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哈佛大学

Goodrich

<p class="ql-block">有两件事,促成我再次参访了哈佛大学。一是今年四月底,特朗普政府以“未依法报告外国资金流入记录”为由,宣布暂停对哈佛大学的联邦拨款。 ‌二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朋友,毅然决定放下手中的企业赴哈佛大学深造。</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的一个下午,我们来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波士顿,那个位于麻省剑桥市的哈佛大学。哈佛在多个学科领域具有顶尖影响力,尤其在艺术与设计、人文科学、医学以及社会科学方面表现突出。其校友包括8位美国总统、158位诺贝尔奖得主(全球第一)及18位菲尔兹奖得主。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经常是全球首位。</p><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也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华人学者和精英。其中有中国气象学家竺可桢、国学大师陈寅恪、语言学家赵元任、数学天才安金鹏、科学家庄小威,电脑巨商王安,第一大提琴家马友友,以及美国首位华裔部长赵小兰、篮球明星林书豪等。</p> <p class="ql-block">走进哈佛大学,就能看到一座令人神往的雕像。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约翰·哈佛(John Harvard)。</p><p class="ql-block">约翰·哈佛于1607年出生在英国伦敦,是马萨诸塞州查尔斯城的一名牧师。1638年,他临终前立遗嘱将自己一半的财产(约值780英镑)和所有的藏书捐赠给当时新成立的学院,奠定了哈佛大学后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的基础。校方为表示感谢,于1639年将这所新学院命名为哈佛学院,即后来的哈佛大学。</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的核心精神可概括为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独立思想与社会责任。其精神内核通过长期办学实践体现在多个维度:</p><p class="ql-block">1. 追求真理(Veritas):这是哈佛的校训(拉丁语“Veritas”,意为“真理”),也是其精神基石。哈佛鼓励师生以严谨的态度探索知识,不盲从权威,通过学术研究、理性思辨逼近真理,无论研究领域或结论是否符合主流认知。</p><p class="ql-block">2. 学术自由:哈佛保障师生在教学、研究和表达上的自由,允许不同学派、观点的碰撞。例如,教师可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学生可跨学科选课,即使是争议性话题也能在学术框架内被讨论,以此激发创新思维。</p><p class="ql-block">3. 独立思想:强调不依附于外部压力(如政治、商业),保持学术和判断的独立性。哈佛培养的不是“标准答案的接受者”,而是能批判性思考、自主分析问题的个体,鼓励师生质疑现状、提出新视角。</p><p class="ql-block">4. 社会责任与领袖担当:哈佛倡导“知识服务社会”,鼓励师生将学术能力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无论是推动科技突破、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还是投身公益事业,其精神中始终包含着“用智慧影响世界、承担更大责任”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正是为了这样一个神圣的目标,400年前的约翰哈佛临终前把自己一半的私人财产和全部的藏书捐赠给了神圣的教育事业。所以,人们说约翰哈佛虽然31岁离世,但是他在世人心中活了400年。</p> <p class="ql-block">特朗普政府今年四月底以“未报告外国资金流入记录”为由,暂停对哈佛大学拨款,就是因为哈佛大学的学术气氛不符合所谓的政治正确。特别是哈佛大学师生在校园里公开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谴责以色列的暴行,这是特朗普政府绝对不允许的。</p><p class="ql-block">然而,世人对哈佛大学的捐赠更加踊跃。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哈佛大学捐赠基金规模达到 569 亿美元,较上一财年的 532 亿美元增长 37 亿美元,增幅近 7%,创下历史最高纪录。</p><p class="ql-block">此外,在 2025 财年,哈佛大学共收到 6.29 亿美元无限制捐赠,同比增长 19%,也创下历史纪录,其中单笔最高捐赠达 3.5 亿美元。其中华人对哈佛大学的捐赠额也是相当可观的。</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约翰哈佛精神的传承。一个人自愿捐资教育事业,体现的是公益奉献精神与教育情怀驱动下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p><p class="ql-block">第一,在价值选择上,它超越了个人对财产的私有偏好,将资源投入到周期长、直接回报少但能惠及他人(尤其是推动知识传承、人才培养)的公共领域,展现出 “利他优先” 的公益心。</p><p class="ql-block">第二,从长远来看,捐赠者往往认可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社会进步的根本作用,愿意通过自身付出为未来铺路,体现出对社会发展的担当意识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切认同。</p> <p class="ql-block">在哈佛大学校园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九子之一 赑屃(bì xì)驮碑的石刻,它是哈佛大学中国校友在 1936 年哈佛大学三百周年校庆时赠送的礼物,蕴含着多重深意:</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与交流:赑屃驮碑是中国传统石刻艺术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其赠予哈佛大学,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象征,体现了中美之间文化联系的建立与延续。</p><p class="ql-block">教育价值的认同:碑文强调 “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也系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实系于学”,表达了对教育推动文化兴盛、国家发展的深刻认知。这既是对哈佛大学教育成就的肯定,也寄托了中国校友对教育促进中美两国文化发展、国家兴盛的期望。</p><p class="ql-block">校友情怀与纪念:由一千多位中国哈佛校友捐助而立,凝聚着中国校友对母校的感恩与纪念之情。它见证了中国学子在哈佛的求学经历,也成为连接中国校友与母校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精神象征:赑屃力大负重的特性,象征着知识与文化的厚重传承;其长寿的寓意(在中国文化中,龟类相关形象常代表长寿),也寄托了对哈佛大学学术生命绵延不绝、文化影响力长久不衰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根据哈佛大学公布的数据,截至2024-2025学年,哈佛大学共有约6800名国际学生,其中中国留学生有1365人,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0.5%。这一数据中,本科生有53人,研究生有1312人。</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校园鸟瞰</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科学中心</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新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哈佛大学的学生宿舍</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中旬,本人在哈佛大学留影。</p>