秋,是学会“留白”的通透。年轻时爱热闹,朋友聚会要凑满一桌子,说话要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连扣扣空间都要精心编辑,怕错过任何一场“精彩”。如今却偏爱安静,宁愿在家煮一壶清茶,静静地发呆;或者翻一翻好久没看完的书,听一听窗外的雨儿打在玻璃上的声音,这不是孤僻,是终于明白,日子不需要用“热闹”来填满,就像这秋日的天空,褪去了夏天的浓云,露出澄澈的蓝,反而更显开阔。以前跟人相处,总想着讨好所有人,怕得罪谁、怕被谁疏远;现在才懂,真正的情谊,从不是靠“刻意维系”来的,就像秋日的菊,不与百花争春,却在寒霜里开出自己的风骨,自然有人懂得欣赏。不再执着于“一定要做到最好”,而是学会了“尽力就好”——就像农民对待秋收,努力耕耘过后,便坦然接受每一份收成,不抱怨、不焦虑。</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秋是“万物成熟的季节”,其实中年也是。它成熟在不再追求“表面的热闹”,懂得享受“内心的安稳”;成熟在不再执着“输赢的结果”,懂得珍惜“过程的温暖”;成熟在不再抱怨“生活的琐碎”,懂得发现“日常的美好”。人到中年恰似秋,不是说中年像秋一样“凋零”,是说中年像秋一样,有了“沉淀后的厚度”,有了“温柔后的力量”,有了“懂得后的珍惜”——就像平常那慢焖的老茶,日子越熬,越有滋味。</p> <p class="ql-block">  亦 有人说中年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是"一地鸡毛"的琐碎,可只有身处其中才知道,正是这些琐碎里藏着最真切的幸福——爸妈在电话那头说"闺女,家里一切都好,别担心俺老俩啊",孩子下班回家带着买好的猪头肉,孩儿他爹在客厅里忙碌时喊"快来吃饭吧,饭都盛好了",这些细碎的瞬间,就像秋日里的阳光,不炽烈,却足够温暖。</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恰似秋的从容,懂得了“放下”不是妥协,是给自己松绑。从前总爱钻牛角尖,与人意见不合时非要争出个是非对错,被人误解时急着辩白解释,生怕别人看轻自己。如今再遇到分歧,会笑着说“你的想法也有道理”;听到闲言碎语,会摇摇头转身走开——不是不在乎,是明白“懂你的人无需多言,不懂的人多说无益”。 中年的秋,更是藏着“沉淀”的智慧。就像陈酿,越陈越香,那些走过的路、吃过的苦、读过的书,都成了滋养生命的养分。从前看不透的人心,如今一眼便能读懂,却不再轻易拆穿;从前扛不住的压力,如今能笑着扛过去,还能帮身边人撑一把伞。 中年的秋,还藏着“藏”的温柔。年轻时总爱把情绪挂在脸上,开心了就大笑,难过了就大哭,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心情。如今却像秋日的果实,把甜藏在坚硬的壳里,把香埋在饱满的果肉里,不轻易外露,却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慢慢释放。</p> <p class="ql-block">  人到中年的秋,藏着“默默承担”的温柔。是学会“放低姿态”的从容。更是“懂得珍惜”的通透。虽然, 也会有偶尔的怅然,比如看到镜中的第一根白发,比如想起某个再也见不到的人,比如在深夜里为孩子的未来悄悄担忧。可就像秋天不会只有落叶,还有桂花的香、柿子的甜、丰收的粮。小长假去地里收玉米时,孩儿他爹弯腰掰下一个饱满的玉米棒,笑着说:“你看这玉米,要是春天没好好播种,夏天没好好浇水,秋天哪能有这样的好收成?”我忽然明白,中年的“秋”,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对过往岁月的回馈。那些曾经的努力、坚持、隐忍,都在这一刻变成了看得见的“收成”——或许是一份安稳的事业,或许是一个和睦的家庭,或许是一颗越来越平和的心。</p> <p class="ql-block">  忽然就想起一句话:“秋不是凋零,是温柔的总结。”人到中年也是。它总结了年轻时的莽撞,留下了从容;总结了过往的急躁,留下了体谅;总结了曾经的渴望,留下了安稳。就像这秋日的日子,不慌不忙,却把每个细节都过得有温度——懂得疼人,也懂得疼自己;懂得承担,也懂得释然;懂得追逐,更懂得珍惜眼前的平凡。丰子恺先生说过:"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我觉得,这正是中年人最好的状态。我们经历过春风的吹拂,也承受过夏雨的洗礼,如今站在秋的路口,终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不再为未得到的东西耿耿于怀,也不再为已失去的事物暗自神伤,而是珍惜眼前的每一寸时光,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中年的秋,少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多了“却道天凉好个秋”的豁达。 往后的路,愿我们都能像秋一样,接纳所有的不完美,珍惜每一份小确幸,在时光的褶皱里,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温柔而坚定,从容且自在。</p><p class="ql-block">2025.10.17日藏心阁</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燕晓利,笔名晓雨,燕子晓玉,《九州文学》评委,《思归客》诗刊副主编。作品散见于《洛阳文学典藏》《格鲁特诗刊》《草根诗人》《思归客》诗刊等等。也曾获奖若干。喜欢一个人的静谧,三五好友的小酌。看一看古亳的山水。耕耘一份暖心的文字。守着田园,平淡生活。</p> <p class="ql-block">人生有许多无奈,疼痛,入骨或钻心 ,有人说“时间是抚平伤口的良药”,我看也未必那样,时间并非让人忘记痛,只是,让人习惯痛。既然是习惯,那就允许自己,默默念,默默痛,直至每一根神经末梢都再无痛感,直至心脏都因你而不再呼吸…… ​一切都无需说,也不需说, 只需放在心上,滴着水,或穿着石,烘干着,烘透着,如此,就好…… ​​​很多时候,我总是用最低沉的方式, 将内心的一些言语,独自的留白。 有时,最深的感情,只想用最简单的语言, 藏在一束花的背后,素素沉寂。只想用最简单的方式,暖在心的深处,素素纯净…… ​​​只愿余生,清水煮墨,落字筑心……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